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的来历 内蒙古辽上京博物馆发现48颗罕见舍利子

目录导航:

  1. 文峰塔的来历
  2.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奇能异士,每个人有什么能力写清楚
  3. 搜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名,里面有一群小孩子,遭到坏人追杀,男女主角负责保护。年代是清朝
  4. 渤海国遗址营业时间
文峰塔的来历

据清康熙《汾阳县志》记载,清顺治年间,曾任明清两代国子监司业的汾阳籍进士朱之俊认为:“汾西山耸直,而异地(东南方)无文峰塔以应之,为缺憾事”;而风水先生则说:“地面生金,天九成之,四九得十三之数,乃合西方(佛家)塔之图说也”。

朱之俊相信“风水”之说,认为“汾阳县境西高而东南低,不利文脉”。

出于期望家乡日后多出人才的考虑,必须建塔补救,于是汾阳文峰塔得以于康熙年间建造。

文峰塔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古城内西北隅,高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券门,每层周围有小园窗。塔坐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

文峰塔建于二百多年前,其名何为“文峰”可从底层的一幅“此地登临宜饮酒,谁人兴起早题名”的对联可以看出。塔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至佛教传入的东汉时期。它最早用于存放僧侣的“舍利”、遗骸或遗物,供奉佛像或经卷。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赋予它超越佛教范畴的人文魅力。据查,文峰塔也称“文风塔”、“文笔塔”、“风水塔”等,是14世纪以来道教风水学说与封建科考制度双重作用下的产物。修建文峰塔,意在“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是标志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建筑。

文峰塔由塔河向前三等大户集资所建,塔河与附近的南坝、昆池等乡镇是历来注重文化的地方,昆池曾有建于清同治年间的“陶成书院”,距今150多年的历史,稍近一点的南坝也有“私立精英中学”,塔河再出现文峰塔那就再自然不过了。据传说文峰塔的修建,还有一些来历。

文峰塔的周围近处有鹿子山、大成寨,远处有五龙观山、文山,群峰耸立,玉树环抱。据传说文峰塔的来历正与这些山有关。文峰塔脚下是一条不足两米宽的小河即“塔河”,其势蜿蜒,注入南坝与塔河交界的前河主流,而稍远的五龙观临水而立,因其中有五条恶龙而得名,相传五条恶龙日夜作怪,前河水翻波涌浪形成倒流之势,从主流灌入文峰塔脚下的小河,加之小河一带的塔河乡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河水一来,便房屋倒坍,民田毁坏,鸡犬不宁,百姓苦不堪言。但黄天厚土,热恋家乡的百姓竟没有一个搬走,人们只期待有朝一日上天长眼。

文峰塔位于今洛阳市老城东南隅东和巷东端。始建于宋代,明末毁于战火,清初重建。明清时附近还有一湖泊和一庙宇(现已废毁),塔、湖、庙交相辉映,形成了当时河南府城内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对于文峰塔建造一说,民间自流传着一个神奇而又动听的神话故事。据说在文峰山中住着一条脾气极为暴躁的蛟龙,它经常出没于岷江与文峰山峦之间,每遇心情不好的时候,它便会在岷江河里肆虐地横冲直撞,不停地卷起阵阵巨浪,发起一场场洪涝,严重危害着两岸老百姓们安宁的生活。

勤劳、勇敢的犍为人民并不屈服于蛟龙的威胁,人们团结一致,下定决心向这条可恶的蛟龙发起致命的反击,他们共谋大计,想出了一个消灭蛟龙的办法,那就是在文峰山顶修起文峰塔,把那条可恶的蛟龙永久地阵压在文峰山下,让这条无恶不作的蛟龙永世不得再为人们带来痛苦的洪涝。

但故事毕竟是故事,400年前古人建造文峰塔的缘由现在也不得而知了。

第八批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批准公布,我市犍为文峰塔、九井禹王宫、熊克武故居、福利普贤寺等10处文物保护单位成功申报。

“凌空远塔浮青影,夹岸垂柳蘸碧丝。”

(《龙池春涨》)

这是清乾隆年间进士李元模歌吟犍为文峰塔的诗句。“斜阳移塔影,落此清冷地。池面如渥丹,塔尖如毛锥。”

(《龙角池》)

清同治年间举人秦拱北也曾这样歌吟文峰塔。文峰古塔,是诗意的,也是传奇的。关于它的来历,就有多种传说。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塔被一位仙人从遥远的仙山背而至此。

又说,文峰塔是从大兴乡云峰寺狮子山或下渡乡观斗山,由一位和尚一夜之间背将而来。

在文峰村,至今还流传着“和尚背白塔”的传说。

但我却从它历经风雨、沧桑斑驳的一砖一石中,感受到了它的久远与真实。

民国二十六年版《犍为县志》载:“丙午三十四年建文峰塔于文笔山。”“文笔山”即文峰山;“丙午三十四年”,即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文峰塔位于犍为县龙孔镇文峰村4组,屹立于海拔485.7米的文峰山之巅,塔身高9层30余米。远眺文峰塔,拔天擎地,犹似一支饱蘸文墨的如椽巨笔,书写于蓝天青山之间。

