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稿白话文 为什清朝只有清史稿 没有编成正式的史书

回答:谁说清朝只有《清史稿》,没有正式的史书?《清史》是我国一个重大学术性文化工程,编纂于2004年全面启动。

国家投入经费约6亿元人民币,携手台湾专家学者参与编纂工作,是《清史》编纂的一个特点。在讨论确定《清史》的体例体裁过程中,编纂委员会先后邀请了台湾大学、台北政治大学、台北故宫等七八个台湾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前来中国内地,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

2015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清史研究》编辑部主办的“清史研究百年学术史”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从2002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启动《清史》编纂工作至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六易其稿,拟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录,计划每卷约35万字。

2019年底,已有30余卷出版发行。后续《清史》尚在编辑出版中。

《清史稿》没办法成为一本真正的史书,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史书,都是由下一代王朝的文臣来编纂的,比如说《宋史》是元朝人编的,《元史》是明朝人编的,《明史》则是清朝人编的。

而《清史稿》还是清朝人编的,这不就是在闹笑话嘛?虽然赵尔巽组织编写《清史稿》的时候,武昌起义已经成功了,清王朝也覆灭了。

但是编写《清史稿》的这一百多个人,全部都是清朝人,他们不是翰林就是进士,再次也得是个举人。这帮人都在给清朝锦上添花,这玩意儿能看吗?

再说了,组织编订《清史稿》的政府,那是北洋政府。赵尔巽是在袁世凯点头同意之下,才开始编纂的,而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为了自己统治的正统性,自然是要在诸多方面肯定清朝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清史稿》也没办法成为一本真正的史书,偏袒性太强。

《清史稿》成书仓促,来不及修订。

1914年开始,清史馆的馆长赵尔巽便请示了袁世凯,开始编纂清史。赵尔巽是什么人?他是清朝的翰林学士,曾经多次阻挠过辛亥革命,所以他是心向清朝的。

历时14年时间,在1927年《清史稿》的雏形就这么出现了,期间参与人员多达100多号,这只是第一版,还没来得及修订,就急匆匆出版了。

虽然这本书里也是按照纪、志、表、传的正统史书写法来编写的,可是写的人太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搜集资料的渠道,所以导致书里面各种矛盾频频出现。

甚至连时间、人物、地点都存在差异,一经发布以后,立刻引起了各种指责。赵尔巽也在同年去世,因此取代赵尔巽的柯劭忞表示,这个只是稿子,算不上什么正史。

就这么一句话,立刻将《清史稿》给定性了。为什么《清史稿》能够成为正史当中字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本呢?就是因为这本书根本就没删减过。

工作人员直接把自己的草稿随手交了上去,上面的人也不核验,大致看了看就编入了书中。因此很多细节问题都被暴露了出来。

《清史稿》等于是未删减版的原着。

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清史稿》也是弥足珍贵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是最原汁原味的史书。

我们看其他朝代的史书,基本上是没有错漏的,因为他们反反复复修订了很多次,把一些存在矛盾的地方、不利于本朝的地方都给删掉了。

这就好比是一部好片子,因为种种原因,各种删减,最后不成人形了才给播出来一样,已经变了味道了,不是导演和编辑最初想要的那种效果了。

但是没办法啊,规矩就是规矩。可是《清史稿》就完全来不及遵守这种规矩。如果北洋政府还能再坚持个三五十年,那么这帮人或许有时间慢慢删减内容,可惜北洋政府眼看着就要垮台了。

这本书如果不早点公诸于世,那么对不起,这本书可能就要从头再来编纂了。因为过去北洋政府也是清朝的余孽,他们也是站在清朝这一边的,所以这本书才能这么编写。

如果完全改朝换代以后,那么史书可就不是这么写的。至少应该像张廷玉写《明史》一样,把明朝皇帝个个都写成奇葩才行。

当然了,《清史稿》还是根据清实录等权威性的材料作为编纂的主材料的,所以这本书相对来说,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但是正是因为不是删减版,所以它始终无法登上大雅之堂。再给他们三十年时间,这本书或许就会成为二十五史之一。

编写史书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其实你不管怎么编写史书,总归是有人会骂你。比如说张廷玉编写的《明史》,基本上是个人都要骂两句,因为他们觉得张廷玉写得不客观。

可是我们要知道,春秋笔法是自古就传下来的,谁敢说自己百分之百客观写历史呢?根本就不可能,尤其是正史。

因为前朝的历史,一定是本朝来编写。既然张廷玉是清朝人,那他总不能把明朝给吹上天吧?恐怕他的脑袋是不想要了。

可是如果不按照事实来写的话,又会遭到人家的臭骂。所以说编写史书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前朝人编写会遭人骂,那么本朝人编写呢?一样还是会遭人骂。

这本《清史稿》名义上是北洋政府编写的,其实全部都是清朝的遗老遗少们合伙编写的,所以基本可以认定这是清朝人自己编写的历史。

这样一来事情又麻烦了,更多人跑出来骂他们,说他们写历史不客观,什么好就写什么,简直就是在捧清朝的臭脚。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人家是清朝人,承认清朝就等于是承认自己。你不能拿你的价值观来要求人家的价值观。因此《清史稿》依旧是遭到万人唾弃。

总结:成不了二十五史也好,算是史家绝唱了。

这本《清史稿》算得上是官方修订的最后一本文言文体的正史了,这也标志着封建王朝的彻底终结。

我认为它成不了二十五史,是一件好事,没有必要往上贴金。毕竟二十五史里又有几本是真正凭良心来写的呢?

