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盛唐时期为什么出现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
李白始于开明,杜甫出于治乱。盛唐以安史之乱分野。
唐从隋朝手中接棒。
隋朝从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崩溃与扩大中统一,短暂中兴后复归纷乱。初唐的复兴,接续了隋未尽的蓝图,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力强盛带给人们内心的亢奋。政治的开明,又给诗人极大的创作自由。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种狂放后世也见。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种气势绝对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不可想象,统治者竟然容忍了这种“无礼”。三国有祢衡,也很狂放,但终究没有过了曹操的鬼门关。其实,狂放不羁之人,他们在人群中的比例是一定的,能否脱颖而出,还是变成了奴才,全靠统治者的成全。
为什么是唐朝?
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这是汉民族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异民族、异文化之间的大对抗、大融合时期。
北魏孝文帝,他的各项改革,就像从北地的大同迁都中原洛阳一样,其实就是北魏王朝的中国化。原属夷狄、从五胡中崛起的北朝发展为隋唐,逆袭成中国的正统王朝。
陈寅恪先生曾说“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
李世民是否汉人不清楚,但至少有一半的鲜卑血统,这是肯定的。和汉人不一样的行事作风,奠定了大唐的基调。同时,他又是个“问题皇帝”,沉重的心理负担,让他不敢太过专权,这也给后世的皇帝作了个样子。所以,李白、杜甫们有了喘气的空间。
当自由遭遇盛世,在历史的缝隙中,李白、杜甫正好闯了过来。
盛唐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李白杜甫这样的大家?
答:唐初,唐太宗李世明,广开言路、察纳忠言、怜贫惜孤、轻徭薄赋,无论是社会风气,社会风尚,政治生态,人文景观等等,等等,都呈现出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美满安定的生活,使得整个社会一片祥和。在“贞观之治”这一伟大盛世之后,不久就到了“开元盛世”,更是把这种美好推向了极致!
同时,唐诗也由群星闪耀的中唐,到达最辉煌顶峰的盛唐。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人,诗歌成就都很高,特别是李白和杜甫,就是这群星中熠熠生辉的天才诗人。李白比杜甫大十岁左右,他们可谓唐诗辉煌臂膀的,左膀和右臂。
李白和杜甫之所以有如此大成就,主要是是盛唐的国运,造就了他们。相对于西汉汉武帝时期,国运也很好,但那个时候诗歌的形式没有建立起来,文人多作赋也不写诗。而到了盛唐,开放的思想,强盛的国运,文学形式的完整,个人的天分,勤奋,悟性,这些都是李白,杜甫大诗人出现的前提。假设没有了盛唐气象,也许就不会产生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但是李白,杜甫实在是天才,后人才性的局限,很难超越。老师,我这样回答好吗?
唐诗基本上可以分为初唐(唐初到开元前(618一712)、盛唐(开元到大历前[713一765])、中唐(大历到大和[766一826])和晚唐(大和到唐宋[827一905])四个时期。
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年间,农业获得很大发展,所谓“四方丰稔,百姓殷富”。手工业也迅速发展,染织、铸冶、造纸等相当繁盛。天宝十三年,唐朝共有人口五千二百八十多万。但是在“盛唐”的繁荣景象下,阶级矛盾仍在展开。均田制实行并不彻底,规定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在庞大官僚
集团和豪家强宗的压榨下,负担着课役和兵役的重压,只得出卖土地,逃亡僻乡。同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在发展,不久就暴发了安史之乱。盛唐经济的繁荣和矛盾的逐步展开及深入,是盛唐诗歌植根的土壤。
唐王朝统治者,为了拉拢中下层知识分子来巩固其统治,在政治上实行以诗赋经术取士的科举制度,打击了门阀士族。唐代向外打敗东突厥,开拓疆土,扩大版图,成为超过汉朝的一个强大的朝代。由于唐代国外海陆交通的畅通,中国高度发达的封建经济和文化影响到东亚、西域各国乃至欧洲。同时西域和印度各国文化的输入,对唐代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的高度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加上诗歌创作发展到了盛唐时代,在艺术枝巧上对偶声律和各种表现手法都已经达到极为成熟的境地。这一切促成了盛唐诗歌的高度发展。
安史之乱前后的盛唐末期,唐诗进入了进步现实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动乱的社会面貌,劳动人民的疾苦,统治阶级的残暴腐败,伟大的积极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诗人李白、杜甫的诗歌中,得到了全面深刻的反映。李白、杜甫的诗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进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高峰。
