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东汉灭亡原因
- 东汉末期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
- 为什么汉朝之后就那么乱
- 东汉末年豪强混战是不是由董卓之乱开起的
- 东汉末年乱了多久
- 汉朝为什么有西汉东汉之分?四百年大汉是怎样衰落的
- 东汉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
- 东汉末年人口锐减的原因
- 三国之乱是怎么发生的
东汉末年,因为民不聊生,爆发了规模宏大的黄巾起义。这个时候,大将军何进对汉灵帝进言道:朝廷兵少,贼寇兵多,不如命令各个郡县自行召集兵勇对敌,这样才能减轻朝廷的压力。
汉灵帝一个没有主见的人马上就同意了这条命令,岂不知,这才是让东汉真正走向灭亡的原因。
东汉灭亡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第三,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西汉末年,从董仲舒开始的神学化的儒学思想继续发展,谶纬迷信开始广泛流传刘秀当初为了称帝,就用符瑞图谶来证明他当皇帝是“天命”所归,是神的意志。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对谶纬崇信更甚。用人施政都要找谶纬作根据;各种重大问题的决策,也以谶纬来“决定嫌疑”;对于儒家经典的解释,都以谶纬为指归。
东汉灭亡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刘秀加强皇权的这种措施,在东汉初年确实起到了明显的作用。然而,到了东汉中期,却发生了一种微妙的权力转移。尚书台职微权重,既拥有实际权力,又便于皇帝控制。而尚书台既然便利于皇帝自己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外戚的控制,自然也就便利于宦官的控制。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只要加有“平尚书事”、“录尚书事”的头衔,就能指挥、控制尚书台,而一旦控制了尚书台,就等于把国家政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所以说,中央职能部门职微权重的这种安排,给外戚与宦官轮流专权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便利。
第二,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
豪强地主的势力到东汉中期更为发展。他们在经济上抢占土地,争夺人口,就必然在政治上争夺权利。
东汉的外戚,一般都是功臣宿将,名门大族,他们是豪强地主上层的代表。东汉的外戚,主要有“马、窦、邓、梁”四大家族。东汉明帝的马皇后,是大功臣马援的女儿;章帝的窦皇后,是大功臣窦融的曾孙女;和帝的邓皇后,是功臣邓禹的孙女;顺帝的梁皇后,是功臣梁统的后代。这四大家族,集功臣与外戚于一身,势力非常强大。除了马皇后一门,能够自我谦抑之外,其余的几家,都是专横跋扈,显赫一时。
第三,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黄巾起义对东汉政权的打击,其实是很有限的,因为中央并未派大规模军队去剿杀,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为了维护本土本乡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装,这些地方武装又很快发展为私人武装,使得原来的国家正规军也逐渐私人化,中央政权就被掏空了。董卓奉命进京,就可以废立皇帝,恰恰说明的这一点。刘协的登基其实就是东汉的灭亡,他后来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征性的皇帝,实际是高级囚犯。
东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文明的冲突
何进和十常侍宦官的争权,是以董卓为首的西凉集团把持汉朝朝堂的契机;王允勾结吕布刺杀董卓,并非是为了国家,而是出于对羌人文化的仇视——李傕等攻入长安后质问王允董卓因为何罪被杀时,王允无话可说,只有“穷蹙”。
相对于董卓对关东集团的接纳和信任,王允杀死董卓后,居然要杀光董卓部属,导致西凉集团公开武力对抗关东集团。
这是汉朝灭亡最关键的原因;董卓死后,汉朝再无德高望重的人物把持大局!袁绍虽然德高望重,但死脑筋、格局小、气量小,于是西凉集团和关东集团自相残杀:西凉集团是李傕等和韩遂、马腾争斗及之后李傕、郭汜、樊稠、张济四人之间的内斗;关东集团主要以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曹操、孙坚等相互内斗。
在表明是王允、袁绍等关东集团的人是反对董卓,实质上是汉文化对羌人文化的仇视和抵触。西凉集团和关东集团的争斗,正是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最终让东汉帝国中央朝廷崩溃导致亡国。
董卓有能力融合、调解这两种文化的冲突:接纳并让关东集团中有威望的人出任高官,保证关东集团的利益;和解并实现凉州叛乱,承诺共同治理天下,给予羌人文化一席之地。
让两种文化相互融合,只有董卓才能做到。也只有这样,汉朝才能够保持中央的权威,震慑地方政权。
戚宦之争、黄巾起义的爆发使得东汉走向灭亡。
1、戚宦之争
汉安帝死后,刘懿为阎氏戚族拥立,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不久之后阎氏戚族就被宦官消灭。宦官拥立汉顺帝,汉顺帝对外戚继续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梁氏戚族长达20多年的专权。
梁冀更是达到了外戚权力的巅峰,汉冲帝、汉质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汉质帝因童言无忌而被毒杀,之后汉桓帝即位。
