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定酬恩雀的典故 南北朝时期名人典故

目录导航:

  1. 杨定酬恩雀的典故
  2. 王谢两家典故
  3. 兰陵王典故
  4. 哪些古人助人为乐的故事,有什么
  5. 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语典故
  6. 忘年之交的典故全文
  7. 三国南北朝对峙的典故
  8.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什么世界
杨定酬恩雀的典故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弘农人杨宝少时救了一只黄雀,后有一黄衣童子送白环四枚相报,谓当使其子孙显贵,位登三公。后因以“杨生黄雀”为报恩典实。[1]

传说杨宝在9岁时,在华阴山北(华山之北)见一只凶恶的大鸱鸮咬伤了一只黄雀,后又被 一堆蚂蚁团团围着,杨宝于是起了恻隐之心救了受伤的黄雀。

杨宝后来将黄雀放置在箱中保护它,又用黄花喂养黄雀;直至黄雀的伤养好了之后,杨宝又将其放走。

事件过后,杨宝梦见黄雀化作一个黄衣童子回来报恩:“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环四枚赠送给杨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当如此环矣。”黄衣童子讲完了这些话,就不见了。

此后,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均如黄衣童子的说话一样“四世太尉,德业相继”,全都做官至三公,而且品德操守方面都非常的清白。

当时成为了传奇,因而成了“衔环”报恩的神话流传,事件可参见吴均的《续齐谐记》。“结草”来源于《左传·公十五年》,后人用结合两个故事作成语“结草衔环”比喻别人对施恩者有恩必报。

王谢两家典故

汉魏入两晋历南朝,前后三百多年间,王、谢两家族能人辈出,仕宦显达,他们或引领一代之风尚,或执一朝之牛耳,一直繁盛荣耀,一直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据史书记载,王谢两族的名望在当时甚至是超过皇室的。有这样一个典故,南朝梁时期,侯景曾向梁武帝请求和王谢两族联姻,梁武帝萧衍没有答应,还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侯景没办法后来选择娶了萧衍的女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皇室名望是真比不上王谢两族的。

兰陵王典故

陵王之俊美王孙面具出征

据《北齐书》所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这里的“文襄”,指的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兰陵王高长恭为其第四子。奇怪的是,高澄六个儿子中,唯独兰陵王的母亲语焉不详,甚至连姓氏都没有,其身世扑朔迷离。据推测,史书不载的原因应是其母地位卑贱。由此,在最讲究血统门弟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兰陵王虽贵为帝胄皇孙,但其“莫名”的身份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除身世外,兰陵王还有一个“弱点”,那就是长得太漂亮。《北齐书》、《北史》中都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后人猜想,兰陵王的俊美或许是源于他那位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其母容貌异常惊艳,又如何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而贵为帝胄的皇帝垂幸呢?

不过,在兵戈四起的南北朝时期,像兰陵王这样既不魁伟又不雄毅的“小白脸”,在他们这个崇军尚武的皇族家庭里肯定不受欢迎。毕竟,兰陵王所处的时代及他所在的位置都不允许他柔弱,否则人生苦难,前途堪忧。以当时的北齐政权而论,除在中原与南陈、北周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外,西部、北部还有突厥、契丹、柔然等强悍的游牧民族不时骚扰边界。因此,在这样一个崇尚武力、以军功起家的家族集团中,身为高氏皇族的兰陵王要想脱颖而出,唯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军功。

连年战乱的岁月里当然不难找到征战的机会,看似柔弱的兰陵王同样拥有一颗“奔腾”的心。或许因为其长相缺乏一种必要的“英武之气”,兰陵王每逢出征时都命人制作一些面目狰狞的面具,沙场厮杀时全军戴上,以在心理上威慑敌手。在其指挥的大大小小战役中,最出名的莫过于“邙山之战”。

公元564年,北周联合突厥围攻北齐重镇洛阳,在即将破城的危急时刻,兰陵王率援军及时赶到。冲开敌军外围后,兰陵王亲率五百精骑,只见他头戴狰狞“大面”,身穿耀目铠甲,手握利刃,奋勇杀入重围,令敌军阵脚大乱。待冲到洛阳城下,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守军大声欢呼,之后立即打开城门,城内外齐军合兵一处,将北周军队彻底击溃。这次大捷之后,兰陵王威名远扬,并被加封为尚书令。

兰陵王高长恭(541年—573年),本名高肃,族名高孝瓘,字长恭,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北齐王朝宗室将领,神武帝高欢之孙,文襄帝高澄第四子,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高长恭功高盖主,胡太后怕他夺了自己儿子的帝位,就以皇帝的名义,将一个叫张香香的妃子赐给他,目的是刺杀他。张香香天姿国色,使尽百般手段,高长恭却格守君臣之礼,不为所动。

