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与“圆”的妙处 日本俳谐的历史

目录导航:

  1.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与“圆”的妙处
  2. 侘寂风格主体结构
  3. 腓句什么意思
  4. 芭蕉心的雅称有哪些
  5. 花开千百遍,无已恋君时是哪首古诗
  6. 俳句是哪个年代的
  7. 物哀幽玄侘寂意气深层意义
  8. 奥之细道是什么文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与“圆”的妙处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我曾经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谈过诗的陌生化问题,今天再从这诗开始,谈谈王维,谈谈古典汉诗和现当代汉诗。边塞诗算是唐人一大风味,其中又以初盛唐为甚。初盛唐诗人经历战乱,心多感慨,又自隋入唐见证了太平盛世的诞生,其诗中颇有一种初生、崭新的豪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又或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无不是一种豪侠之气。其格调高亢开阔,气象捭阖,是唐诗中的一大亮点。王维也写边塞诗,但他的边塞诗却是别具一格,自成一类。别的诗,无论是抒发豪情亦或是边塞愁苦的,都脱不了一个“我”字,一切景语概是为情而作。“黑云压城城欲摧”、“青海长云暗雪山”,诗人由外向内或是由内而外,收发自如,由物观“我”,以“我”照物,此皆“有我”、“有情”之境。而王维的使至塞上,自始至终无一字“我”,无一字“情”。我们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气势磅礴亦或是心情沉重,不是因为王维的诗本身如此,而是王维所写的景唤醒了你自身的情感,这与王维的诗本身是无关的。王维作此诗,始终以冷静之眼观物、以克制之言写诗。身处于此景之中却又在此景之外,故其笔触细致而又能陌生化。曹雪芹《红楼梦》借香菱之口说其“‘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正是合其道理。王静安谈“有我”、“无我”之境,说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但陶潜为抒发“隐”的志趣,“悠然”而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无我”讲的其实乃是一个“忘”字。沉醉于物、亦是沉醉于己心,最终物我两忘,故曰“无我”,其实为“忘我”。王维也“无我”,不过这个“无我”却是字面意思上的没有“我” ,冷眼观物、不露痕迹,写景即是写景。清朝姚鼐的《今体诗钞》评其曰:“右丞能备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即一相,即无相。”此言一语中的。王维学佛,其字“摩诘”也和佛经有关,佛教讲寂灭,讲“无我”。故在王维的一些诗中我们很少能直接读出其内心的流露,读到的多是一幅幅景。苏东坡评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正是此意。二十世纪的现代诗坛,庞德基于其对中国诗和文字的“误解”提出了“表意文字法”诗学, 并成立了“意象派”诗派,主张通过意象展现事物而拒绝议论和感叹,让读者通过意象本身进行思维和情感的发散。这从一个侧面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在读王维的诗得到的情感共鸣是完全相反的,王维的诗本身是一幅画,一个意象群,我们通过阅读这些意象唤醒我们自身的情感。这个被唤醒的情感随着读者自身的阅历、视角和思维习惯的不同而改变,当你想到孤烟、落日和人身处其中的寂寞时,你就是寂寞的。而当你想到大漠、长河的开阔时,你就是开阔的。现代诗其实也常用此道,木心写《中世纪的第四天》用一系列紧密的长句罗列出一幅画卷,其中无一字“我”、无一字“情”。你从中读到的,是你自己内心被唤醒的感受。

中世纪的第四天三天前全城病亡官民无一幸存 霾风淹歇沉寂第四天响起钟声 没有人撞钟瘟疫统摄着这座城 城门紧闭河道淤塞鸟兽绝迹 官吏庶民三天前横斜成尸 钟声响起缓缓不停那是第四天 不停缓缓钟声响了很多百十年 城门敞开河道湍流燕子阵阵飞旋 街衢熙攘男女往来会笑会抱歉 像很多贸易婚姻百十年前等等 没有人记得谁的自己听到过钟声 钟声也不知止息后来哪天而消失

无独有偶,在日本江户时代,俳人与谢芜村以其绘画式的俳风开俳谐中兴之始。“菜の花や月は東に日は西に”(笔力所限,实不知该作何译,为方便不懂日语的读者此处暂且译为“满眼菜花黄,日薄西山,月在东方”罢。)然而这首俳句美则美矣,却不如王维灵动。王维之诗不仅有静态的画,更有动态的美。“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涧户无人可画,开且落的过程却是无法画。“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白和清可画,落和来却不可画。东坡居士这“诗中有画”的说法倒是不太准确。我想若是东坡居士身居现代,大概会改口为:“诗中有gif”罢。祝安。2016.11.19 深夜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平常中见新奇,作者以新鲜的直觉感受写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观景色,却是因为“直”、“圆”两字传了“烟”、“日”之神,“大漠”因“直”的“孤烟”而更显其空旷,“长河”因“圆”的“落日”而愈显其凄凉,整个诗句由此而产生出空间感和立体感。

