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到1964法国退出北约的原因 法国历史年代

目录导航:

  1. 1949到1964法国退出北约的原因
  2.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有哪些
  3. 1990年世界杯法国队阵容
1949到1964法国退出北约的原因

1958年12月戴高乐当选为法兰西总统。为了洗刷被纳粹德国占领蹂躏的耻辱,恢复法兰西帝国的荣誉,法国政府不仅坚持发展独立核力量还坚持独立的外交策略下与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甚至提出要在北大西洋联盟内与美英平起平坐。

这一要求在遭到拒绝后,戴高乐于1966年愤然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此举在战后初期实在是特立独行,白宫发言人也不得不哀叹戴高乐是“对准联盟的心脏刺了一刀”,而法国的大国地位也借此重新树立。法国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个主角,人们再也不把它当成一个跑龙套的。

戴高乐曾经说过:如果不伟大,法国就不成其为法国。法国的野心是在美苏两极格局之下分一杯羹。

简而言之,戴高乐是其法国退出北约的原因不外乎四个字:国家利益。

、1949-1964法国退出北约的原因是当时戴高乐政府为确保在国防上的自主权益不受美国控制。

在冷战严重对峙的上世纪60年代,具有自主独立倾向的法国总统戴高乐毅然决然地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举世震惊,西方侧目。在退出之后,法国不再参加北约的军事委员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和核计划委员会,作为北约的成员,仍然参加北约的一些政治活动。

二战结束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欧两个阵营,相应成立了“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美国通过北约来遏制苏联,控制欧洲,从而实现世界霸权,西欧通过北约以确保自身的安全利益,整个世界形成了长达45年的“冷战”局面。

戴高乐出任法国总统后,不甘居人后,在法国推行“独立防务”“独立外交”,在欧洲推行“欧洲人的欧洲”,形成了事实上的“戴高乐主义”,触动了美国的奶酪,最终导致分歧日益加大,最终分道扬镳。

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有一个反映法美矛盾逐渐累积的过程。战后法国因为二战亡国的历史,逐步沦落为二流国家,在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的殖民体系在弱化,多次想获得美国的帮助,美国不仅不帮助,还多次挤压法国。在北约内部,法国多次极力争取建立美、英、法“铁三角”性质的三国理事会,遭到美英无情拒绝;美国毫不遮掩地重申“美国对北约的绝对领导地位”,与法国改革北约机制的设想相抵触。美国力图压制法国的核力量,引起了法国的愤慨。为此,法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抵制美国的作为。

1959年,法国宣布地中海舰队不再受北约指挥,外国核武器被要求撤出法国,交还美国在法空军基地;拒绝美国在法部署核武器;1962年,法国成功试爆原子弹,发展独立核力量;1963年,法国宣布大西洋舰队不再接受北约指挥......1966年,法国宣布所有法国军队脱离北约指挥体系,所有外国军队开始离开法国;7月1日,戴高乐正式通知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大国意识、独立意识是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主要原因。

法国是一个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较强的民权意识的西方国家,曾经在历史上强势崛起、纵横驰骋,一直以大国自居,不甘心当二传手,不习惯听别人指挥,喜欢自己做“一把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与老大美国产生不可调和的结构性矛盾。同时,二战前,法国作为大国是国际秩序的和规则的制定者,加入北约后,处处受人限制,抹不开身子,感到很憋屈,心理落差比较大。上世纪60年代,法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掌握了核武器,国际地位上升,国际形象大为改善,有了与美国叫板的底气。戴高乐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特立独行的性格,加速了法国决裂的进程。戴高乐在回忆录中写道:“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法国都必须看得远、站得直;法国如果不伟大,就不成其为法国;法兰西民族已经习惯于做欧洲的巨人”。戴高乐也成为法兰西的英雄人物和法国的标志性人物。

法国在萨科当总统时期,又重新加入了北约,意味着法国的综合国力仍然没有超过美国,法国仍然处于美国的领导之下,其综合实力不可能摆脱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马克龙当政后,积极推行“戴高乐主义”,摆脱美国的控制,维护法国大国地位,提出建立独立的欧洲防务,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与德国争夺欧洲事务的领导权,声称北约已经“脑死亡”,看来,法国的离心倾向在加大,独立意识在增强,努力争取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法国从来没有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法国是北约创始成员国,而且至今从来没有撤回对于北约的承诺。

1966年戴高乐总统任期内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不过即使如此,法国也保留了北约成员国的资格,而且2009年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斯特拉斯堡峰会上又宣布法国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因此,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已经成为历史。

