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李煜在什么地方被宋军俘虏
- 南汉王朝皇帝列表,五代十国南汉历史简介怎么走向灭亡
- 南汉末帝是谁杀的
- 南汉高祖姓甚名谁﹖
- 大理国的建立灭亡经过
-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偏安岭南
- 文宋武宋的由来
- 后汉和南汉有什么区别
- 北宋灭五代十国的顺序
此题答案:金陵
具体分析: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并于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今南京)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南汉王朝皇帝列表,五代十国南汉历史简介怎么走向灭亡刘龚死后,子孙继位,无论是威望还是治国本领,都不及刘龚。这一点,刘龚生前已有明察。临终时,他对顾命大臣说:“奈何吾子孙不肖,后世如鼠入牛角,势当渐小尔”(账明了他对南汉国前景的忧虑。事实正如刘龚所预料的,在刘龚之后,南汉虽维持了近三十年的统治,但几个统治者素质都极低劣,在政治上不仅无可称誉的建树,而且奢侈腐化,宠用宦官,滥施酷刑,国政日坏。因此,可以说,刘龚之死,是南汉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不久,爆发了张遇贤领导的农民起义,“由是山海间盗贼竟起”,“岭东皆乱”。;同时,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也更趋激烈。南汉国势日衰,已成为一个空架子。北宋建立后,只派潘美一军南征,即势如破竹,轻而易举地灭亡了腐败透顶的南汉割据王朝。
南汉末帝是谁杀的刘鋹(942年-980年),原名刘继兴,南汉中宗刘晟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君主。
早年受封卫王。乾和十六年(958年),正式继位,年号大宝,在位期间,荒淫无度、统治昏庸,国力大衰,朝政糜烂不堪,政事皆委于宦官龚澄枢、女侍中卢琼仙等人,武将因谗被杀,宗室翦除殆尽,宦官执掌兵权。大宝十三年(970年),受到宋朝潭州防御使潘美攻打。大宝十四年(971年),刘鋹纵火焚毁宫殿、府库,准备逃亡入海,兵败投降,南汉灭亡,得到宋太祖赵匡胤赦免,出任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右千牛卫大将军,册封恩赦侯。开宝八年(975年)改命左监门卫上将军,封彭城郡公。宋太宗即位,再改封其为卫国公。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去世,被赠授太师,追封为南越王,史家习称其为南汉后主。
南汉高祖姓甚名谁﹖刘龑
龑,汉语拼音:yǎn 是他本人自己造的字,意思是飞龙在天。
南汉(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地方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现广东封开)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刘隐继承父职。907年,刘隐受后梁封为彭郡王,909年改封为南平王,次年又改封为南海王。刘隐死后,其弟刘龑袭封南海王。刘龑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称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刘龑以汉朝刘氏后裔的身份改国号为“大汉”,史称南汉。971年为北宋所灭,历五主,共六十七年。
大理国的建立灭亡经过公元937年段思平发动起义,建立了大理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理都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大理国延续316年间没发生过大的战争和动乱,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但大理国的人们绝对没想到,远在几千里之外的一个游牧民族会给他们带来灭国之灾。
1253年蒙哥汗(元宪宗)命其弟忽必烈领10万大军从宁夏六盘山出发,分三路进攻大理。12月12日攻破大理国都,大理君主段兴智逃往昆明。
1254年春,忽必烈班师北还,留下大将兀良合台继续攻打大理各部,这一年秋天,攻破昆明,段兴智逃往宜良,后被兀良合台俘虏,大理国灭亡。
云南行省建立后,段兴智被命为大理总管,子孙世守云南。段兴智不但捡了条命,还得到蒙哥汗的赏识继续掌管云南,比当初当大理君主的时侯还舒坦。所以,他对蒙哥汗很是感激。
大理国几乎和宋朝同始终,但比宋朝早建立二十多年(宋建于960年),又比宋朝早灭亡二十多年(宋亡于1276年,残余势力亡于1279年)。
大理国亡于元宪宗蒙哥三年(1253年),灭掉大理国的是谁呢?正是蒙哥之弟、后来统一天下的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于大理市的大理国,国力强盛,宋朝始终没有拿下的勇气。
建立北宋的赵匡胤出兵消灭后蜀时,他在地图指着大渡河对大将王全斌说:“此外非我有也!”赵匡胤是出了名的欺软怕硬,他当然没有勇气攻打地理环境复杂,人心又比较团结的大理国。