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自是宦党干政。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导致士大夫不满,士大夫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朝堂。
东汉王朝自此江河日下,濒于灭亡。汉灵帝继位后比汉桓帝更信任宦官。汉灵帝将朝政委任于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才被解除。
2、黄巾起义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
公元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刺史为州牧,使刺史成了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埋下了东汉末期军阀割据的祸根。
董卓为了树立威望,废掉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190年汉少帝和何太后被董卓杀害。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中原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纷纷以讨董为名起兵并推举袁绍为盟主,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但关东军内讧、盟军决裂导致失败告终。
初平元年(190年)又起董卓之乱,自此朝廷大权旁落,揭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实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荡然无存。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作谋杀了董卓,下令大赦,董卓之乱结束。但不久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东汉朝廷再度失控。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到洛阳,但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则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 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改国号为“魏”,史称“曹魏”,东汉灭亡,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三国时期。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何太后临朝。当时皇宫内宦官专权,凉州董卓率兵侵入洛阳,废皇子刘辩,杀何太后,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董卓独揽大权,残暴专横,使得各地官吏纷纷举兵反抗,逐步形成了诸强割据的局面,统一的王朝名存实亡。
后来,献帝又为曹操控制。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东汉灭亡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东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努力走向了反面;
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是外戚宦官专权的阶级基础;
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开始于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当时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又因全国大旱,颗粒不收而赋税不减,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
他们头扎黄巾,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东汉末年外戚专权和宦官争斗的死去活来,再加上即位的皇帝的普遍年龄偏小,给外戚专权提供了机会,宦官也把持朝政,内讧不断,各地农民由于饥荒而引起的农民起义越来越大,各地地方相对独立,佣兵自重,就是说内忧外患最后导致东汉迅速灭亡。
东汉末期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一,黄巾起义:
发生在东汉末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宗教组织形式的大规模起义,贫苦农民在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纷纷揭竿而起,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向官僚地主发动了猛烈攻击,并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为平息叛乱,各地拥兵自重,虽最终起义以失败而告终,但军阀割据、东汉名存实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
二,东汉后期政治的特点:
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
皇帝年幼登基后,一般由皇太后主持朝政,太后依靠父兄辅政,久而久之形成了外戚专权。
皇帝成年后,又结纳身边的宦官开始争夺大权,又导致了宦官专权。
东汉衰败的原因:
1.统治阶级的腐化;东汉末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到灵帝时,公开卖官鬻爵,官员为了攀升,开始大肆搜刮,导致百姓难以生存下去。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东汉中后期皇帝几乎是幼年即位,皇帝身边的宦官外戚开始相互残杀,交替专权。