那么戴高乐为什么要在1966年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呢?这个决定在冷战期间是美苏阵营内部分化的标志性事件。

戴高乐政府基于两大原因做出此战略选择。第一,戴高乐认为苏联的军事威胁已逐渐缓和,而法国掌握核武器后已有足够的自保能力。第二,戴高乐不满美国垄断北约核武器指挥权,在他看来,美国的核报复战略不足以保护欧洲的安全,法国只有自己掌握自己的核武器的指挥权才能保障法国国家安全。

总之,戴高乐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的目的就是让法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完全的独立地位。

法国总统戴高乐是一位有远见的人,为了保持法国军事战略的独立性,不受美国约束,并要求美国撤出法国境内的核武器,还要考虑与中国建交。法国毅然退出了北约组织。

法国是北约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北约军力的一个重要支撑。1949年4月4日,鉴于冷战因素以及担心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可能“入侵”,美国、加拿大和包括法国在内的一些西欧国家组建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以协调对任何可能攻击的军事反应。在北约初期,法国起到了重要作用,包括从贡献大量军队到让西德国防军融入等,1952年北约总部从英国伦敦迁往法国巴黎。这一时期,北约在法国境内设有多处军事基地,部署了核导弹,军事合作非常密切。

1958年,民族意识强烈的二战领袖戴高乐出山执政,法国与北约的关系发生巨变。戴高乐的外交政策目标是确立法国的大国地位,希望法国能在西方世界中成为同美国和英国并列的大国,享有决策参与权。戴高乐认为,美国和英国在北约内过于占主导地位,而且一旦同苏联开战,美国不会履行其“保卫”欧洲的承诺。从1958年9月到1960年6月,戴高乐曾三次向美英两国提出法国要享有参与大西洋联盟的领导与决策权。

然而,戴高乐的要求一再遭美英的拒绝。为此,戴高乐打算打造独立自主的国防力量。1959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地中海舰队退出北约军事组织,他的理由是法国需要维持独立的军事战略。没过多久,法国要求美国从法国领土内撤走所有核武器。

在法国愈发离心离德的情况下,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59年9月访问法国,亲自做戴高乐的工作。艾森豪威尔希望法国在军事上不要另搞一套。但戴高乐强硬回击道,法国不会跟着美国的指挥棒转,将会独立采取行动。他认为改变欧洲危险对峙现状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国家对国家的基础上,逐步改善西欧国家同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关系,只有在整个欧洲相互谅解的基础上,才能确保欧洲的持久和平。戴高乐这番话的深层意思是,欧洲的问题只能靠欧洲人自己来解决,希望美国不要插手欧洲事务。艾森豪威尔劝他,要相信美国是愿意同欧洲共命运的,但戴高乐讽刺说:“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都是法国盟友。可在一战时,美国只是在法国遭受长达3年的痛苦考验并几乎濒于灭亡之后才出手相助。而在二战中,在美国出手前,法国早已崩溃。”艾森豪威尔灰头土脸地结束了法国之行。

约翰·肯尼迪成为美国总统之后,戴高乐和他的私交还不错,但法美两国的关系却继续恶化。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副总统约翰逊任总统。他是罗斯福以来同戴高乐私交最差的一位美国总统。法美关系急剧恶化,戴高乐彻底走上了反对美国霸权的道路。

1964年是戴高乐对美“大反攻”之年。1964年1月,法国同新中国建交,美国批评法国这一举动严重损害了美国在亚洲的遏制政策;3月,戴高乐出访墨西哥,这是法国国家元首首次对墨西哥进行国事访问,轰动全球,扩大了他在第三世界的影响。9月20日到10月16日,戴高乐第二次前往美国的后院拉丁美洲访问,他在拉美10个国家发表了50多篇演说,近距离挑战美国霸权;这一年,戴高乐还访问了苏联。苏联认为,一旦两大军事集团开战法国仍将依赖北约,这使戴高乐觉得有必要进一步同北约切割。不久,法国大西洋舰队和海峡舰队脱离北约。

1965年后,戴高乐开始为退出北约军事组织造舆论和做准备。1966年2月21日,戴高乐通过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3月7日,戴高乐正式致函美国总统约翰逊,正式通告他这一决定。两天后,法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了这个决定。