再说了史书都是成功者彪炳自己功绩的一种工具,他们需要通过史书来肯定本朝,否定前朝。所以说这么多史书当中,唯独《清史稿》不是这么干的,也算是史家绝唱了。

中国历史上都是异代修史,清朝灭亡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但是清史还没完成,有以下3个方面的原因:

1、民国和建国初期没精力去修史。民国军阀混战,接着又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短短不到40年基本都在打仗,根本没时间和编写,在这个时期整理的清史稿只是未定稿,而且因为有较多错误而不被承认。建国初期,董必武、周恩来等领导人其实都提议过编着清史,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搁置了。

2、清史编撰工程巨大,短时间难以完成。进入21世纪后,国家决定编撰清史,第一个问题是采用白话文还是古文?传统史书采用春秋笔法,篇幅都不大,二十四史基本都不超过百万字。但是现今,能熟练用古文的人数已经很少见了,所以国家最终采用白话文编写清史,但这样一来,字数就呈几何倍数增加!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拟定了92卷,近3000万字,比二十四史加起来字数还多。

3、资料收集整理困难。与其它朝代不同,清朝已经开始与世界接触,所以各国档案馆都有与清朝相关的记录,还有很多历史资料被国民党带到了台湾,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资料收集整理困难重重,但是这些资料又是编撰清史不可或缺的,这也导致了清史编撰进度缓慢。

清史编撰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以国家现在的实力,迟早有完成的一天,只是因为要对历史负责,尽量还原历史事实,才显得进度较慢,第二十五史总有完整见面的一天。

清朝有正式的史书。中国修史传统一般正史是由后世修纂的,比如明史就是由清朝修订。

而清朝灭亡之后在比较长的过程中,我们国家处于战乱,加上是通过中国反封建取得的胜利让我们没有来得及或者开始修纂清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中央多次提出修纂《清史》的提议,但是因为各种问题一直拖到2004年。

2004年中国启动了《清史》的修纂,所以清朝不仅仅只有清史稿如今有了正式的史书,并且得到出版印刷。

2002年8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启动《清史》编纂工作至今,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已六易其稿,拟定了共92卷的《清史》目录,计划每卷约35万字。

编纂清史无疑是一项最大的历史文化工程,也是对中国重史传统的一种继承。国家投入经费约6亿元人民币,携手台湾专家学者一起参与编纂《清史》工作。

截至2018年9月,共计已出版238种,3596册。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清史》将完整的呈现在大家面前,《清史》也将成为清史研究的必读书目。

晓话观点:《清史》的编纂是一项了解历史,追寻文化,志在千秋的工作。《清史》也将成功研究清朝和近代中国变化的一部重要的史书,也完善中国封建王朝史,推动史学的研究,为当代提供新的借鉴。

《清史稿》不能算是正式的清史,因为诸多原因,正式的《清史》还没编纂完。

新朝给旧朝修史,这是一直延续下来的规矩。民国三年,设立了清史馆,开始编纂清史。当时主持编纂的馆长赵尔巽见全稿已经初步形成,因为时局动荡,又怕自己要不行了,不能亲眼见到清史面世,就以《清史稿》的名字进行刊印,同年,赵尔巽去世了,次年《清史稿》正式出版。

即使是《清史稿》也只编纂了十几年,所以也只是有个大概初稿,是未定稿。清朝修《明史》从顺治年间一直修到了乾隆年间,可见要想修好一部史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虽然都属于民国时期,但是《清史稿》是北洋军阀时期修的,后来是国民党时期,因为《清史稿》内容不行,又继续修,但是还没修完,就结束了,现在还在修。

《清史稿》是一群满清遗老修的,就说馆长赵尔巽,他就很怀念清朝,让他主持编纂,是很不客观的。《清史稿》对清朝进行美化,反对农民起义,这是后世不能把他当为正史的一个重大原因。而且其中有很多错误,编纂者的水平不一样,工作量又大,而当时动荡,又没有足够时间专心修史,就一直没把正式的清史修出来。

现在也在修,因为史料太多,而且还有涉及到满文的,想修出一部正史,是需要时间的。况且以前修史都用文言文,很少的字就可以表达很多含义。而现在再用文言文修史,也不太合适。这就导致工作量更大。

正式的《清史》会有的,只是需要时间,再等等吧。与其内容不行,不如多花点时间好好修一下。

说实话,正史根本没有任何参考性。正史的立足点就是站在维护既得利益角度出发点。正史的真实性远不如野史。更谈不上什么正确。因为它的初心就是偏离了事实。野史由于没有参与任何立场,仅从事实角度和普通百姓角度记录,所以可靠性更强。

举个例子。假如几百年后,我们来看房价,就像现在的房价,事实上现在的房价很高,炒房客很多,各种投机倒把的人都在炒房,按揭的刚需很痛苦。我们的房价购买压力世界第一,这是普通老百姓的看法。但是几百年后,根据官方的记录,我们的房价一直是价值低位,购买很轻松。如果找依据,肯定是找官方报道,找权威专家的各种资料,因为那帮砖家自己就是炒房客,他们从来就没有承认过有炒房客,也从来没有承认过房价高。如果再找权威资料印证,很快会找到把套房姐,千套房叔。找各种中介的推广广告,也会看到,中国房价很便宜。唯独野史说房价高。所以最后得出的结论,中国房价很便宜,平均每人十套。而且都有理有据。几百年后的人,就以为这就是历史

一句话,时候不到。清政府垮台后,真正的大一统国家还没有建立,此时修清史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