由于中央政府的常年混乱,地方豪强开始逐渐膨胀。
3.党锢之祸导致了言路闭塞,有识之士遭到终身排挤,宦官和外戚当权动摇了统治。
东汉后期接连出现外戚和宦官当权,朝政黑暗混乱,导致民不聊生,严重动摇了统治,而黄巾大起义从根本上动摇和打击了统治阶层,使得东汉一蹶不振
汉灵帝时期的黄巾之乱,当时黄巾势力巨大,波及多个州郡,中央政府无力全部剿灭,便允许州郡刺史、将军、州牧自行招募军士一同平叛,最后叛乱平了,朝廷元气大伤,但是各刺史州牧军事势力大增,连朝廷都无能撼动,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再次出现,中央集权实力大减。
到了后期宦官弄权,引董卓入京。这才有有了接下来的三国并列。东汉政权早已名存实亡。
为什么汉朝之后就那么乱汉朝之后天下很乱那是因为汉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的朝代,西汉和东汉一共存在了400年左右的时间。而在东汉末年的时期由于天下大乱人口大量减少造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而赛经历了三国时期的战乱到西晋王朝的建立开始,当时的人口还没有恢复过来全国只有1000多万人,但经过了八王之乱后人口更为稀少造成了游牧民族大举入侵天下大乱。
东汉末年豪强混战是不是由董卓之乱开起的1、可说是可说不是。
2、说是,确实因为董卓暴虐,惨无人道,上欺天子,下压百官,各地诸侯勤王而引发豪强混战。而且更加扰动东汉王朝统治根基。
3、说不是,是因为把董卓从一个边远西北西凉刺史引导京城的,是十常侍之乱和何进外戚之乱。十常侍是太监集团,何进是外戚,为争夺裹挟皇帝权力,在宫中斗杀而引混乱,却又糊涂地引来董卓。
东汉末年乱了多久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 永康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汉桓帝驾崩。桓帝无子嗣,由河间王刘开曾孙刘宏继位,是为汉灵帝。 > 汉灵帝即位后引发了以窦太后、窦武为首的外戚势力和以曹节、王甫为首的宦官势力的激烈权力斗争。
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发动政变,外戚势力被削弱。宦官则在永康二年(164年)制造第二次党锢之祸希望可以帮到你。
581-180(隋统一和黄巾起义)=401年。期间发生三国,西晋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司马睿南逃,五胡乱华,冉闵杀胡,淝水之战,桓温北伐,伐蜀,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分裂,南朝权臣政变朝代更替,北周再次统一北方,杨坚发动政变建立隋,灭陈,统一,同年开始与突厥的战争。
汉朝为什么有西汉东汉之分?四百年大汉是怎样衰落的西汉和东汉,中间夹了一个王莽的“新”朝,刘邦建立的汉,首都在长安,史称西汉,刘秀“光复”的汉,首都在洛阳,史称东汉。因为长安的地理位置在洛阳的西边,所以习惯性称前者为西汉,后者为东汉,也可以叫“前汉”和“后汉”,不过这样常常让人把东汉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混淆,所以普遍称西汉和东汉。
先说说西汉的衰落
西汉末年,土地高度集中,政治日益腐败,社会动荡不安。哀帝时,大司马师丹曾经对国家进行过改革,但因为严重损害到地主阶级利益,未能施行。汉朝统治者在内外交困中走投无路、空虚绝望的心情,也表明刘姓皇统在社会上、包括一部分官僚地主中,已经失去威望。外戚世家出身的王莽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公元8年十二月夺取了最高统治权,建立了新朝,充当了统治集团内部易姓受命的主角。
王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颂其功德者竟达487000人,各地方官吏也不断向王莽献祥瑞,为其制造代汉的舆论。这样王莽就在地主官僚的拥护下,由"安汉公"到"假皇帝",终于在公元8年,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新"。自此,西汉灭亡。
再说东汉
赤眉、绿林起义爆发后,新朝地皇三年(公元22年),刘秀与长兄为恢复刘姓统治,起事于舂陵,组成“舂陵军”。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刘秀在昆阳之战中一举摧垮新莽大军,标志着新莽赖以维持统治的军事力量消耗殆尽。同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死于义军之手,新朝灭亡。更始帝刘玄北都洛阳后,刘秀被派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乃破王郎,河北之豪强地主率宗族、宾客、子弟先后归附,使他在河北站稳了脚。此后,刘秀拒听更始政权的号令。同年秋,又迫降和收编了铜马等部农民起义军逐渐自立。不久,与更始政权彻底决裂。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拥立汉朝皇裔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公元25年8月5日),刘秀在河北称帝,国号仍为“汉”,史称汉世祖光武皇帝,改元建武。时关西号为铜马帝。
东汉一步一步走向灭亡的故事,就是我们熟知的“三国演义”前期的故事。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公元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刺史为州牧,使刺史成了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埋下了汉末军阀割据的祸根。