文化繁荣与时代发展本身就有相辅相成的规律。
盛唐诗坛,百家竞歌,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次第登场,这一时期的诗歌热情洋溢、豪迈奔放、具有浓烈的浪漫气质,是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李白《从军行》
诗歌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虽败却从容斩杀敌方将领,果断突围的景象,饱含虽败不失豪气,这种百折不挠的英气,恰恰符合盛唐那种包容孤傲的精神气概。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全诗宛如一幅朴素祥和的农庄款待景象,而诗中描述的农庄物景都让人仿佛置身于内,这不同于幻想中的桃花源,这种真切的体验让人感觉特别真实,这也正符合盛唐社会国泰民安的现实风采。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塞上听笛曲》
诗人在苍茫的夜境中,听到了羌笛的声音,句中隐含着思乡的情调,最后一句“风吹一夜满关山。”又掌控了全诗的格局,令人感而不伤,若不是怀着盛唐的豪情又怎能写出这样的句子?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从开始一派丰收之景到渲染自己的欢愉之情,并把这种欢快传递给家人,最后仰天大笑出门去,表达了自己坚信此去长安定可青云直上,抒展内心的抱负与胸襟。
盛唐,治世中神州繁盛,万民祥和,诗句里气宇轩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简单的说吃饱饭了才能搞文艺。
1、除了安史之乱等有限的战争时期,总体上唐朝统治是非常安定的,
加上相对宽松的政策,老百姓有能力、也有意愿去发展生产。也就是说自始至终,唐朝的经济基础都是非常不错的。
这个是最根本的,如果饭都吃不饱,谁还有心情做诗呀?就算偶尔有一两个人能做出来,对着一群饿得发狂的人,又岂会有人欣赏?
没人欣赏,又怎会传播?
2、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
唐朝是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时期,中央王朝几乎征服了周围所有的民族。
难得的是武力上征服之后,唐朝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采取的是包容和扶持的策略。
所谓的 征以战,伐以德 是也。
这样一种大环境之下,唐朝主流文化就能够不断地从各少数民族之中吸纳新的元素。
像我们读李白的诗,能够感受到那种雄奇壮丽的思维。很难想象在单一文化影响之下,能够有这样的文学创作。
3、强盛国力下的整体自信。
繁荣的经济,稳定的国内环境,对外战争的持续胜利,这些加在一起就很容易形成国民的自尊自信。
在此基础之上,人们的视野会看得更远,就更有可能去追求一些超越物质的东西。
事实上唐代鼎盛的不止是诗歌,还有绘画,舞蹈,音乐等方方面面。
4、始于隋朝的科举制度,造就了大批的读书人群体。
在这样一个庞大的文化团队基础之上,才有可能诞生一些杰出的文化创作者。
同时另一方面,这个庞大的读书人群体也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市场。
并且这种市场进一步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和引导,进而成为一种时尚,乃至源源不断的新的时尚潮流。
5、大一统的国家,让各种文化元素的整合成为可能。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
烟波浩渺的大运河,纵横南北4000余里,各种物资,文人骚客往来期间。
长安、洛阳东西两京盛大、繁荣,辉煌。像磁铁一般吸引着中外学者、文人、商家,
各民族、各种身份、各种信息,在这里交汇融合,了解过《国富论》的都明白,足够的交叉才会带来更细的分工,才有可能创造更高级别的文明。
结语,
也只有在唐朝,借助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家统一,番汉同处的环境之下,才有可能诞生更高级别的文明。
诗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都在此基础之上诞生。
李白,杜甫当然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也只是这个庞大的文化创作团体之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唐朝的诗经过了中唐和盛唐时期,群星闪耀的全盛时期在中唐,最辉煌的唐诗顶峰是在盛唐。李白和杜甫就是群星中熠熠生辉的天才诗人。李白比杜甫大十岁左右,可谓唐诗辉煌臂膀的左膀和右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人之所以能够有此成就,就是因为“盛唐气象”的存在,所谓的盛唐国运,造就了这些诗人。相对于西汉汉武帝国运也很好,但那个时候诗歌的形式没有建立起来,文人多作赋也不写诗。而到了盛唐,开放的思想,强盛的国运,文学形式的完整,个人的天分这些都是李杜大诗人出现的前提。或许如果没有了盛唐气象,也就不会产生伟大的诗人。但是李杜实在是天才,后人的才性的局限很难对其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