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北魏南唐西晋顺序
- 南唐为什么不灭吴越
- 宋朝初,荆湖,西蜀,南唐分别指哪里
西晋在前,北魏时间居中,南唐最晚。
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先后顺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
西晋在三国之后,南北朝之前。北魏正处于南北朝时期。南唐属于五代十国之一国,时间界于唐宋之间。南唐后主李煜虽是亡国之君,却是首屈一指大词人,在中国古诗词历史上有重要地位。
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取缔曹魏建立了晋国,史称西晋,最后西晋统一了中国,结束了三国分立的时期。
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魏国,为与以前历史上的魏国相区分,史称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第一个政权。
公元937年,原吴国权臣徐知诰取代吴国建立唐国,史称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政权,仅存在了39年就被宋所灭。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宋国,史称北宋。
西晋最前,然后是北魏,最后是南唐。
西晋(266年 -316年 ),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 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
北魏(386年~534年),是鲜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权,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王朝。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定都江宁(今南京),传三世一帝二主,享国三十九年,是十国当中版图较大的国家。
南唐为什么不灭吴越南唐不灭吴越国,主要是吴越的综合实力远超其它政权,况且吴越政局稳定,国主不昏庸也不残暴,加上还有中原朝廷(后周、北宋)作为靠山。
1、“上下同欲者胜”。
首先,我们要知道,马楚政权和闽政权被灭亡的原因。马楚政权从楚王马殷去世后,就开始走下坡路,马氏兄弟的奢侈生活让马楚经济迅速下滑。马希萼和马希广两兄弟的互相讨伐,打破了稳定已久的政局,让摇摇欲坠的马楚政权走向覆灭,最后上位的马希崇已是惊弓之鸟。
马楚政权在外无援军,内无良将的情况下,被南唐轻而易举的攻破。同样,闽政权也是出现兄弟相互攻伐的局面,让南唐捡了个“漏”。
实际上,南唐灭掉马楚和闽国,并非是南唐的军事实力有多强,而是南唐的运气比较好,接连做了两回“渔翁”,坐收了两国领土。
正如《孙子兵法》所言:“上下同欲者胜”。马楚、闽国两地实际上已是内乱丛生,上下离心离德,自然在南唐进军后,就很轻易的灭掉了他们。相反,吴越国并未出现严重的“内乱”现象,君主和百姓仍然是和睦相处。因此,南唐无机可乘,自然也不敢对吴越轻举妄动了。
即使吴越出现了权臣干政的事件,被扶持上台的钱弘俶并未让事情往不利的一面继续发展。另外,钱弘俶上位后,仍然保持钱镠“民贵君轻”的思想。所以,吴越境内还处于一派和睦团结的状态,南唐也无从下手。
2、“事大政策”。
闽太祖王审知曾说:我宁做开门节度使,也不做闭门天子
这话在五代十国看来,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可惜,王审知的子嗣不能好好执行这个方案,不然闽国也不至于短短几十年就沦为南唐的国土。
要说“事大政策”执行最好的就是吴越王钱镠,不仅自己做到,他的子孙也认真地落实到位。“事大政策”在吴越国是一项长期执行的国策,主要的原因还是与当时割据长江两岸的南吴政权有关。
当初杨行密建立南吴政权,与中原王朝交恶,阻断南方政权通往中原的道路。同时,经常打压邻国,欲图想统一南方诸地,建立一统的王朝。
钱镠所辖的两浙之地,对于南吴来说就是一块随时都能吞并掉的“肥肉”。钱镠为了能保证吴越国的安全,便主动向当时的后梁王朝称臣。
后梁皇帝朱温和杨行密本是水火不相容的对手。这下有钱镠的帮助,朱温别提有多高兴。至少,吴越的存在还能对南吴稍加牵制,让南吴不敢随意在梁吴边境大规模的出兵。
后来,随着中原王朝的更替,吴越国也一直保持与中原朝廷的友好往来。在后周、北宋时期,吴越屡次出兵相助,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位好“帮手”。
因此,南唐想要打吴越,还得看看“佛面”:吴越背后的靠山,不是你惹得起的。
3、“睦邻友好”的外交。
南唐创立者徐知诰(即南唐烈祖李升),在建国初期,为了避免内乱和外患,就采取了与南吴相反的政策,主动与周边政权缓和关系,这其中便有与吴越的交好
南唐不灭吴越。南唐是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最强大国家,后周建立后,多次御驾亲征大败南唐,使得南唐开始不断衰落。
首先是吴越一直喝北方的国家交好,使得南唐如果灭吴越,会导致自己腹背受敌。
其次是南唐在征讨南方国家时耗尽了自己的国力,无法灭掉吴越。
宋朝初,荆湖,西蜀,南唐分别指哪里五代十国中的五代,结束,北宋建立。但是“十国”当中,仍然有些割据政权延续至宋初:荆楚---两湖地区;后蜀---四川地区;南唐---江南苏皖地区。后来都相继被宋朝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