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事件 李鸿章外交事件:签订不平等条约

外交事件

[面对清朝封建顽固派的重重阻碍,李鸿章雄辩地提出“今天是谈洋务的神圣时刻”。他认为,在自强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西化的总原则,即在四面八方都是外国势力、外国侵略不断增加的环境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为中国的西化自强争取尽可能多的和平时间。出于这个原因,他为自己是一名外交专家而自豪,并处理了许多重要的对外谈判。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李鸿章在签订迫使中国出售其利益的不平等条约时,是大国最喜欢的谈判对象。在与俄罗斯签订条约的过程中,往往是大国委派李鸿章进行谈判,甚至收受贿赂。

同治十年7月29日,处理完天津事变后不久,李鸿章代表中日双方签署了《中日和解条约》,这是一项平等互利的条约。然而,李鸿章在签字过程中从日本人的态度看出,日本“未来将遭受中国的肘和腋”。果然,在同治十三年,日本侵略了台湾。李鸿章积极支持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沈葆桢率领舰队访问台湾,并从徐州淮军唐鼎魁驻军中分批派遣6500人赴台。尽管此事通过签订《中日台湾条约》得以暂时解决,日本还是在1879年吞并了琉球。

在与日本谈判前后,李鸿章还于1874年签署了《中国和秘鲁商业条约》。《中英烟台条约》于1876年与英国签订。前者旨在保护中国工人。后者是由“马加里案”引起的中英之间的一场严肃的谈判。在英国特使韦德在国旗下宣战的威胁下,李鸿章巧妙地运用国际法挽救了这一决裂。在他的建议下,清政府派郭嵩焘去英国道歉。郭成为中国首位外交部长。然而,该条约还通过开放宜昌、芜湖、温州和北海四个额外的贸易港口,并允许英国人进入西藏,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1883年,中法战争在越南爆发,清廷下令李鸿章协调边境战争。李鸿章认为,“各省海防力量均缺乏资金,海军师未受过训练,不能轻言与欧洲列强开战”。他先是与法国驻华公使鲍海签署了《包利协定》,后来又未能与法国驻日公使谈判。当战争陷入僵局,慈禧太后改组了军事部门,主要和公众舆论逐渐开始上升。

光绪十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法国代表弗朗索瓦·福罗诺签订了《李府协定》。5月,随着法国军队进攻朗儿,协议再次被撕毁。直到清军在广西和台湾取得胜利,李鸿章才最终与法国代表弗朗索瓦·巴诺签署了《中法越南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法国获得了“保护”越南的权利,中越边境向法国和其他国家开放。因此,有人说“法国赢了没有失败,中国输了没有失败”。当时成功收复新疆的左认为李鸿章“比十个法国将军还坏”。

1895年,李鸿章在日本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割让辽东半岛,并赔偿两亿两白银。然而,辽东半岛触及了外国势力的利益,引起了俄罗斯、法国和德国的干涉。日本被迫同意归还辽东半岛,但清廷不得不支付3000万两白银作为赔偿。此后,俄国以“还辽有功”为名,将旅顺、大连等港口租给了清政府。

1896年在谈判《中俄协约》时,为了使李鸿章放弃清政府修建铁路的政策,沙皇同意用300万卢布贿赂李鸿章。然而,李鸿章的实际价值最终可能只有50万卢布。李鸿章对此非常不满,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拒绝与俄罗斯签订合同。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李鸿章一生中签署了30多项条约。作为清政府的代表,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1876年9月的《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的简明条款;1885年4月的《中日天津条约》和同年的《中法新条约》;1895年4月的《中日马关条约》和同年11月的《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中德胶州租赁条约》;1896年3月,中德签署了《中德焦作租赁条约》,同年6月,签订了《中俄契约》。1898年6月签订的《中英关于扩大香港边界的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签订《新洲条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