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嵩阳书院的发展史 蒙古崛起历史讲坛

目录导航:

  1. 概括嵩阳书院的发展史
  2. 百家讲坛陈氏起源
概括嵩阳书院的发展史

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待多达数百人。

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

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闭为行宫,名曰“奉天宫”。

五代后周时(公元951-960年),改为太乙书院。

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宋初,国内太平,文风四起,儒生经五代久乱之后,都喜欢在山林中找个安静的地方聚众讲学。登封是尧、舜、禹、周公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据记载,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二十四人,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号称“二程”的程颐、程颢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名儒景冬,曾就读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明末书院毁于兵火,历经元、明、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时期,学田1750多亩,生徒达数百人,藏书达2000多册如《朱子全书》、《性理精义》、《日讲四书》九经等。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科举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但登封就中了五个。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一日游嵩阳书院时曾赋诗以赞。

嵩阳书院经历代多次增建修补,书院内建筑布局保持着清代前的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由五进院落组成,院中有先贤祠、先师殿、三贤祠、丽泽堂、藏书楼、道统祠、博约斋、敬文斋、三益斋等建筑。首为先师祠,供奉与书院有关的先师先贤,其后为讲堂,讲堂后为道统祠,最后是藏书楼。两侧配房原为“程朱祠”、书舍、学斋等。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字,其内容书法各具特色。西偏院有清代嵩阳书院教学考场部分建筑。

1936年9月,蒋介石赴洛阳过五十岁生日前,来到嵩山游览,随行商震、张静愚、钱大钧等人。游嵩阳书院时,见此处群山环绕,环境幽静,唯近处山野水源缺乏,当即命河南省建设厅长张静愚调机井队,在嵩阳书院内凿一眼百米深井,名为蒋公井。这是嵩山有史以来的第一眼深机井,现存完好。

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12月5日,嵩山古建筑群,包括嵩阳书院作为河南省唯一一处独立项目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09年,古老的嵩阳书院再放华彩,成立郑州大学嵩阳书院,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国学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2010年8月1日,坐落在嵩山腹地及周围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一所著名的书院,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风景区内。其发展历史悠久,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以下是嵩阳书院的发展史概述:

1.唐代:据记载,嵩阳书院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当时的名称是“嵩阳读书院”。

2.元代:金朝末年,蒙古军队攻占河南,将大量书籍带回北方。这些书籍其中包括了许多南宋时期的经史子集和文学著作。

3.明代: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周进的知县,他重视教育,倡导文化教育。他在当地建立了“嵩阳书院”,用于培养士子和推动文化发展。

4.清代:清朝时期,嵩阳书院逐渐衰落。由于当时的政治腐败和经济落后等原因,书院的经费和设施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5.现代:2001年,河南省政府开始对嵩阳书院进行修复和重建工作。

6.2006年,嵩阳书院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7.2012年,嵩阳书院启动了“数字嵩阳”项目,开始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来保护和传播书院文化。

8.2015年,嵩阳书院与韩国的草津书院建立了友好关系,两个书院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和学习。

9.如今,嵩阳书院已成为一所享誉国内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著名书院,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百家讲坛陈氏起源

陈姓的来源和其他大姓一样,都比较复杂。来源有二,一支为舜帝的后裔,以国为姓,出自姚姓或者妫[guī]姓,是姚姓和妫[guī]姓之后。另外一支是齐国一个叫珍的王子的后裔,改姓田姓,后来又改回来。这一支改过姓的齐国王子之后,是姓陈的最重要的一支。另外陈国其他公族的后裔也有姓陈的。少数名族当中也有非常多姓陈的,在孝文帝时代,很多鲜卑族的民族改姓陈,明代朱元璋灭元朝时期,元朝有很多蒙古贵族投降了明朝,朱元璋赐这些人姓陈。满族也有姓陈的,也分两种,一种是原来的汉人,编入汉八旗的,去到关外生活,这一支姓陈:另外满族本来的姓氏姓陈。京族、羌族里边陈姓都是大姓,几乎所有的民族当中,都有姓陈。陈姓,源出于河南淮阳,当地河南淮阳人直到今天有一种说法,说他们都是老陈户(非常古老姓陈的人)。