半年过去,她不仅没有刺杀高长恭,反而被他忠心报国的行动所感动,讲出了胡太后的阴谋。胡太后大怒,要招回张香香加以杀害。高长恭却在这一过程中爱上了这位美丽善良的女子,真的收她为妾了。

扩展资料:

主要成就

高长恭在军事上的成就在于他参与了北齐后期与北周的历次大战,并数次击退北周进攻。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将杨忠联合突厥自恒州而下攻打北齐,突入晋阳(今山西太原),晋阳为北齐北方军事重镇,高长恭亲自参与了击退北周和突厥军队的作战,奋力将北周大将杨忠击退。

后世纪念

兰陵王墓位于今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

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哪些古人助人为乐的故事,有什么

1.雪中送炭

战国时期,楚国冬下大雪,在皇宫里的楚怀王让人找出皮大袄穿上并点上炉火,还是觉得很冷。随后楚怀王想到我的子民们没有炉火与皮袄岂不是更冷?于是下令给穷苦百姓送去取暖的碳,百姓们都很是感动。

2.王羲之助人卖扇

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他看到后心里深感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人们知道后纷纷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十分高兴,十分感谢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

3.严植之救人急难

严植之有一日在江边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烂,面目浮肿,询问之后得知此人姓黄,是荆州人,因家贫外出帮工。近来身患重病,被急于赶路的船主抛在岸上。严植之于是将此人接回家中,为他治病。一年之后,姓黄的病人康复了,为了感谢严植之,他双膝跪地,恳切地表示,愿留在严植之府中终身充当奴仆,以报答救命大恩。严植之谢绝了,并取出钱和干粮,让他回自我的家乡。

4.辛公义改变陋习

辛公义曾任岷州刺史,而当地的老百姓有一种陋习,凡是家里有人生了病,大家都害怕染上,谁都不肯照料,病人往往得不到照顾和治疗而病情加重,很快死去。辛公义到任后了解到状况,就下令将病人抬到衙门里来,和数百位病人住在一起,亲自安排给他们看病服药的事情。经过细心照料,这些病人都恢复了健康。辛公义的行为不仅仅得到了人们的赞颂,也彻底改变了当地的陋习。

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但是他轻易不肯给人写字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售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

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

老婆婆一篮子竹扇很快抢购一空十分感谢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

1.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天下闻名,但是他轻易不肯给人写字。 有一天,王羲之在路上遇见了一位贫苦的老婆婆,提着一篮竹扇在集市旁叫卖,却没有什么人去买。他看到后心里很感同情,于是就帮老婆婆在每把扇子上都题上字。

人们知道后纷纷 围拢来抢着购买,一篮子竹扇很快被抢购一空。等着买米下锅的老婆婆非常高兴,十分感谢乐于助人的大书法家。

2.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3.北朝魏齐时,有位叫李士谦的人,家庭非常富有,但人崇尚节俭 ,为人慷慨,常周济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乡里的缺粮户。到了秋天又遇年成不好,庄稼欠收。借了粮的人都要求延期偿还。李士谦说 :我借粮给你们是为了帮大家度荒,不是为求利。既然年成不好,借的粮就不用还了。于是他请来一些欠粮的人吃饭,在吃饭时当着大家的面烧毁了全部借据。第二年粮食丰收了 ,许多人挑粮来还,李士谦坚决不收,还粮的人只好又挑了回去。李士谦乐善好施30年,在 隋文帝开皇八年去世。他所在的赵州一带有1万多人为他送葬,哭声动地。

《古人助人为乐的故事》

1.李士谦乐善好施:北朝魏齐时,李士谦常周济老百姓。有一年春荒,许多人家都断了粮,李士谦就拿出一万石粮食给乡里的缺粮户。

2.孔融让梨: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3.严植之救人急难:南朝梁天监年间,严植之在江边偶然看见一个人躺在地上,衣服破烂,面目浮肿,询问之后得知此人姓黄,是荆州人,因家贫外出帮工。近来身患重病,被急于赶路的船主抛在岸上。严植之于是将此人接回家中,为他治病。一年之后,姓黄的病人康复了,为了感谢严植之,他双膝跪地,恳切地表示,愿留在严植之府中终身充当奴仆,以报答救命大恩。严植之谢绝了,并取出钱和干粮,让他回自我的家乡。

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语典故

春秋战国:邯郸学步、叶公好龙、秦晋之好、祸起萧墙、刻舟求剑、郑人买履、守株待兔、自相矛盾、退避三舍、老马识途秦汉时期:背水一战、夜郎自大三国时期:三顾茅庐、老骥伏枥、曹冲称象、乐不思蜀、舌战群儒、望梅止渴、三足鼎立、锦囊妙计、士别三日,吴下阿蒙、运筹帷幄两晋南北朝:杯弓蛇影、闻鸡起舞