“直”,状“孤烟“之高,隐状“孤烟”之浓黑;“圆”,状“落日”之低,隐状“落日”之残红。

侘寂风格主体结构

“侘寂”是日本美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盛行于日本近代的俳谐文学与茶道艺术中。

侘寂风的设计手法:

1.原生态的质感

2.自由随性的布局

3.解构的曲线与曲面

4.质朴低调的配色

5.恰到好处的留白

6.天然独特的软装

7.温暖的灯光氛围

8.侘寂与东方禅意

腓句什么意思

准确的说是俳(pái)句,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它源于日本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 连歌是开始于十五世纪日本的一种诗歌,同中国近体诗联句相仿,是由多个作家一起共同创作出来的诗。它的第一句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称为发句,胁句为七、七句式的十四间,第3、第4句以后为前两种句式轮流反复,最后一句以七、七句式结束,称为结句。 连歌是格调高雅、古典式的诗。连歌中承袭了中世的审美意识,其写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来创作出诗句。其后,连歌渐渐被一种称作“俳谐”的幽默诗而代替。 俳谐和连歌一样,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诗行组合展开的诗。但是,俳谐将连歌讽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时髦的笑话。俳谐较多地使用谐音的俏皮话,而且喜欢使用连歌中没有用过的富有生活气息的事物来作为题材。 在俳谐中,开始有人将发句作为独立的作品来发表。这就是“俳句”的起源。 2、 俳句的格式 俳句是一种有特定格式的诗歌。俳句的创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规则: 第一,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字母组成,当然了,这是以日文为标准的。 第二,俳句中必定要有一个季语。所谓季语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节用语。在季语中除“夏季的骤雨”、“雪”等表现气候的用语外,还有象“樱花”、“蝉”等动物、植物名称。另外,如“压岁钱”、“阳春面”这样的风俗习惯也多有应用。这些“季语”通常带着现代日本人民对于幼小时代或故乡的一种怀念眷恋之情。 六、无季俳句和自由律俳句 无季俳句,顾名思议,就是不要俳句中的季语。我记得一茶有一首俳句便没有季语: “撒把米也是罪过啊,让鸡斗了起来。” 自由律俳句则彻底地连俳句的格式也放弃,虽然它一直未成为俳句的主导,但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要写一写汉俳的话,还是写这种自由律的俳句要来的好一些。 笔者即兴写了一些短句,权当是自由律的俳: “深秋,倦鸟阵阵鸣叫,夕阳的红光染遍山林。”、“月下,风如情人的抚摸,杨柳的影子在扭动。”、“倦了、躺上草地上,天上的云飘进我的梦里。”“镜子里的人不是我,那只是一张、陌生的脸。” 在日本,最受欢迎的自由律俳句作家当属种田山头火。山头火是一位来自于防府城的俳句诗人,一八八二年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他对文学非常感兴趣并显露出很高的才华。因为患病,他中途退学回到了家里。在这以后,他父亲破产,之后他又失去了妻子和孩子。失去了所有的东西之后,他出家了,开始了他在日本流浪的僧侣生活。他走到任何地方,总是要写俳句,来思考自然和人生。因此,他被称作流浪诗人。 下面是一些山头火的俳句: “怀着平静的心情长眠于新生的绿草丛中”、“晨空如此清澈,轻云流动在蓝天”、“ 夕阳之光如此美丽,我正慎行,不虚度光阴”。 七、俳句与汉诗文 有一种说法,说俳句的形成得益于中国近体诗中的绝句。日本中古的时候出现了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后因多人合咏和歌,出现了长短连歌。而俳句起源于连歌,为连歌的发句,为三句十七音。连歌的胁句,为二句十四音。加起来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国古人有一说法,把绝句看成是律诗的一半,即所谓“绝者,截也”。古代日本诗人大半都能汉诗,所以,俳句的形成,很可能是日本人从绝句和律诗的关系上得到了启发。 正冈子规曾说:“俳句、和歌、汉诗形式虽异,志趣却相同、其中俳句与汉诗相似之处尤多,盖因俳句得力于汉诗之故。” 俳句的意境与汉诗更多有相通之处。俳句的妙处,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绮景,与诗人的玄思梦幻对应起来,造成一种幽情单绪,一种独在的禅味,从刹那间而定格永久。而这种禅寂,在中国的诗歌里也屡有体现。比如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诗人,有很多能写汉诗。也有很多,把中国的汉诗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长夏草木深,武士留梦痕”便是引杜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芭蕉心的雅称有哪些

