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东晋与西晋是怎么回事
- 士族门阀形成历史条件和衰落原因
- 士族的形成与衰落
- 西晋统一与衰落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 历史上的晋朝为什么那么默默无闻
- 西晋短暂而亡的教训
- 西晋衰落材料
1、西晋和东晋都是后人用来区分这两个朝代而做的称呼,它们自己本身在历史上,都是叫“晋代”。但是由于西晋灭亡后,其后裔才在南方又建立了新的“晋”政权,为了研究和称呼的方便,以致不会引起歧义和混淆,所以用“西”和“东”做了区分。历史上的西汉、东汉;北宋、南宋都是这种情况。
2、西晋和东晋是按它们都城所处的位置来划分的,而不是按俗语的“东西”来随便定义的。西晋的都城在洛阳,西晋灭亡后,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在南方建立起来的政权,都城在建康(今天的南京),因为洛阳相对于南京位置在西方,所以称为“西晋”,而后来建立的定都南京的晋朝则被史家称为“东晋”。西汉、东汉;北宋、南宋同样也是这样的情况。
西晋是大一统王朝,结束了汉末三国的混战,之后西晋衰落,爆发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后建立东晋。
西晋(265年—317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两者是先后关系,先有西晋,后有东晋。
皇帝都是司马懿的后裔,西晋建立者是司马炎,都城在洛阳。
东晋建立者司马睿,都城在建康。
为区分两者,因为建康在洛阳之东,所以司马睿建立的是东晋,而司马炎建立的就是西晋了。
西晋末年,爆发了八王之乱,之后五胡乱华,北方长期混乱不堪。司马氏的后裔被迫南渡,在南方重建晋朝。
士族门阀形成历史条件和衰落原因东汉末年士族门阀兴起,主要通过察举和征辟制做官,形成门生关系,成为强大的政治势力,世家大族通过世卿世禄保证自己一代代的官位和俸禄传承下去,成为世家大族。
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因不思进取逐渐衰落,隋唐科举制度确立,门阀士族逐渐消失。
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衰落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
(3)侯景之乱的冲击。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
(4)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5)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
士族的形成与衰落士族形成于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是被全国各大地方豪族支持下统一全国。
之后这些豪族通过通婚联姻垄断了中央到地方的仕途上升通道,出现了如汝南袁氏这种四世三公的士族。
到了东晋时期,士族门阀达到顶峰,士族权势凌驾于皇权之上。
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朝从刘宋开始开国君主是寒门出身开始打压士族门阀加强皇权,士族开始衰落一直到唐宋时期士族门阀才算彻底的衰落。
官员的权力其实是很大的,因为能够直接举荐官员。所以如果官员的道德水准比较高的话,确实会挖掘到一些人才,但大家也知道,道德其实就那么回事,毕竟人人都有私心,特别是到了朝代后期,政治腐败,一般都成了父亲举荐儿子,儿子举荐孙子,或者师父举荐门生,亲戚朋友一家子全都当了官,门阀士族也就渐渐形成。
官僚士大夫集团凭借九品中正制和荫族荫客制的实行,成功地成为一个既当权又享有政治特权的阶层,即士族。
正所谓盛极而衰,两晋时期士族成为了与皇族相抗衡的政治势力,我们所熟知的“王与马,共天下”等等足以印证士族的强大。为了巩固皇权,从刘宋开始,统治者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削弱士族的影响。
形成:黄巾军起义后便发生了改变。
为了镇压黄巾军,官僚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联合起来。于此同时,在平定叛乱之际,一大批军事武装集团悄然崛起。
以曹操为首的武装集团成功的统一了北方,官僚士大夫集团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依附于曹魏集团,并且在曹魏一朝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
到了曹魏后期,官僚士大夫集团已经成为了左右政权更迭的因素。司马家族有了官僚士大夫集团的支持后,才成功地取代了曹魏政权。也正是在西晋时期,这些官僚士大夫集团凭借九品中正制和荫族荫客制的实行,成功地成为一个既当权又享有政治特权的阶层,即士族。
衰落:为了巩固皇权,从刘宋开始,统治者便开始有条不紊地削弱士族的影响。
比如说“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是士族长盛不衰的关键,为了削弱其影响。宋、齐、梁、 陈的最高统治者们,积极推行“寒人掌机要”,提拔了一大批寒族子弟,让寒族与士族相抗衡,让原来由高级士族担当的部门首长的权力旁落,士族在中央的军政大权亦在实际上随之被剥夺。另一方面,南朝政权一改晋时由士族掌控州郡的做法,由皇族出任地方军政长官,杜绝了晋时高级士族拥兵自重、地方割据的现象,士族在地方上的军政大权亦随之剥夺。