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 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志于铲除宦官势力, 但何太后反对, 士大夫领袖袁绍提出建议,让西北军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 何进同意了袁绍的建议。然而事情泄漏,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死何进。 当时在西园军的袁绍闻讯,立即率军攻入皇宫,对宦官进行屠杀。 宦官张让挟持汉少帝逃走,追兵到,张让自杀身亡。董卓率军抵达洛阳,外戚和宦官的势力同归于尽,导致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 。 董卓为了树立威望,废掉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
公元190年汉少帝和何太后被董卓杀害。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关东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纷纷以讨董为名起兵并推举袁绍为盟主, 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但关东军内讧、盟军决裂导致失败告终,而董卓则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 并且焚烧了洛阳, 使洛阳城毁于一旦。 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实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荡然无存。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作谋杀了董卓,下令大赦, 董卓之乱结束。
但不久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东汉朝廷再度失控。公元195年,李傕、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出长安回到洛阳。 但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 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东汉结束,从此进入三国时代,大汉就此灭亡。
通常把汉朝分为西汉、东汉的原因是,其都城的地理位置不同。在时间上西汉在前(所以也称前汉),都城在西安;在时间上东汉在后(所以也称后汉),都城在洛阳,洛阳处于西安以东。一般来说,后人把西汉和东汉合起来统称为汉朝。
西汉的开国皇帝是刘邦。刘邦率反秦义军攻进秦都城咸阳,抚恤百姓,约法三章。然后于公元前202 年-公元前208年期间,在长安(今西安)建都。从汉高祖刘邦算起,经历了12个皇帝,享国210年。
西汉末年,国力衰败。王莽篡位,建立新朝,但遭到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强烈反对。很快,随着王莽的被杀,各地的反莽势力为了争夺天下的大权,陷入了混战。刘邦的后裔,南阳农夫刘秀(即汉光武帝)后来居上,异军突起,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公元25年,在洛阳匡复帝业,建立了东汉王朝。东汉共经历了14帝,享国195年。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让皇位给曹操的儿子曹丕。至此,东汉灭亡 。
汉朝与其他封建王朝类似,都存在盛极而衰的情况。起初,得民心者得天下,经过1-200年的苦心经营之后,反而每况愈下,到了末期,往往回天乏力,至此,就很难逃脱被取而代之的命运了。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定都长安。
公元8年,刘邦所建立的汉王朝传至汉平帝后,被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汉王朝政权终结。
公元25年刘邦的九世孙刘秀经过一系列的战争,推翻了王莽的新朝,建立了新政权。由于是刘邦后人的关系,也称汉朝(公元23年----公元220年),定都洛阳。
虽然都叫汉朝,从根上讲也是一家人建立的,但是中间隔了个新朝。毕竟是经历了俗称的"改朝换代"。现在的史学界一般都认为从二十四史中范晔的《后汉书》时开始分两汉,称前后汉。后世的学者又因为刘邦的都城长安地处西面称为西汉,刘秀的都城洛阳地处东面称为东汉。
两汉总共持续了四百零七年,是继秦以后强盛的一统帝国。为华夏民族二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那么强大的汉朝又是如何灭亡的呢?四百年大汉如何灭亡,主要讲东汉如何灭亡。因为东汉灭亡后,作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汉朝就彻底消失了。
东汉末年,桓灵二帝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政治腐败,横征暴敛,外戚阉宦(太监)专权。农民在多重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负,各地反抗不断。
笔者认为最终导致东汉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早已明存实亡。当时东汉共分为十三州,各地都有军阀豪强割据,他们拥兵自重,连年混战,搞得民不聊生。曹操在他的诗《蒿里行》有真实的写照: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种情况的存在直接导致国家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时刻处于分裂的边缘。
二,土地兼并更加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由于到东汉末年,土地兼并问题日益恶化。广大百姓饱受此现象的苦果,加上当时天灾不断。人民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不断起来抗争。
三,黄巾军起义的爆发,直接导致了东汉政权的垮塌。