忘年之交的典故全文

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南史·何逊传》:“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

典故全文:

南朝·宋·张骘《文士传》:“祢衡与孔融作尔汝之交,时衡未满二十,融已五十,重衡才秀,忘年也

‘忘年之交这个成语的典故主要围绕祢衡和孔融,这两人的年龄差距极大,这两人结为好友时,祢衡未满二十岁,孔融已经五十岁了,虽然孔融祢衡年纪小,但是孔融看重祢衡的人才,不拘年岁行辈而结交他为友,这便是“忘年之交”这个成语的来源。”

三国南北朝对峙的典故

1.八王之乱: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能力一般,其儿子是ruo智,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晋惠帝,有一次闹饥荒,老百姓吃不上饭,死了很多人,皇帝说“何不食肉糜”,意思是吃不上饭了怎么不喝肉粥呢,正常人不会说出这种话。既然皇帝白痴无能,其他皇族都想争夺皇位,所以在西晋后期出现八王之乱。

2.五胡乱华,匈奴灭西晋:八王之乱前后持续 16 年,导致西晋的国力急剧下降,少数民族看到中原混乱便趁虚而入、内迁中原,这段时期称为五胡乱华。 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建立大小 16 个政权,最后西晋被匈奴灭亡。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什么世界

1、河阴之变

河阴之变,发生于建义元年(528年),是北魏权臣尔朱荣策划并实施的、针对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进行屠杀的政治事变。因事件发生于河南河阴县(今河南荥阳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义元年),胡灵太后擅权秉政,鸩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册立元姑娘和元钊为帝。并州契胡酋长尔朱荣假托孝明帝旨意,兴兵攻打洛阳,守将望风而降。

四月十三日,尔朱荣在河阴之陶渚(今河南孟津县)溺死胡太后和幼帝元钊,纵兵围杀王公百官两千多人,北魏诸王元雍、元钦、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称“河阴之变”。

尔朱荣借助河阴之变,将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的汉世族大家消灭殆尽,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彻底改变了北朝统治集团的素质结构,最终改变了北朝社会的历史走向。

2、高平陵之变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件。

3、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并且此后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4、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因该事件主要发生于晋怀帝永嘉年间(307-313年),故名。八王之乱后,西晋政权衰弱,经济残破,社会矛盾尖锐,内迁各族趁机起兵反晋。永兴元年(304),南匈奴贵族刘渊在左国城(今山西离石)起兵,建立汉政权。

永嘉三年(309),南匈奴两次进攻洛阳,被西晋击退。永嘉五年(311),刘渊之子刘聪遣石勒、王弥、刘曜等率军攻晋,在宁平城之战中歼灭晋军主力,杀晋太尉王衍及诸王公,随即第三次进攻洛阳并将之攻破,俘获晋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316), 刘曜又攻入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

5、六镇之乱

六镇之乱,又称六镇起义(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起的动乱。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後,六镇鲜卑和鲜卑化贵族与将士的待遇及升迁不如洛阳鲜卑贵族,最后发起叛乱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权贵奢侈,守宰暴敛,赋役、兵役繁重,百姓纷纷逃亡或依附豪强。而长期戍守北边的沃野等六镇的将卒因待遇骤降而不满,遂于正光四年(523)爆发六镇起义,关陇、河北各族纷纷起兵响应,北魏统治濒临崩溃。边镇军事豪强乘机扩充实力,其中尔朱荣实力最盛。

魏晋南北朝,也称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从公元222年孙权称王至589年隋灭陈朝,共计367年。这期间只有西晋维持了短短几十年的大一统局面,其余便是割据混战时代。

从时间轴来看,魏晋南北朝阶段是一个分裂时间长,政权迭代快,且长期持续战乱的大历史阶段。这段历史的“乱”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乱是“五胡十六国”。“五胡十六国”的源头是“八王之乱”。晋武帝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起初社会稳定,形势大好。

但是,司马炎之后的晋惠帝司马衷却是个无能的人,“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就是出自于他。偏偏司马衷有个不安分的皇后贾南风,野心极大。贾南风想要独掌大权,便在各藩王之间纵横捭阖,最终引起各藩王互相攻伐,酿成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的后期,成都王司马颖派部下匈奴人刘渊向北方的匈奴借兵,想要大干一番。不料,刘渊看到西晋国力空虚,便自立为“汉王”,定国号为“汉”,成了五胡十六国的第一国。自此,“五胡十六国”便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