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内蒙古临河有什么著名历史
- 河套地区是指哪
- 河套永济渠历史
- 河套平原的河套经济
- 乌拉特草原和河套平原是一个地方吗
- 鄂尔多斯河套文化又叫什么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曾用名:临河设治局、临河县、临河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考古表明:早在五万年年前,河套平原就有人类繁衍。
著名的“河套文化”即萨拉乌苏河畔的考古发掘表明,处于智人时代的“河套人”,曾在黄河岸边制造石器,从事狩猎,食肉衣皮,创造了河套地区原始时代的物质文明。萨拉乌苏河畔发现的河套人应视为临河人的祖先。
河套地区是指哪河套地区,是指黄河“几”字弯和其周边流域。河套自古以来就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及生活资源,民谚亦讲“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种河套的地形在世界大江大河里绝无仅有。河套周边地区,包括湟水流域、洮水流域、洛水流域、渭水流域、汾水流域、桑乾河流域、漳水流域、滹沱河流域,都具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条件,它们环绕着河套地区,正如众星捧月一样,把河套文明推到了最高峰,同时又把河套文明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之中。
有许多历史悠久的灌溉渠道,如秦渠、汉渠、唐徕渠等,有“塞上江南”之称
河套永济渠历史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炀帝杨广为便利河北地区的军事运输,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开凿而成。
南起黄河与沁水的汇合口,沿沁水北上,在今河南武陟县沿沁水支流(今孟姜女河)折向东北达于汲县,再循淇水(白沟)、屯氏河、清河(其路线略同今卫河),经今滑县、浚县、馆陶、清河、德州、沧州等地,北至天津,又折向西北,经沽水、桑干水(即今天津武清以下的白河与武清以上至北京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直达涿郡(今北京)。运河全长二千余里,河道较广,可通龙舟。
该渠将黄河、海河两大水系连结起来,有利于中原地区与河北、辽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有助于中原王朝对北方地区的管理和控制。
涿郡一段不久即堙废。今天津以南段,唐后专以清、淇二水为源,与沁水隔绝,宋后通称御河,金元以来屡次改道,至明始称卫河,经流至今。
据史料记载,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正月,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城区西南隅)。”这表明隋炀帝当年开凿大运河时,沁河是永济渠的源头。明朝周梦旸编撰的《水部备考》中的记载也印证了这一史实:“沁水一支,自武陟小原村东北,由红荆口(今获嘉红荆嘴)经卫辉府,凡六十里,入卫河。昔隋炀帝引沁水北通涿郡,盖即此地也。”武陟小原村现存明代石碑也明确记载了隋代在当地建闸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沁河下游在隋代是地下河,沁河下游堤防是金代以后逐步修筑起来的。
隋代沁水的流路,在今武陟县城以上大体同现流路,在今武陟县城南折东再转东南注入黄河。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记载为:“……又东,过武德县(大城村)南,并于县南水积为陂(大坑),通结数湖(陂和湖约在今水寨一带)……又东南,至荥阳县北,东入于河”。由此不难想见,隋代沁河入黄口一带由黄河、沁河冲泄成多处大的坑塘,是难以通行大型船舶的。所谓“南达于河”,应当是对沁水河道加以疏浚。
河套平原的河套经济河套平原人口密度约145人/平方公里。 有蒙古、汉、满、回、朝鲜、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壮、藏、苗、维吾尔、 锡伯、彝、 土家等民族。农业历史悠久,潜力很大。工业有钢铁、电力、机械、电子、化工、建材、毛纺、皮革、化纤、食品、造纸、制药等数十部门,主要集中在包头市。京包铁路与包兰铁路横贯东西。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适于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今天,河套地区被称为“塞外米粮川”。河套地区的畜牧业和水产业也很发达。河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渠道纵横,农田遍布。有可耕地面积960多万亩,现已开垦500多万亩,盛产小麦、玉米、高粱、大豆、糜麻、葵花、甜菜、酒花、瓜果、大白菜等作物。这里是自治区小麦的主要产区。蜜瓜、大白菜、酒花、葵花、枸杞等,是驰名全国的特产。
河套平原以盛产粮食而著称,被誉为“塞上粮仓”或“塞北江南”,是膏腴殖壤的肥美之地。
河套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稀土等多种矿产资源。
河套地区土壤肥沃,大小阡陌纵横交织,适于种植春小麦、水稻、糜、谷、大豆、高粱、玉米,向为内蒙古、宁夏地区的主要农业区。有塞外米粮川之称。平原上还蕴藏着煤、铁、铜、金、石墨、石棉、盐、碱等多种矿产资源。