个人拙见,不当之处敬请雅正。
我是盗墓历史,请多多关注,让我们共同学习探讨。
西汉末年外戚专权,王莽废了汉帝篡位,建立新朝,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意图解决西汉末年当时的社会问题,百姓们对新朝也是有所期待的。结果王莽特别发布了很多在当时特别超前的政策,得罪了豪门财阀,最终战火连绵,群雄并起。
其中一支义军的头领刘秀号称汉室宗亲,最终在豪门财阀的支持下夺得江山,做了开国皇帝,考虑到自己起兵打着汉室旗号,也考虑到内部稳定,于是沿用汉为国号,自己由开国皇帝变成继位之君,史称光武帝,新建王朝史称东汉,被视为汉朝正统,延续国祚。
汉朝是没有东西分的,只不过是后人为了方便分别,把汉朝分西汉和东汉。比如东周和西周,两晋和南北宋。
还有前蜀和后蜀,这是因为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先后出现了以蜀为国号,史学家们为了好区分,所以分别称前蜀和后蜀。
西汉和东汉之间隔着一个新朝,西汉末年外戚王莽掌握朝政,最后建立新朝,王莽改革失败。刘氏后人刘秀起兵南阳郡,最后判定动乱,刘秀一样使用“汉”为国号,开立“光武中兴”时代。
后人为了区分两者,分别称为西汉和东汉,因为刘邦建立的汉朝的都城在长安,刘秀建立的汉朝都城在洛阳,长安在洛阳的西面,所以称西汉。
大汉有光荣的时刻,也有黑暗的时刻。在东汉末年,外戚和宦官把持朝政,皇帝没有话语权沦落为傀儡,何进和袁绍为了除掉宦官,董卓因此进宫,最后董卓废掉少帝,立汉献帝。
从此进入三国两晋时代。
东汉土地兼并严重的原因土地兼并这一问题一直都严重的影响了老百姓们的生活。汉朝也不例外,实行了土地兼并这一制度。
老百姓们不得不在如此小的土地上种植粮食,为了存活还要常年不断的种植粮食,除此之外还要向政府缴税。导致汉朝时期的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就连养活家庭都是十分困难的一件事。
东汉后期,对于这种土地兼并征税制度,老百姓们起初还能交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官员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会在政府不知道的情况下,随意的提高征收税款,并从中获取利润。
所以,当时的老百姓们每到政府派地方官员下到民间收税的时候,老百姓会安排一个预警人员,等官员到民间的时候,老百姓们早就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不断的出现老百姓逃税的现象,政府们也无从下手,导致税收的金额极具减少,在经济上又多了一重压力。
老百姓们之所以会逃税,第一个原因是地方官员过于贪婪,况且政府并不知情,老百姓们就会认为是政府故意的压迫老百姓们,导致老百姓们对政府的信任度日渐减弱,最后干脆直接不交税,吃亏最大的也只有政府。
第二个原因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对于汉朝如此一个经济大国来说,人口会不断的增加,在增加的过程中,继承下来的土地一部分要上交国家,一部分传给自己的子孙。
导致土地不断的减小,最后只分得一小块土地,自给都困难,何况还要交如此多的税。如果国家给予老百姓们大量的土地,那么就不会出现全民逃税的现象。
汉朝时期的内部战争就没有断过。内部的诸侯、政治家们以及地方权势官员不断的抢占地盘,导致汉朝的朝廷乱成一锅粥。
在诸侯割据下衍生出来的土地兼并制度更是好不到哪里去。本就是因为权力以及利益发生的土地割据,最后也落到了老百姓们的身上,给本就不富裕的老百姓们的生活雪上加霜
东汉末年人口锐减的原因一、从黄巾起义开始的波及全国的战乱,当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东汉末年的长期战争,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是比较少见的。从公元184年开始,到221年夷陵之战结束,有近40年的战乱,要是算到280年,西晋统一天下的话,那么是近100年的时间。特别是公元184年-公元221年这段时间,长时间的战乱损失了大量的人口。
二、瘟疫,也造成了人口的大量损失。据记载,大规模的瘟疫有三次,当时的医学水平对抗瘟疫并没有很好的办法。
三、自然灾害不断,先是地震不断,陇西地区频繁的爆发地震,接着北方地区又发生了蝗灾,黄河决口达4次之多,频繁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农业减产,大面积的饥荒不可避免。
一、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粮食产量大降。
二、天下诸侯割据,为争夺地盘,连年征战不止,导致人口大量死亡。
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战争和政治动乱。东汉末年时期,各种战争和政治斗争不断,包括黄巾起义、十常侍之乱、董卓之乱、群雄盛世等,这些战争和斗争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逃亡,进一步加剧了人口锐减。
2.灾害和瘟疫。东汉时期,自然灾害和瘟疫时有发生,如洪涝灾害、旱灾、蝗灾等,疾病疫情也多发,如霍乱、鼠疫、痢疾等,这些灾害和瘟疫直接导致了人口死亡和减少。
3.社会经济危机。汉朝末年,社会经济危机日益加剧,包括赋税重压、土地兼并、贫富差距扩大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广大农民的疲乏和流离失所,也是人口锐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4.移民和流亡。由于战乱、灾害以及社会经济危机等原因,东汉末年广大人民纷纷流离失所,向外迁徙,尤其是向南方迁徙,导致北方地区的人口急剧减少。
以上四个方面,与汉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大关系,也是导致东汉末年人口锐减的重要原因。
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到公元220东汉灭亡,36年的时间里,人口减少了近4000万。
造成人口急剧减少的原因都有哪些?