芭蕉心的雅称有很多,其中包括“江户的隐士”、“俳圣”、“俳谐之神”、“俳句之父”、“俳人之帝”、“俳句大师”等。这些雅称都是对芭蕉心在俳句领域的卓越贡献和影响力的肯定,也体现了他在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芭蕉心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开创了俳句的新境界,成为了后世俳人的楷模和榜样。

芭蕉心的雅称有:“甘蕉”、“板蕉”、“芭苴”、“绿天”、“水芭蕉”、“扇仙”、“香蕙”等。

象征大吉大利,也象征孤掌自行,清高独立。芭蕉心被叶子层层包裹,寓意“不展”。夜雨芭蕉,寓意“忧伤,无奈和悲哀之感

花开千百遍,无已恋君时是哪首古诗

“花开千百遍,无已恋君时”出自日本的俳句,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它源于日的连歌及俳谐两种诗歌形式。全诗如下:开出春花好,攀花手折持,花开千百遍,无已恋君时。

俳句是哪个年代的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组成;以三句十七音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俳句是中国古代汉诗的绝句这种诗歌形式经过日本化发展而来。产生于十五世纪。

代表人物是松尾芭蕉(1644-1694),他是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诗人。

物哀幽玄侘寂意气深层意义

物哀幽玄侘寂意气的意思是由浅入深,大致有三层: 古典俳谐喜欢描绘枯叶、古藤、阴雨、黄昏等寂色事物;镰仓、江户时代后,男式日常和服也日趋灰黑色;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的茶室更是黄黑色 第一,取汉字 “寂” 的本义,是 “寂静” 的意思。

奥之细道是什么文体

《奥之细道》属于「俳谐纪行文」类。

奥之细道(奥の细道、おくのほそみち),是日本俳谐师松尾芭蕉所著之纪行书。于元禄15年(1702年)印行,是松尾芭蕉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书中记述松尾芭蕉与弟子河合曾良于元禄2年3月27日(1689年5月16日)从江户(东京)出发,游历东北、北陆至大垣(岐阜县)为止全程约600里(300公里)、历时约150日(约半年)的见闻与沿途有感而发撰写的俳句。

「奥之细道」除了美,其余不用再说了。

《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是一致公认的世界文学经典巨作

与《源氏物语》同享盛名

拥有十多种不同语言的译本

魅力永垂不朽

它的绝美,它的毓秀

使得《奥之细道:芭蕉之奥羽北陆行脚》必须由绝佳三大名家来阐释:

第一位:松尾芭蕉(日本俳谐大师、世界闻名俳句大家,享有「俳圣」之誉。是「元禄文化」的旗手。在日文学史上地位,可媲美中国的「诗圣」杜甫)

第二位:郑清茂(美国麻州大学、国立东华大学荣誉教授、日本文学研究专家)

第三位:庄因(知名作家、书画家、史丹福大学退休教授)

日本三大景之一「松岛」,景色依地点与季节幻化而令人讚叹;

两岸林木扶疏山色奇美的日本三大急流之一「最上川」

以及拥有绚烂华丽殿宇群的日光东照宫、四周古木参天的盐灶神社、法像庄严的瑞岩寺、矗立于幽静山林中的立石寺等景点,

除了本身所具备的自然人文观赏价值之外,

更因出现于《奥之细道》旅程中而声名大噪。

松尾芭蕉借助中国古典文学与哲学思想,

将俳句的和谐性与诗歌的高雅兼容並蓄,

使得俳句成为与汉诗、和歌相媲美的雅俗共赏诗体文学。

俳句中时而加入与季节相关的字词及作者心境,

这样的文体正好能将奥之细道旅程中的点点滴滴完整地呈现出来。

《奥之细道》属于「俳谐纪行文」类,

是日本俳谐大师松尾芭蕉(1644-1694)的代表作,

日本俳谐文学的瑰宝。

它不仅体现日本人自豪的日本文学特色,也具有放诸四海皆准的普世艺术价值。

目前已有十多种不同语言的译本。

译文配合精简古雅之俳句风格採用浅易之文言体,

译注评释佐以朗朗上口之中日名家诗句,

使读者更能体会原文字里行间之精妙,

随文神游于松尾芭蕉这段经典旅途中。

《奥之细道》不仅为日本文学史上之经典纪行文学,

此一旅程亦因俳句爱好者追寻芭蕉脚步而成为观光旅游之热门参考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