不过跟隋朝相比,南北朝时期削弱士族的政策简直是小巫见大巫。隋文帝建立隋朝之后,为了加强统治,减少士族对朝廷的影响,创造了“科举制”。“科举制”是一种不拘一格、不看出身、只看才学的选官制度。它取代的是门阀地主的命根子——九品中正制。
隋朝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使得士族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在经济上,为了减少士族的经济力量。
隋采用“大索貌阅”和输籍法,从士族豪强手里夺取了数十万人口,并实行了均田法。炀帝时期又把士族手中还能控制的那部分部曲、奴婢夺去受田能力。可以说到了隋朝时期,士族已经失去了法律的保护跟经济的支持,横行了几百年的门阀士族已经是昨日黄花。
唐朝建立后,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跟土地政策。门阀士族彻底失去了重新崛起的机会,但是因为唐朝初年为了维护统治,还是初任用士族人物,借其威望巩固其统治,但是这仅仅是一种策略,维持的时间并不久。
随着唐王朝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的崛起,成为了压垮门阀士族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作为一种残存势力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渐丧失,乃至趋于消亡。
西晋统一与衰落的标志分别是什么西晋从公元280年开始灭吴标志着西晋已经完成了统一大业。
西晋其实从司马炎后期的种种作为已经为西晋的衰落和灭亡埋下了伏笔。司马炎大肆封了司马家那么多王以及让少数民族内迁己经为他的儿子在位时期的八王之乱埋下了定时炸弹。果不其然他死后不久就发生了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爆发至306年结束。八王之乱基本上摧毁了西晋的军事力量和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11年后即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八王之乱是西晋衰落的标志。
晋武帝司马炎于公元279年至280年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这标志着西晋的统一。西晋衰落的标志事件是八王之乱。
西晋统一标志是渡江灭吴。衰落的标志是八王之乱。
西晋(265年—317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统一王朝,首都洛阳。从晋武帝建国开始,传四帝,国祚51年,与后来的东晋合称晋朝。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所谓“昙花一现”。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
中原王朝在经历汉末天下大乱,三国鼎立之后,纷纷扰扰百年后终于迎来了新的大一统王朝——晋朝。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标志着晋完成全国统一。
不过西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王朝,统一天下后,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一年。
公元291年,八王之乱开始,朝廷式微,诸王纷纷争权,以致晋朝元气大伤,走向衰落。
八王之乱期间,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内迁,并趁乱举兵建立割据政权。
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建立的政权所灭,从建国国到灭亡仅仅过来三十六年。
西晋统一的标志是指晋朝建立并统一中国各地的时期。其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三国争霸结束:在西晋统一前,中国处于三国鼎立的局面,即魏、蜀、吴三国相互争夺中原政权。而在西晋建立后,通过征服吴国,实现了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
2. 建都洛阳:晋朝初期,西晋皇帝司马炎将都城迁至洛阳,这意味着政治和文化中心向中原地区转移,标志着统一的开始。
3. 取消分封制:西晋建立后,逐渐废除了蜀、吴两国的王国封号制度,改为设立郡县,并由中央集权来统治全国。这一措施进一步加强了统一的程度。
西晋衰落的标志是指晋朝逐渐走向衰退和灭亡的迹象。其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内外困扰:西晋时期面临了包括匈奴、羌族以及五胡十六国等外部入侵势力的威胁,同时还有农民暴动和官僚腐败等内部问题,这使得晋朝政权陷入困境。
2. 分裂和割据:西晋后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土地分封制度复辟,导致地方势力逐渐壮大,各地开始形成割据局面,国家统一受到严重威胁。
3. 公元316年之后的灭亡:公元316年,前凉军阀石勒攻破洛阳,导致晋朝正式灭亡。此后,中国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期,西晋统一彻底结束。
综上所述,西晋统一的标志是建都洛阳、取消分封制等,而西晋衰落的标志则体现在内外困扰、分裂和割据以及最终的灭亡等方面。