大理市在元朝时为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大理府,清朝时没什么变化。大理市的前身是大理县,而在清朝之前,大理县则称太和县。
历史上跟两宋鼎足而立的大理国承接于唐朝时的南诏国。
南诏国灭亡后,所辖国土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动乱,白族人段思平趁乱崛起,于公元937年(五代十国时期)建立大理国,都城大理。
大理国的疆域和面积都与此前的南诏国相仿,政治制度也基本承袭南诏。
大理立国300余年,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首领为王。
大理与北宋仅隔20余年先后建立,宋军进入四川,消灭了割据西南的后蜀政权,也就停止了向西南进军的步伐。
大理国遣使持书牒向宋朝表示祝贺,后又向宋朝呈送公文要求通好。
这里还有一个“宋挥玉斧”的传说,据《南诏野史》记载,宋将平定四川后,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地图,力主乘势进兵,攻取云南。
但宋太祖赵匡胤认为唐朝的灭亡是由于南诏的原因,因而不想再与大理国发生关系。
他用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说:“此外非吾所有也。”
自此300余年宋朝与大理国一直划江而治。
客观来看,宋朝平蜀以后,统一大业并未完成,北有强敌契丹,南有南汉、南唐、吴越诸政权,也不容许它把有限的兵力财力用于降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而大理国建国后,君臣与国民都崇信佛教,以佛立国,以儒治国,不好杀戮,对外无掠地称霸的野心,双方均无意扩张疆域,所以始终保持和睦共处的局面。
大理国创始人段思平曾经官拜节度使,也是武将出身。
在唐末到宋初那段军人政权盛行的时代,武将夺取政权极为常见。
段思平借用云南东部的蛮夷部队击败了刚成立不久的政府军。
为了充分发挥蛮夷部队的战斗力,段思平和他的军师为士兵们编了一个鼓舞士气的故事。
段思平说,他在睡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醒来大惑不解。
军师断定此梦境乃天大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
此解一出,军心大振,攻城略地,一举击败对手。
段思平建立了大理政权后,云南地区原有的家族势力仍在。主要格局是两强对峙:东部滇池地区的高氏家族和西部洱海地区的杨氏家族。
这两家拥有的势力之大,可以同段氏王族分庭抗礼、争夺权力。
直到有一天,杨氏家族杀了段氏皇帝,自立为帝。高氏家族立即起兵平叛,剿灭杨氏,恢复段家王朝,并借机将势力扩展到大理全境。
在权力的诱惑下,高氏也忍不住废段氏而自立为帝,但云南诸部反对,高氏继承人不得不重新将帝位让与段氏,却依旧保存了高氏的权势。
13世纪中叶,在蒙古军队征服大理前,大理由高氏兄弟执掌国政,国王段兴智大权旁落。
大理立国300多年来从未发生对外战争。面对宋、辽、金、西夏与蒙古之间的争斗,大理圄一直置身事外,不予理会。
可现在,蒙古军队的威胁就在眼前。
新崛起的蒙古汗国正在发动灭亡南宋的战争,如同曾向南宋借道灭亡金国一样,这一次蒙古又向大理借道进攻南宋。
这种迂回包抄的战术手段是北方游牧民族围猎时惯用的打法。
而此时,大理已经国势衰微,政权风雨飘摇。
早在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就曾召见汉人降将郭宝玉,问攻取中原一统天下之策。
郭宝玉的回答是:“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藩,勇悍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图金,必得志焉。”
于是,成吉恩汗在临终之前,便提出了利用南宋与金之间的世仇,借道宋境,实施战略大迂回,从而一举灭金的战略决策。
这一战略构想由其后人付诸实施。
而据有的文献资料记载,成吉思汗确曾派遣过一支部队进攻大理,军队到达金沙江边而还,这应是蒙军对大理的第一次进攻。
蒙军对大理的第二次进攻发生在1244年。
此时蒙古已灭金,开始实施“先下西南,迂回夹击南宋”的大迂回战略,避开南宋的长江防线,首先攻取川、滇,然后从后方攻打长江中下游重镇襄阳。
为此,蒙军在进攻四川的同时,派出另一支部队,从金沙江上游的丽江进攻大理,企图绕道云南直达川南,但未获成功。
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他的弟弟忽必烈发动第三次进攻大理。
忽必烈为这次军事行动做了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此时忽必烈36岁,而他的父亲拖雷和兄长蒙哥都是在20岁左右便担任了远征军的领导任务。
忽必烈希望抓住这个展示自己领导才能的机会,奠定其个人在蒙古政权中的地位。
1253年夏末,忽必烈在临洮(今陕西省西北部)集结军队,然后开始向南进军。
出发前,忽必烈派遣了一个由三位使节组成的使团前往大理,要求大理国王投降。
此时大理国王段兴智只是一个傀儡,实权掌握在大臣高泰祥(又名高祥)手里。
高泰祥拒绝向蒙古军队投降,并把三个使者全部处决了。
忽必烈分三路向大理进军。
西路军沿四川阿坝草原向云南挺进,忽必烈统领中路军经大雪山、过大渡河、渡金沙江与西路军会合,东路军过大渡河直接进入云南境内。
忽必烈的队伍在11月到达了金沙江。
