唐朝名臣兼书画家褚遂良介绍 褚遂良为何成为唐高宗顾命大臣?

摘 要:唐代是中国书法的一个鼎盛时期,通行至今的楷、行、今草各体,这时都已完全成熟。在最高统治者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等人的倡导下,三百年间,书法名家如云,大师辈出。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盛唐及中唐的李邕、张旭、怀素;晚唐的柳公权、高闲等人。其中,前期的欧虞和晚期的颜柳,尤其享有盛名。至于居于他们中间的褚遂良,在唐代书法的发展中,实占着重要的枢纽地位。清人刘熙载推崇褚遂良的书法为“广大教化主”。已故当代书法大家沈尹默先生穷半生之力研习褚书,称褚“能推陈出新,树立唐代新规范”,并指出褚遂良是“承接二王,兼师史陵,参以己意”,传接到了颜真卿,更为书法史上开辟了一条崭新大道。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官至通直散骑常侍。褚遂良生于隋文帝开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卒于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终年64岁。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下面就从生平简介、书学之路、代表作品及对后世的影响四个方面分别阐述。
 
  二、 直谏忠臣——观人品,论书品(一)褚遂良生平简介政治生涯褚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年),由秘书郎迁起居郎。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征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次年遂良被任为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太宗策划东征高句丽时,他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太宗亲征。二十二年为中书令,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高宗永徽元年(650年),遂良以抑价强买中书译语人的土地被劾,出为同州刺史。三年,召还,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为宰相。四年,为尚书右仆射。六年,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他认为王皇后出自名家,并无过错,竭力反对废立,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显庆三年(658年)死于任所。
 
  (二)一代教化主——褚遂良的书学之路1.学书之路唐太宗时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博涉经史,工于隶楷。虞世南去世后,唐太宗叹息:“虞世南没后,无人可与论书者矣!”魏征就推荐褚遂良,并说:“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宝爱王羲之书法,以金帛悬赏征购。一时天下王书争送至京,难辨真伪。唯遂良能品评鉴别,并编目藏入内府。其书法继承王羲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通,见重于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家”。太宗时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累官至中书令。后因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屡被贬职而死。传世墨迹有《倪宽赞》、《阴符经》,碑刻有《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碑》、《房玄龄碑》等。
 
  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唐人书评》说他的字是:“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他所写的《雁塔圣教序》,最有自家之法。在此碑中,他把虞、欧法融为一体,皆波势自然。从气韵上看直追王逸少,但用笔,结字,圆润瘦劲之处却是褚法。
 
  他不仅书法写得“古雅绝俗,瘦硬有余”,而且还有一双精妙神奇的书法鉴赏慧眼。唐贞观十二年,因著名书法家虞世南不幸病逝,便召见褚遂良,并任命他为侍书。
 
  有一次,唐太宗征得一卷古人墨宝,便请褚遂良看看这是否是出自王羲之的手笔。褚遂良看了一会儿,便说:“这是王羲之的赝品。”唐太宗听了颇为惊奇,忙问褚遂良是怎么看出来的。褚遂良便要唐太宗把这卷书法拿起来,透过阳光看。褚遂良则用手指着“小”字和“波”字,对着唐太宗说:“这个小字的点和波字的捺中,有一层比外层更黑的墨痕。王羲之的书法笔走龙蛇,超妙入神,不应该有这样的败笔。”唐太宗听了,打从心眼里佩服褚遂良的眼力。
 
  此后,唐太宗征集到王羲之的墨迹,每逢真假难辨之时,总要请褚遂良帮他鉴定。后来,还奉命将这些珍贵的书法编定目录,珍藏于宫廷内府。
 
  2.传世佳作及后人对其作品的评价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1)《倪宽赞》墨迹传为褚遂良书(亦有人认为是欧阳询书),真伪尚无定论。然此书颇得褚书三昧。楷书50行,共340 字。宋赵孟坚评论此帖说:“容夷婉畅是河南晚年书。”明杨士奇评云:“评者认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而詹景凤则谓:“燥而不润,觅贬天趣。” 此帖原迹现在台湾。
 
  (2)《雁塔圣教序》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唐张怀瑾评此书云: “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3)《阴符经》
 
  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传为褚遂良所书的《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史,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现所选为前石拓本。《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 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在字的结体上改变了欧, 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
 
  (4)《伊阙佛龛》
 
  此碑书法气度奇伟轩昂,笔画瘦硕劲健,饶有北朝碑刻神趣,清谢曾说其书“瘦劲而阔大”是其最大艺术特色。碑额篆书修长方整,用笔劲健挺拔,其风神与碑文相同,全碑气韵广严博大,与其晚年书法作品的变化多端、婵娟婀娜的风格情趣迥异。
 
  三、生平对其书法艺术的影响(一)一代宗师的悲惨结局纵观褚遂良的一生,从荣华富贵到坎坷仕途再到绝望地离世,他显赫的出身、优越的学书环境和人际关系,都为其成为一代宗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即使后来他蒙诬遭罪,追削官爵,子孙流配也没能影响他的书法创作之路。他仍坚持法度严谨的书写态度,没有给后人留下像颜真卿《祭侄文稿》那样悲怆的作品,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顽强不屈。他的瘦润华逸、刚柔相济的风格使魏晋流风一变而尽,从他独特的艺术见解上,也可以体现出他正直、刚烈、直言不讳的精神品格。60岁的褚遂良,身心俱疲时仍对高宗抱有幻想,企图以表白衷心来换取皇帝的原谅,他费尽心血向高宗呈上一份奏文:“当年太子承乾与魏王泰争夺太子之位时,臣无惧一死,全心归附皇上,这是皇上亲眼所见之事。自先帝驾崩以来,臣和长孙无忌四人,一心为国,不敢稍有怠忽,恐辱先帝遗命。先帝驾崩之时,皇上哀痛逾恒,倒在臣的怀中哭泣,谅皇上记忆犹新……臣虽微薄,责任却十分重大……而今,臣命如蝼蚁,苟且偷生。恳请皇上怜悯!”
 
  (二)后世的评价与其说是苟且偷生,不如说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悲壮情怀。他一生热爱学习热爱书法,忠于朝廷忠于君主,人已老,不图功名利禄,只图个正名罢了。但是,他可能还不明白,后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后人给予他的是他应得的也是最公正最完美的评价。因此,也造就了他千古英明。史称:“魏征、王珪之后、骨鲠风采,落落负王佐器者,殆难其人;名臣事业,河南有焉……古之志士仁人,一言相期,死不之悔,况于君臣之间,受托孤之寄,而以利害祸福,忘平生之言哉!”从而更博得后人由衷的仰慕。
 
  四、结语褚遂良已经成为历史,成为楷模,他留给后人的除了精湛的书法艺术,更多的是他刚正、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将永远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