1. 黄巾大起义
汉灵帝时期(157年-189年),先有宦官干政,后有党锢之祸,宦官大肆杀害正直的朝廷官员,朝廷政权完全由残暴、腐朽、落后的宦官所把持,政治黑暗到里极点,又逢蝗灾、瘟疫,百姓不堪其苦,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席卷全国的黄巾大起义。
2. 董卓之乱
黄巾起义被平定后,东汉王朝在接下来不断的农民起义下,名存实亡。西凉军阀董卓趁机入驻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残暴统治。后十八路诸侯联军讨伐董卓,董卓火烧东汉国都洛阳,人口百万的千年古城付之一炬。
3. 军阀混战
董卓被杀后,十八路诸侯趁讨董之势趁机崛起,后各路诸侯之间相互攻伐,争夺地盘与人口,造成人口大量减少。
4. 瘟疫与天灾
东汉末年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连年战乱,使得瘟疫流行,也是东汉末年人口减少的因素。
东汉末年人口锐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战争和动乱:东汉末年,各地频繁发生战争和动乱,如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等,这些战争和动乱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流离失所。
2.自然灾害:东汉末年,气候异常,连年发生旱涝灾害,导致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粮食短缺,饥荒肆虐,也加剧了人口锐减的情况。
3.瘟疫流行:东汉末年,瘟疫流行频繁,如黄疸、痢疾、瘟疫等,这些疾病的爆发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
4.社会矛盾: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分化加剧,社会不稳定,这也导致了一些人口的流失。
综上所述,东汉末年人口锐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战争、动乱、自然灾害、瘟疫流行和社会矛盾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东汉末年,36年时间,人口从5500万锐减到1500万。农民起义席卷全国下,东汉王朝风雨飘摇,是东汉末年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国之乱是怎么发生的三国是从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乱起来的。黄巾起义发生于184年的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以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黄巾起义由张角、张宝、张梁等人领导,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群雄几乎都有直接、间接参与讨伐黄巾军,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的局面产生其实可以说是“董卓之乱”的后遗症,公元189年东汉之时董卓率兵进入洛阳,开始了为时四年的“董卓之乱”,之后董卓被吕布和王允围剿。
三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战乱时期,大致发生在公元184年至280年间,具体起因如下:
1.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东汉末年,宦官得以长期掌握朝政,导致朝政腐败,无能的皇帝容易上位,导致政治混乱。
2. 内外交困:东汉末年,国内经济衰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连连;同时,北方游牧民族的压力也一直存在。
3. 黄巾起义: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由于政府无能加上地方贪官污吏的敷衍态度,使得黄巾军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威胁。
4. 吕布与贾诩等人煽动:著名武将吕布与贾诩等人纠集部下,颠覆朝廷,引发政治动荡。
5. 三国分立:经过数次战乱,东汉政权瓦解,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即曹魏、蜀汉和东吴。
总的来说,三国之乱是由于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和外部压力等多重因素造成的,最终导致了东汉朝廷的瓦解和中国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