根据该决定,法国驻西德军队从此不再受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指挥;法国撤回在北约各防务机构的全体军事人员;北约撤走设在法国领土上的一切军事指挥机构;法国的所有盟国都需撤走在法国领土内不受法国控制的军队和军事设施。在戴高乐规定的一年内撤离严令下,1967年,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部被迫迁出巴黎附近的罗屈昂库尔,迁至比利时蒙斯市以北的卡斯特乌。需要指出的是,法国退出的是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它仍然保留北约政治成员身份。法国虽继续留在北约框架内,但它脱离了其军事一体化机构,成了北约内一个“不完整的成员”。

1966年3月9日(农历1966年2月18日),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1959年戴高乐出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对外执行独立的民族主义政策,力图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他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主张西欧联合,摆脱美国的控制,放弃在美国主持和领导下的大西洋集团。为了与美国对抗,法国还加强了同欧洲国家的关系,同苏联东欧改善关系,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法美对抗不断加剧。1963年法国政府宣布大西洋舰队不受北约指挥。1964年召回了在北约海军司令部任职的全体法国军官。1966年3月9日,戴高乐至函美国总统约翰逊,要求正式退出北约各军事机构,并宣布在7月之前撤回受北约指挥的全部法国军队,同时还取消了北约军用飞机在法国过境和降落的权利,限令美军及其基地在一年内撤出法国。7月1日,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布鲁塞尔。

答:1959年3月,戴高乐宣布法国地中海舰队退出北约军事组织,他的理由是法国需要维持独立的军事战略。

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及他们的作品有哪些

1、居斯塔夫·福楼拜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居斯塔夫·福楼拜,法国著名作家。1821年12月21日出生于法国卢昂一个传统医生家庭。福楼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

福楼拜的“客观的描写”不仅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又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尤其是他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的推崇,已经包涵了某些后现代意识。

19世纪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左拉认为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而20世纪的法国“新小说”派又把他称为“鼻祖”。

2、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3、斯汤达 法国著名作家、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先驱 ,代表作《红与黑》

小说发表后,当时的社会流传"不读《红与黑》,就无法在政界混"的谚语,而本书则被许多国家列为禁书。《红与黑》在心理深度的挖掘上远远超出了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层次。它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

后来者竞相仿效这种"司汤达文体",使小说创作"向内转",发展到重心理刻画、重情绪抒发的现代形态。人们因此称司汤达为"现代小说之父"。

《红与黑》在今天仍被公认为欧洲文学皇冠上一枚最为璀璨精致的艺术宝石,是文学史上描写政治黑暗最经典的著作之一,100多年来,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并被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

4、亚历山大·仲马( Alexandre Dumas,1802年7月24日-1870年12月5日),又称大仲马,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世界文学名著《基督山伯爵》的作者

亚历山大·仲马,又称大仲马,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各种著作达300卷之多,以小说和剧作为主。代表作有:《亨利第三及其宫廷》(剧本)、《基督山伯爵》(长篇小说)、《三个火枪手》(长篇小说)等。

大仲马信守共和政见,反对君主专政。先后参加了1830年“七月革命”、1848年推翻七月王朝革命、加里波第对那不勒斯王国的征战等活动。2002年,大仲马去世132年后遗骸移入了法国先贤祠。

大仲马小说大都以真实的历史作背景,情节曲折生动,往往出人意料,有历史惊险小说之称。结构清晰明朗,语言生动有力,对话灵活机智等构成了大仲马小说的特色。大仲马也因而被后人美誉为“通俗小说之王”。

5、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代表作《恶之花》

法国诗人。1821年4月9日生于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欧皮克上校后来擢升将军,在第二帝国时期被任命为法国驻西班牙大使。他不理解波德莱尔的诗人气质和复杂心情,波德莱尔也不能接受继父的专制作风和高压手段,于是欧皮克成为波德莱尔最憎恨的人。

但波德莱尔对母亲感情深厚。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诗人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波德莱尔对资产阶级的传统观念和道德价值采取了挑战的态度。他力求挣脱本阶级思想意识的枷锁,探索着在抒情诗的梦幻世界中求得精神的平衡。

1990年世界杯法国队阵容

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法国队在欧洲区预选赛没有出现,就没能进世界杯。当时的法国国家队有坎通纳,吉诺拉,德尚,帕潘等球员,主教练是1988年退役的一代巨星普拉蒂尼。

小组赛8轮比赛结束后,南斯拉夫积14分,排名小组第1,苏格兰积10分,排名小组第2,两队携手进军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法国在小组中8战3胜3平2负积9分,位列小组第3,当时胜一场还是2分。本小组有2个出线名额,排名小组第3的法国队未能打进1990年世界杯决赛圈,爆出了世界足坛的一大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