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怎样变成五代十国的 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

目录导航:

  1. 隋唐怎样变成五代十国的
  2. 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
  3. 隋唐大运河为什么不用了
隋唐怎样变成五代十国的

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从强盛转向衰落,各地节度使乘机割据地盘,扩大兵力,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此后,又经历了农民起义的打击,日益虚弱不堪。

公元907年,节度使朱温废掉唐昭宣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建都汴(今河南开封)。

朱温成了梁太祖,唐朝结束,此后,中国又陷于分裂之中,这便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

关于这个问题,隋唐朝变成五代十国可以追溯到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发生的一场大规模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领导的叛军在755年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建立了大燕国,对唐朝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先后出现了多个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包括藩镇割据、地方豪强割据以及地方军阀割据等。这些割据势力之间相互争斗,争夺政权,并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

五代指的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后梁这五个朝代,而十国则指的是前蜀、后蜀、南唐、吴、南汉、南平、闽、吴越、楚和北汉这十个独立的政权。这些政权大多由原来的唐朝官员、将领或地方势力所建立,并在一定时期内统治一部分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之间互相争斗,频繁更迭。其中最为重要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政权是后梁、后唐、后晋和后周。后梁由朱温建立,后唐由李克用建立,后晋由石敬瑭建立,后周由郭威建立。

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势力的兴起使得国家统一的局面难以恢复。直到北宋建立,统一的局面才得以恢复。

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

我国古代的经济按照经济特点可以概括为精耕细作的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将农民束缚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而在统治者的眼中,天下可供耕种的田地有定数,天下的粮食产出就有定数,粮食是衡量古代经济水平的硬通货,因此在古人眼中,小农手中的耕地就是国家经济的基本盘,动不得。

在古代统治者眼中,商人只做货物的流通买卖,赚取差价而不事生产,同时赚取差价来钱又快,统治者担心人们因此而都去做倒手买卖,不思生产,这样国家的经济就会崩溃,因此才有了一朝重过一朝的重农抑商思想。

重农抑商思想实际上在唐朝时期开始有所松动,大唐盛世,万国来潮,唐人发现赚取外国资产反而非常容易增加国家的财富,因此在观念上有所松动。到了宋朝,甚至发展出了发达的海外贸易,国家意识到了贸易的好处,对于商业才有所放开。

到了明成祖朱棣死后,郑和下西洋靡费巨大,朝中大臣主张海禁,扼杀了在江南地区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到了大清,更是干脆搞了个闭关锁国,中国商业发展到达了瓶颈,商人们无法完成跨越封建时代,走向资本主义时代的原始资本积累,进而导致中国日益落后,直到被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敲开国门。

战国时魏国的李悝曾说:“雕文刻镂,害农之事也。锦绣篡组,伤女工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故上不禁技巧则国贫民侈。”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重农抑商理论最早提出者。之后再秦国,商鞅坚实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提出了“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其境内之民,皆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

汉武帝时期,更是大幅度施行盐铁酒专营,并对百姓、特别是商人们课以重税,加上汉武帝鼓励揭发逃税的政策,导致了最后“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的情形。

而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开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长期动荡,重农抑商政策程度较之汉朝更厉。隋唐通UI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缓和,但从安史之乱后,唐朝走向衰落,重农抑商政策开始从紧。随后五代十国乱局,重农抑商成为了当时割据过家门的共同选择。北宋时长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困扰,虽然商品经济,手工业发达,但在政策上也以农为主,南宋偏安一隅依然如此。

隋唐大运河为什么不用了

隋唐大运河现在还用。20世纪60年代,江苏在运河与长江交汇的江都利用运河河道向北调水,将长江水调入运河,建设了亚洲最大的抽水站。

在苏北大平原大运河仍然是重要防汛渠道,它不仅承担着防汛任务,还灌溉着万顷良田。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大业元年至六年,隋炀帝动用百万百姓,疏浚之前众多王朝开凿留下的河道,修了隋唐大运河。此后,唐、北宋长期开凿、疏浚、整修隋唐大运河,使得隋唐大运河可以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