面对滔滔江水(作者所见10月丽江古城附近的金沙江水平缓且不宽,军队渡之应不难),归附蒙军的当地酋长献计用革囊渡江,蒙军于是利用现成的材料制作了大量皮筏。
也就是,将剥下的完整牛皮或羊皮的四肢、肛门等处扎紧,然后充气作成皮囊,再用多个这样的皮囊拼扎成皮筏。
不习水性的蒙军就这样顺利渡江,史称“元跨革囊”。
渡江蒙军迅速击败了江对岸惊慌失措的大理军,迫使高泰祥撤回都城。
忽必烈再派使者到大理劝降,高泰祥为展示抵抗决心,又杀了使者。
忽必烈三路大军长驱直入,没有受到太多抵抗就包围了大理城,其形势与当年唐军攻南诏极其相似。
只是,大理找不到当初吐蕃这样的强劲盟友来助一臂之力,蒙军的攻击力似乎也更强。
大理军背城出战,惨遭大败,蒙古军队攻占了大理城。
国王段兴智与宰相高泰祥弃城而逃,分别逃至昆明和姚州,但均被抓获。
高泰祥仍然不愿意投降,最终被杀,临刑前感叹:“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
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
后来,高氏子孙有的被封为地方土司,承袭三十多代,直至改土归流。
征服大理各部后,蒙哥令大理国王段兴智和其他各部首领继续统治原属各部,以巩固蒙古对云南的统治。
乛 大理国(937年-1094年,1096年-1254年,白语:Dablit guaif)是中国历史上在西南一带建立的多民族政权,全国尊崇佛教,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
大明七年(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国号“大中”,翌年薨逝归政段正淳,史称“后理”。1254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云南行省,加强了中国对西南边陲的统治。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偏安岭南唐末,藩镇割据,战乱纷争。907年,唐将朱全忠废唐称帝,建都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不久,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登上中原历史舞台。周边还有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北汉等地方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
唐将刘谦和刘隐、刘岩父子三人,从封州起家,逐步统治岭南。917年,刘岩称帝,以广州为都,国号“大越”,次年改“汉”,史称“南汉”。南汉立国55年,971年被北宋所灭。
文宋武宋的由来大宋王朝兴文抑武的原因,除了宋太祖赵匡胤担心武将功臣也和自己一样,黄袍加身夺了天下,便搞了个杯酒释兵权,弱化武将权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宋太宗赵光义兴起的改革。
赵光义改革的原因,一共有三条:
其一,国家需要,必须扩招。众所周知,宋朝篡夺了前朝的江山后,赵匡胤全盘接受了后周的官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宋朝并不缺少官员,所以,宋太祖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录用官。然而,伴随着宋王朝不断地统一天下,兼并的割据政权越来越多,官员数量不足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宋灭荆南,得三州;同年,宋灭湖南,得十四州;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宋灭后蜀,得四十六个州;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宋灭南汉,得六十州;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宋灭南唐,得十九州。
根据《宋史·地理志》记载,在灭掉上述政权后,到宋太祖末年,宋朝共有二百九十七个州,一千零八十六个县,而太祖一朝共录取了一百八十八个官员,平均每州不到一人。因此,宋太宗登基的时候,全国的官员根本不够,边疆的官吏更是严重缺乏
所以,太宗皇帝玩命扩招官员,是由当时的现状所决定,这并不是什么草率之举。
其二,兴文抑武,文人治国。众所周知,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他使用了杯酒释兵权、调地方精壮部队入京、实习更戎法、完善枢密院等政策。这些政策虽降低了武人的地位,抬高了文人的地位,但统一天下的战争还没有结束,所以,太祖还是需要武人,因此在选拔人才时,宋太祖还是以武将为主。
有一个例子,就反映了宋太祖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开宝八年(公元975年),赵匡胤在殿试的时候,他告诉举子们:“我出三道题,你们谁先答完,且没有错误,他就是今科状元。”结果呢,有两个举人同时交卷,内容也完全正确。由此,胜负难定,无法区分两人名次。
这事如若放到别的朝代,大不了重考一次,或者让他们并列冠军。然而,赵匡胤是怎么解决的呢?据《王照新志》记载,赵匡胤下令:你们两人打一架,谁赢了,谁就是今科状元!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后来,一个叫王嗣宗的人最终胜出,他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神奇的一个状元。