河套平原地下水甚丰,黄河北岸山前埋藏较深,平原较浅,由10~30米减至2~3米;含水层由厚变薄,涌水量由100吨/小时递减为60吨/小时;矿化度渐增,一般由0.5克/升增至3克/升。 黄河南岸地下水埋深约1~3米,涌水量10~40吨/小时,矿化度1~3克/升。 黄河流经巴彦淖尔盟340公里,年经总流量315亿立方米,水利资源非常丰富。1959年修建了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1969年开挖了总干渠(二黄河),全长180公里。1975年完成了总排干沟工程,结束了有灌无排的历史。
乌拉特草原和河套平原是一个地方吗河套指巴彦淖尔,是内蒙古下辖的地级市之一,位于内蒙古西部,在北纬40°13'-42°28',东经105°12'-109°53'之间,东接包头,西连阿拉善盟、乌海市,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相望,北与蒙古国接壤,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
巴彦淖尔市北部为乌拉特草原,中部为阴山山地,南部为河套平原。属典型的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3.7℃~7.6℃。境内矿产资源、风能资源、日照资源丰富,硫铁矿储量居全国第一位,是中国国内风能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巴彦淖尔境内的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境内的河套平原有“塞上江南”的美誉,全市有机奶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农畜产品出口位居内蒙古第一,为全国最大的无毛绒生产基地。
巴彦淖尔市北部为乌拉特草原,中部为阴山山地,南部为河套平原。 乌拉特草原南接阴山山地,北连蒙古国草原,面积306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7%。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起伏较小,是天然的草牧场。中部分布低山丘陵;西部广泛而零散地分布着沙漠和戈壁,面积较大的沙漠有博克特沙漠,沙漠里有梭梭灌木林。阴山山地横亘于河套平原与乌拉特草原之间,南坡陡峭,像一道屏障立于河套平原之北;北坡平缓,缓接乌拉特草原。面积近19100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9%。
不是一个地方,一个是草原,一个是平原。但都在巴彦淖尔市附近。
巴彦淖尔地形为“一山两原”:山是改变世界历史格局的阴山,原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乌拉特草原和“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河套平原。
乌拉特草原作为内蒙古九大天然草场之一,这里孕育出了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留下了悠久灿烂的游牧文化。
天下黄河,唯富一套。有着富饶基因的巴彦淖尔位于祖国版图的脊梁、世界大江大河绝无仅有的“几”字弯上。这弯形似马鞍,让王者兴盛、百姓安生。巴彦淖尔正是这雕花的马鞍,浓编着中国所有的文化景观,像一个民族成长的摇篮,让诗与远方都开始了自己的行程。
乌拉特草原北与蒙古国接壤,南靠阴山,西连阿拉善盟,东临包头市。主要分布于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和磴口县境内,草原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乌拉特草原达509万公顷,可利用面积413.9万公顷,其中86.6%属于荒漠半荒漠草场。内蒙古自治区九大集中分布的天然草场之一,孕育了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留下了悠久灿烂的游牧文化。
河套平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自治区境内,是黄河沿岸的冲积平原。由贺兰山以东的银川平原(又称西套平原),内蒙古狼山、大青山以南的后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又称前套平原)组成,面积约25,000平方公里。是鄂尔多斯高原与贺兰山、狼山、大青山间的陷落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较好,有黄河灌溉之利,为宁夏与内蒙古重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由此看出,这不是指一个地方。尤其是河套平原,她不仅限于内蒙古自治区,而且还有一部分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
乌拉特草原农业是以牧业为主,河套平原则是以种植业为主,是我国北方有名的粮仓。
鄂尔多斯河套文化又叫什么河套文化又叫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其自身漫长的生成发育以及复杂的嬗变传承过程,特别是与乌拉特、鄂尔多斯蒙古文化的关系,也说明了河套文化与黄河文化的关系。河套文化是北方草原主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草原文化中,河套文化既是源,又是流。作为源,河套文化有与北方草原文化共生共长的深厚历史积淀,是对草原文化精髓一脉相承的传扬。
作为流,它与内蒙东部的红山文化,科尔沁文化等蒙古经典文化不同,有其独特的发展走向,传承中吸取了深厚的移民文化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