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4位变法名人: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2)


    卫鞅这个人刻薄少恩,通俗点说就是情商超级低,除了秦孝公,就没有他不敢得罪的人,群众基础他也可以不要,比如得罪未来的国君现在的太子,把太子的老师割鼻子的割鼻子,脸上刺字的刺字;不但得罪反对自己的人,连支持自己的人都得罪,老百姓有说变法不好的,也有称赞变法很好的,卫鞅不管三七二十一“尽迁之于边城,其后民莫敢议令”;得罪完老百姓接着得罪读书人,卫鞅向秦孝公建议“燔诗书而明法令”,成了第一位主张焚书的人(若干年后秦始皇把他这条建议认真地执行了,顺带还坑了儒)。
    本国的得罪完了,再去得罪外国的,跟魏国开战要收复河西之地,魏国领兵的是故交公子卬,于是卫鞅写封信给公子卬套交情说,哎呀,我跟你以前啥关系,兄弟啊,兄弟之间不打仗,咱们一起喝个酒谈一谈互相撤兵怎么样?公子卬也缺根筋,兵不厌诈都不懂还敢带兵打仗?结果公子卬被卫鞅俘虏,魏军自然是一败涂地了,而卫鞅自己呢,“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鞅玩了一把老朋友公子卬,等到他在秦国有杀身之祸想去魏国避难时,魏国自然也是拒绝他入境的了。
    战国策说秦孝公病危之时欲禅让商鞅,商鞅没答应,这一条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记录,史记中商鞅逃难因为没带身份证被遵纪守法的旅馆老板拒绝入住遂引起商鞅“作法自毙”之叹的细节,战国策里也没有,总之孝公死后,太子即位为秦惠王,商鞅的反对派还等什么,抄家伙上啊,“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照说以前商鞅不怕得罪人,表明他相信法制胜于人治,那么有人告他谋反的时候,照理也应该相信法制,那他跑什么?想跑去魏国,魏国人恨他连老朋友公子卬都能耍,害得魏国兵败割地,把他驱逐回秦国,商鞅走投无路再跑回自己的封邑组织地方武装“北出击郑”,不正好坐实了谋反的罪名?
    我童年的阴影在看到这两句话时消失了大半“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也就是说,他是死之后才车裂的,并不是活活五马分身的。
    4、申不害
    和商鞅同时期的申不害变法,其知名度就逊色不少,司马迁把申不害和老子庄子韩非子四人合写在一部列传中,写申不害的段落总共不超过一百个字。
    申不害和商鞅的思路同属法家,但又有区别,普遍认为法家有三派:势、术、法,申不害重术,而商鞅重法,通俗点说就是除了主张变革、富国强兵、重视耕战、赏罚分明这些共同之处外,申不害比较侧重于君主善不善于运用权术,能不能知人善用同时又拥有对朝政的绝对控制权,而商鞅则侧重于严刑峻法,君臣百姓大家都遵从既定的行为准则。
    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是有成效的,但跟商鞅变法不同的是,韩国变法在韩昭侯死后就行不通了,而秦国在商鞅死后却继续推行他的新法,实现了一定时期内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申不害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厉害,他的著作《申子》也已失传,为什么要把他和商鞅变法相提并论?作者认为,那自然是因为他为中国两千年君主专制的帝王心术提供了一种理论基础,由这种理论基础引申出来的“天下有赖明主”的思维,到现在也还是有市场的。
    一百年后,韩国出了一位不世出的集法家思想大成的天才人物韩非,多多少少也是受了申不害变法的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