这个故事充分反映了宋太祖对文人的态度,虽重文轻武,但还是希望武力占优,所以说,文人的春天,还远未到来。但是,到了太宗时期,宋太宗进行了井喷式的扩招,基本上把全国的官员换了一次血,并把这些“武力尚存”的官员,全部替换了一遍。
后汉和南汉有什么区别汉朝以后只要姓刘的大多都将自己国号立为汉。后汉在中原,南汉在两广,两者除了姓一样,其他全都不一样
后汉是五代十国中五代之一,五代的第四个朝代,由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建立,都城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
后汉共历二帝,立国仅三四年,是五代十国中国祚最短的政权。
南汉,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政权之一。位于现广东、广西两省及越南北部。
唐朝末年,刘谦任封州刺史,拥兵过万,战舰百余。刘谦死后,刘隐继承父职,逐步统一岭南,进位清海节度使。
刘隐死后,其弟刘袭封南海王。刘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于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在番禺(今广州)称帝,改广州为兴王府,国号“大越”。次年十一月,刘龑改国号汉,史称南汉,是为南汉高祖。
971年为宋朝所灭,历四帝,五十四年。
后汉(947年~950年),五代十国时期由刘暠(本名刘知远)建立的王朝,都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
南汉(917年—971年),是五代十国之一。位于现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历四帝,国祚五十五年。追溯至唐天祐二年刘隐正式担任清海节度使算起,刘氏政权历五主,存在长达67年。是岭南历史上继南越国后建立的第二个地方割据政权。
北宋灭五代十国的顺序我国历史上北宋灭五代十国的顺序是南平--楚(武平节度使周保权)--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闽(清源节度使陈洪进)。北宋是由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建立的,宋太祖赵匡胤逼迫后周皇帝禅让建立北宋,北宋建立后,宋太祖采用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逐步统一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 新五代史》,是对 五代(907年~960年)与 十国(902年~979年 )的合称。五代是指907年 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 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与 后周。960年,后周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 北宋,五代结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 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 割据政权,其中 前蜀、 后蜀、 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 荆南)、 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 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 荆南、 武平、 后蜀、 南汉、 南唐、 吴越、 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南方的统一。
五代的排序是正统王朝,后面的灭了前面的,顺序是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79和后周951-960。但是十国就很难排序,很多国家是同时并存的割据势力,彼此之间并不存在更替的关系,十国当中更有6国都是被后来统一的北宋王朝所灭掉的(后蜀、吴越、南唐、南汉、北汉、南平),其他的南唐灭掉了吴、南楚,后唐灭掉了闽和前蜀。而湖广一带有 荆南、 南楚、 南汉和 静海。
荆南又称 南平国、 北楚,其疆域约为今 湖北省西部。建立者 高季兴为 后梁太祖的将领,907年被封为荆南节度使,治所为 江陵。
荆南地小势弱,因而向四周各国称臣。
其君主高季兴贪图各国贡品而拦截抢夺,遭各国发兵威胁才愿归还,被称为“高赖子”。
后梁灭亡后,高季兴改向 后唐称臣,在公元924年被后唐 唐庄宗封为 南平王,正式立国,建都江陵,他即武信王。
后唐灭 前蜀时,高季兴表示愿意协助伐蜀,但并未实际行动,而后又向后唐索要前蜀土地。
这些使后唐 唐明宗大怒而发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军粮草不济而退。
南平国与后唐的关系直到其子文献王高从诲继位后才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