陈姓的南迁

陈姓的南迁非常精彩,陈姓的南迁过程跌宕起伏,唐朝初期、中期,中原陈氏有过两次南迁,全部迁往福建。公元669年,当时唐朝派河东人(山西一带的人,中原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当时还是各种少数民族),去镇压他们。公元677年,陈政去世,陈政的儿子当年只有28岁,叫陈元光,接替父亲打了九年仗,在公元686年,评定叛乱,报请朝廷批准,设立了一个行政区划,这个区划在今天对于中国可是太重要了,就是漳州郡(即现在的福建漳州),这是陈元光开始设立的,所以他有个称号,叫“开漳圣王”。漳州这一片地方就是他开发出来,子孙后代就被称为陈氏开漳圣王派,这一派非常重要,成为“闽、粤、台湾、以及南洋陈姓的主要始祖,基本都是开漳圣王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姓陈的都是开漳圣王之后,就是陈元光之后,这一支是中原过来的。台湾在今天,有五十三座陈圣王庙,因为台湾有很多福漳州人去台湾。

陈氏精神

陈姓精神曾经支撑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义门精神。这个要追溯到唐代中朝,有一位姓陈的人,叫伯瑄,他跟他的朋友,结伴游览庐山,到今天江西庐山,觉得当地风光非常美丽,所以就带领他的子孙,迁居到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在唐代,我们都知道德安位于九江之南,所以这一支被称为江州陈氏。义门独著,百犬同牢,这样了不起的事情就发生在这里。

根据文献的记载,唐朝的时候,从义门陈氏初创,当年只不过父子几个人,到了宋朝,那边的陈氏已经有470多口人,不久陈氏的人口达到3700余人。就这一门3700个人同灶而食,吃饭在一起,一开300多桌,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大食堂,专门有人管做饭的,而且到齐了吃。家规就是这样到齐了吃,按照辈分,长幼有序,坐好:种田,没有你的我的,没有你家我家的,壮劳力“哗”出去一片,把田都给耕了:洗衣服没有你家我家的,脏了往那里一扔,家族的妇女给你洗好了:甚至百犬同牢,几百多条狗都在一起吃饭,一个槽。据记载,这狗都会等狗,缺一条不吃,完了大家排好队,吃好了,完了一起回家,回狗圏,狗不住在每个人的家,集中住宿,所以叫百犬同牢。这叫义门,也很太符合中国传统的这个仁义了,非常了不起。

义门陈氏延续了整整十九代,跨越三百多个春秋,不分家,保持着义门独著,百犬同牢。宋仁宗曾经为之赞叹,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1062年,义门陈氏人口暴涨,因为他相互照应,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强了,当然也对当地形成巨大人口压力,满大街都是姓陈的,迫使义门陈氏分家。不是姓陈的想分,义门陈氏也没想过分家。这次分家号称史上最牛分家,由皇上决定,替义门分家,包公——包青天就是当时皇上委任的执行官,就因为包公公平。 包公和文彦博专门研究分家方案 ,之后上报皇帝(宋仁宗)批准,由皇帝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分为291份,陈家人谦让,家产总归有大小区别的,大家都和气,也有包公的公平。

然后将陈家人一支血亲,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今天的上海、天津,分到16个省,125个县,291个村庄。义门陈氏就在宋仁宗年间分开了,分开了以后,到了当地,大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在门口挂起一个灯笼,“义门”两个字,所以叫义门陈氏也就是这样叫出来的。这个灯笼一直到五十年代都挂着。义门陈氏就是九江迁出来的,辈分也对得上。我们知道在中国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中国共产党这一边陈独秀、 陈毅、 陈賡 、陈云 ,我们的开国元勋。国民党这边的陈立夫 陈果夫 陈诚 ,全部是义门陈氏之后,这些人都有义门精神,守望乡族,不计较一些小单位财产的得失,以家族,以整体的利益为重这种精神曾经支持我们中华名族渡过了很多危难的危机。

陈姓在今天的中华姓氏当中排名第五位,人口58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4.63%。

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陈氏。陈胡公满的子孙,除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陈哀公之子妫留,避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陈留镇)。(二)陈愍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牖(今河南兰考东北)。(三)陈愍公次子陈全温之后的陈引奇,居于固始(今河南固始),后因无子,便以颍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颍川陈氏。

刘氏改姓

《通志?氏族略》记载:广陵(今江苏江都东北)陈氏,实为刘氏,春秋时,因鲁相无子,以外孙刘矫为嗣。

白氏改姓

《河南官氏志》记载:陇右白永贵,于隋初改为陈氏,此为万年(今陕西西安)之陈氏。白姓原为龟兹王帛氏,因入仕内地,怕胡人之姓遭受歧视,而改为陈氏,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叫令英,史称陈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