历史上的晋朝为什么那么默默无闻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后来其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并逼令魏帝禅让,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晋朝,因其在洛阳东面,史分为“西晋”和“东晋”。
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由于王室领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后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于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皇权低落,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但是由于朝廷担心野心家藉此势力大涨,进而篡位,所以大多消极支持。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然而,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 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以稳定局势。东晋的庄园经济的程度比西晋更重。由于农业技术提升等因素,在侨姓世族与吴姓世族密集开发下,江南获得全面开发而繁荣兴盛,中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南移,使得后来有大运河的出现。此外,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也有长足进步。
该时期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当代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士大夫纷纷盛行清谈。由于边疆民族带来草原文化,东晋则拥有中原文化及江南文化,双方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或民族融合。
因为散的太快了!二世而亡,八王之乱以后紧接着就是五胡乱华了,比三国更乱!而且五胡乱华那可是汉族的耻辱,对于汉族的文化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所以后来的史家一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记载可以借鉴。二是因为自己的羞耻心,不愿意面对那段历史,刻意的带了过去!所以留下的记录也少了许多!
晋朝,中国历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是在三国之后,魏晋南北朝之前。分为西晋和东晋两个时期。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完成统一。时间相对来说比较短,有一百五十五年。
在这样一个朝代里,边界也不太安稳。匈奴,鲜卑族,羌族等少数民族都是虎视眈眈。这个朝代只是短暂的统一了中国,并且开发了南方地区。之后更是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代。
历史上并没有什么令人讴歌的伟大的历史事迹,也没有这个时代杰出的历史人物。更让人有映象的则是这个时代的专治以及后来的混乱。
1.没有好的画本小说宣传
春秋战国有《东周列国志》,三国有《三国演义》,隋唐有各种英雄传,宋代有包大人和岳飞以及水浒众人的各种事迹,明朝有也因为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清朝有红楼梦……而晋呢?都没有,小说是最能影响社会大众历史认知的东西,一个朝代想要出名是不太容易的。另一个例子就是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其实东汉初年的统一战争未尝不精彩,里面的人物也不是不出色,可就是没存在感。后来东汉整个朝代(不包括三国时期的话),也没啥存在感,人还是大一统王朝呢,这也和它没出色的话本小说宣传有关
2.存世太短,两晋南北朝是分裂时期
由于后期的八王之乱,很大程度的削弱了王朝的统治,胡人因此趁虚而入,也就有了后来的五胡乱华和衣冠南渡。
在我国历史教育中,重统一而轻分裂,也就是说,高中及以下的历史书上除了春秋战国这个中华文化奠基的分裂时期绕不过去以外,基本分裂时期都没占太大笔墨,两晋南北朝又不幸是分裂时期,所以在基础教育上都不占优势。
3.没有出名的盛世
秦汉有秦皇首开大一统王朝,文景之治,汉武帝北击匈奴;隋唐有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清永乐盛世,康乾盛世
4.其次,时间比较遥远。
比较近的朝代总会更加容易被人熟知,也更容易留下资料什么的,比如元明清时期,各种古董都多一点……和今天的关系也更密切一点,所以离今天近的朝代会比较有名,这也是自然之理。
西晋短暂而亡的教训西晋建立于公元265年到公元316年灭亡,只存在短短的五十一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教训。
①统治阶层的争权夺利是西晋灭亡的主要原因。西晋没有处理好中央到地方关系,没有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②西晋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矛盾,当时西晋周遍少数民族长期受到汉族的欺压,没有尊重他们风俗习惯,民族矛盾导致的冲突最后灭亡了西晋。
