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简述物种交换的原因和表现高中历史
- 十六到十八世纪欧洲移民原因
- 全球工业化的经历哪几轮的转移
- 西欧城市发展历经了几个阶段
- 欧洲人起源和祖先
- 为什么说中世纪的欧洲是多变的
人口的迁移
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2.表现
①新航路开辟后100年间,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减少90%~95%。
②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
3.影响: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区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物种的交换
1.原因: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2.表现
①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家禽、农作物、水果等引入美洲。
②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3.影响:据统计,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
疾病的传播
1.原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2.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
3.影响: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角度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对世界
①人类社会开始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②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对欧洲
①促进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开始崛起。
②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③促使西、葡、荷、英、法等国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3.对亚非拉地区
①对美洲:殖民者掠夺财富、屠杀印第安人等,给美洲的传统社会带来灭顶之灾。
②对亚洲:大量白银流入,客观上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③对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给非洲传统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
十六到十八世纪欧洲移民原因这里主要讲16-19世纪前的人口迁移.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后,掀起了人口迁移的高潮.大批移民从欧洲移到美洲.开始有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之后有法国人、荷兰人、英国人.仅18世纪后50年,从欧洲移出近100万人
.这部分人群主要形成了几个人文地理现象:1.美利坚民族的诞生;2.“拉丁美洲”的形成.这一事件使得拉丁语系的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以及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法语),成为通用语言.白种人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人种.如在阿根廷,白种人达到97%,成为拉美白种人比例最高的国家.此外,殖民者通过罪恶的“三角毛衣”,还将几百万(包括死亡者达几千万人)黑人从非洲运往美洲,致使18世纪非洲人口的绝对数量明显下降,减少了将近一亿人.今天美国南部、西印度群岛成为黑人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海地、多米尼加等成为黑人国家.
全球工业化的经历哪几轮的转移从工业革命至今,全球制造业了四次大迁移,制造中心由欧洲转向美国,再转向日本、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目前全球制造业第五次迁移正在进行中。
借鉴日美德制造业的发展经验,中国凭借中国制造成为了今天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贡献率超过30%。
西欧城市发展历经了几个阶段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的城市衰落了。10世纪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西欧中世纪城市也是国内外贸易的中心。城市兴起以后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地方市场,居民在此交换地方产品。到15 世纪,在地方传统商品和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开始形成国内统一市场。东西方的国际贸易在中世纪早期已经存在,主要是为封建主提供奢侈品。城市兴起之后,东西方贸易不断扩大。在欧洲逐渐形成两个地中海贸易区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经营东欧和西欧、东方与西方的贸易。从事国内和国际贸易的商人组成商人公会。13~14 世纪兴起的汉萨同盟,是以吕贝克、不来梅、汉堡等德意志北部城市为中心的庞大的商人组织,长时期内垄断了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随着北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扩大,逐渐形成为政治上的特殊势力。15、16 世纪新航路发现后,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东西方的国际贸易发展为遍及五大洲的世界贸易。现代城市现代化1.城市化阶段城市化阶段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只有这一阶段的城市发展特征才符合“城市化”这个名词的真正涵义。城市化从本质上来说只涉及到人口再分布的两种基本形式:第一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第二是城市人口逐浙向大城市集中。20世纪50年代是发达地区战后经济迅速增长的时期,也是发达地区战后城市人口增长最快的年代。在这一时期,发达地区的工业、服务行业以及政府部门的活动都迅速扩展,使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相应地,从事资源产业和农业的劳动力数量却减少了,从而导致经济实力、就业和人口连续不断地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迅速增度。在这一时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逐渐向大城市集中,大多数城市的中心地区都比中心以外的周围地区人口增长得更快,这些特征都是典型的城市化特征。由于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迅速增长,所以到20世纪60年代初,大多数发达国家居住在人口100万及以上的大城市里的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都达到或超过了25%。2.郊区化阶段郊区化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郊区化的主要特征是,在城市地区内首先是相对分散,即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增长率降低,而城市中心以外的周围地区则人口增长率升高,然后是绝对分散,即无论是城市中心地区还是周围地区,人口增长率都降低。无论是相对分散还是绝对分散,其结果都是使整个大城市区域人口增长率降低,而位于建成区以外的城市远郊较富裕阶层居住的地区人口却迅速增长。然而,虽然在郊区化阶段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增长率降低了,但总地来看,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增长仍快于非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增长。郊区化是偏离纯粹的城市化的一种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北欧、西欧、北美和澳大利亚都经历了郊区化的全盛期。郊区化现象产生的原因首先是发达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提高,对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向往和对住房地点的选择性也随之增强。同时,高速公路系统从城市中心向郊区和相邻的农村地区延伸,也为人们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创造了条件。此外,城市生活的一些消极方面,如生活费用较高、人口拥挤、空气污染和环境肮脏等,也促使人们从城市中心搬迁到郊区。在郊区化的过程中,首先是人口从城市中心迁移到郊区居住,然后是工业、商业和零售业也逐渐向郊区迁侈,最后是高新技术部门也迁移到郊区。在整个发达地区,由于郊区化的发展,郊区的特点逐渐消失,城市和郊区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城乡实现了一体化。3.逆城市化阶段逆城市化现象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至80年代早期,其主要特征是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了倒转,即从20世纪50和60年代的向大城市区域迁移变为向非大城市区域迁移。大城市经历着人口的净迁出,人口数量减少,而小城市和城镇以及部分农村地区却人口迅速增长。平均来看,非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增长率决于全国和大城市区域,而在大城市区域内部又是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增长速度越慢。与郊区化不同的是,逆城市化并不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周围的郊区和农村地区的迁移,而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区域向较小的城市和城镇的移动。在此过程中,随着人口向非大城市区域的迁移,工业也逐渐向新的地区和非大城市区域迁移。
欧洲人起源和祖先埃塞俄比亚。
大约6万多年前,由于气候变化和食物短缺,生活在东非,大概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亚一带的部分早期人类开始向北迁移。大约5万年前,他们到达了中东地区,在这里,他们分道扬镳:一支继续往北往西迁徙,成为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向东走,成为中国人以及其他亚洲人群的祖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两支互不交流,各自演化。
为什么说中世纪的欧洲是多变的因为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新航路开辟。
16世纪资本主义时代开始,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而既给资本主义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又给它造成了商品市场。
此外,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各州间基本封闭的状况,为后来欧洲的掠夺和三角贸易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产资料和市场。
扩展资料: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国和尼德兰所代替。
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始了殖民扩张、掠夺,但是由于西班牙、葡萄牙从殖民地掠夺来的财产是供封建统治者享用,并未用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说,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的实力实际上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