西晋短期灭亡的教训:
一、西晋缺少一个较为稳定、连续统治群体是致其短命的硬伤。
比如,西汉从汉高祖刘邦中经汉惠帝、吕后、文、景到汉武帝,六七十年间,推行清静无为的恢复经济的政策,国家恢复了元气,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为汉武帝时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西晋社会腐败,历史闻名。腐败问题历朝皆有,但像西晋这样自上而下、大面积的恶性腐败并不多见。
在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马炎开始飘飘然了,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晋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社会风气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三、金钱崇拜之风。
在司马炎的纵容和包庇下,西晋的官僚富豪们不遗余力地追求利益,贪婪地搜刮民财,金钱成为对他们最有吸引力的东西。有了钱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公元317年3月(建兴五年)移镇江东的丞相、琅邪王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改元建武,中原的西晋王朝宣告结束,东晋就此开始。
司马昭西晋的开国君主司马炎出身于一个名为河内司马氏的世族,祖父司马懿乃三国时曹魏的大将军、太尉、丞相,其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都是曹魏时权倾一时的权臣,权势超过君主。
而在西晋建立前,曹魏已先于263年灭了蜀汉,两年后司马炎篡魏自立改国号“晋”。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终于279年发动晋灭吴之战,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1、九品中正制
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使得西晋朝野上下,真正有权利的都是名门望族,而真正有能力的却没有权利,也不能为国家和社会真正的出到力,从人才方面动摇了西晋的统治根基。
2、空谈误
西晋统治阶级的当权派,司马氏集团中人,相互间只有一种极阴恶的杀夺关系,见利必夺,以杀助夺,愈杀愈猛烈,一直杀到发动十几年的大混战,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3、统治腐朽
国西晋社会上弥漫着一股清谈虚浮之风。谈玄本是文人雅士的功课。而西晋的很多官僚为了追求所谓的“风度”,整日谈玄论道,故弄玄虚,主要讨论一些脱离实际抽象的东西,甚至极端放纵任性的局面。
4、“八王之乱”
爆发后,西晋王朝内部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天灾人祸横行,难民遍地。
制度上的缺失,分封制地方上王爷掌握地方财政,军事,人事任免等大权,无任何约束,王爷们各行其道,对中央集权皇权够成危害。
第二就是九品中正制的衰落,代已门阀制度,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寒士,有能力的人得不任用。民族政策的上的不平衡制引起各方矛盾,不可调合。
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内部的腐朽和斗争。
西晋武帝司马炎未吸取汉朝七国之乱的教训,仍然在国内采取分封制,并且分封的司马氏子弟都有兵权,造成日后内战八王之乱的隐患。 八王之乱内战严重损耗了西晋的实力,社会风气腐化,比富,斗富生活奢侈。给了中原胡人实现野心的机会。
最终五胡乱华,残害中原,汉族只能衣冠南渡,延续中原文化。
西晋衰落材料奢靡之风带给西晋的伤害有多深,看看西晋的腐败就知道了。
由于炫富生活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撑,这让金钱一下子从单纯的货币变成近乎万能的“神物”,就连《晋书》上也不忘提一句:“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
一出出金钱交易就此粉墨登场,卖官鬻爵,贿赂请托开始大行其道。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西晋的统治者不但不治理腐败问题,反而加大赋税征收力度,盘剥天下之民,很快就弄得民怨四起,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当时西晋的腐败有多严重?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时的“袁毅案”,就是生动缩影。仅仅是个小县令的袁毅,就因娶了吏部尚书卢毓的女儿,腰杆子瞬间就变粗了。不但在任上拼命搂钱,还玩命在朝廷重臣间砸钱。就连“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都收了他的贿赂。当时的山涛,对这事也很纠结,可是“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不收钱,你就“异于时”了?这行贿受贿,竟都成了流行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