塔内有螺旋形石梯拾阶盘旋而上,直通塔顶,中间塔层每层皆有窗,透过塔窗可了望远山近水。

每个窗眼后面都有神龛,塑有神态各异的神像、菩萨。

塔顶为八角形,每角挂一铜铃,风刮之,物击之,铃声悠扬于十里之外。

塔尖有一宝顶,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

塔身造型优美,洁白无瑕,若是傍晚时分,被夕阳点染得会更加迷人。遗憾的是,早被时人拆去了塔顶和塔身4层,塔顶八方的铜铃也不知流落何方。让人欣慰的是,2004年犍为县已将所拆塔顶及四层塔身修复。虽然八方铜铃无法找回,修旧未能完全如旧,但总是将“一笔”重又“凌空”,“挥毫欲向空中书”了。如今的文峰塔,已是乐山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颇有文缘,总罩着一层文气。也是很久很久以前,文峰山还叫文笔山,文笔山还是个小山丘。有个叫文峰的书生,每天早晚都要来这里读书练字。

文峰刻苦,读书破万卷,一手字也练得炉火纯青。

又到一年大考时,文峰告别乡亲,担着书箱,上京赶考。

临行前,对父老乡亲发誓,若不得高中,誓不为人。

一场考试过后,文峰文章本可天下第一,谁知试卷被主考官大人遗失,文峰无缘能得天子面试。

十年苦读文笔山,一朝落第心已寒。

文峰落榜,于心愤愤不平,慨叹老天不公。

他想到赶考前面对乡亲们说过的话,万分愧疚。但文峰还是回到了故乡犍为。他再次来到自己曾经苦读诗书的文笔山,久久孤独静坐于山丘之上,把紧握的手中之笔,一动不动指向苍天。不知过了多久,文峰那凌空之笔,便这样化作了永固的白塔。文峰久久凝望高天,不吃不喝,久而久之,化作了一座山的巍峨。后来,人们便把文峰书生化身的这座山,称作文峰山,文峰那支笔化做的塔,称作文峰塔。文峰书生的故事也许有些悲情、苍凉,却可从中读出先人刻苦求学,为求取功名的艰辛与读书人命运的多舛。从另一侧面,也可悟出犍为人好学为文,力求上进的坚忍不拔的精神。“犍为八景”之一的“龙池春涨”,犍为文庙的“畔池”,在文人墨客的诗吟中和民间传说中,都与文峰塔有着不解之缘。《犍为县志》载:当日落月出,则文笔山塔倒映其中,昔谚有玉笔点丹池之说。说的是,在龙池水满涨时,立于龙池书院大门前左侧,向东远望,文峰塔尖映于池水中,有如“玉笔点丹池”,也称“夕峰远映”。也有说“玉笔点丹池”是文峰塔倒影映入犍为文庙畔池的奇观。不管是龙池说,还是畔池说,这玉笔点丹池都不失为犍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颇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妙景奇观。登临文峰塔,可一览众山,尽观八方。东可远观犍为与自贡、宜宾接壤的大兴狮子山,西可遥望大小凉山,南可见宜宾翠屏山吊黄楼,北能观峨眉仙山金顶。伫立文峰塔,俯瞰滔滔岷江,“日观千人拱手”(昔日纤夫拉纤),“夜看万盏明灯”(县城灯火)。从文峰塔向着岷江对岸望去,一江(岷江)、一河(马边河)、三坝(黄旗罢、机场坝、洛江坝),景色无限。据说,修建文峰塔,最初选址在距今址不远远眺文峰塔处对面的芥子山。当初堪舆先生刚一架起罗盘,正要观此风水时,芥子山就颤抖起来。堪舆先生忙说,此山不宜,无法承受修建文峰塔之重。于是,文峰塔最终建在了这座略高于芥子山的文峰山上。民间传说,自从修建起文峰塔后,对着文峰塔的朱石滩岷江河段,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翻船事件,是文峰塔把水怪镇住了。紧邻文峰塔约百米处,原有一寺,俗称白塔寺。《犍为县志》载,白塔寺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2年)。据1952年曾任文峰村农会主任,现年79岁的屈用光回忆说:白塔寺占地一亩多,为四合水砖石和瓦木结构,寺内塑有菩萨造像100余尊,香火旺盛,1954年被毁。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奇能异士,每个人有什么能力写清楚

中国历史上的奇能异士,在《高僧传》感通篇中多有记载,如“唐泗州普光王寺僧伽传”(今江苏境内临淮、泗洪,原有泗洲城,清朝康熙年间沉入洪泽湖)

释僧伽,葱岭北何国人。自称俗姓何,就像僧会是康居国人,便称为康僧会一样。他应有胡梵姓名,但名为梵音,姓却是汉语。何国在碎叶国东北,是碎叶国的附庸。僧伽在本国,少年出家后,立志游方。唐高宗龙朔初年,先到西凉府,然后游历江淮。登坛受戒后隶名山阳龙兴寺。从此显露神异。原先带弟子慧俨同到临淮,找信义坊居民讨一块地,立下标记,说决心在这里建一寺院。于是挖土获一古碑,原来是齐国香积寺。又得金像衣片,上刻“普照王佛”等字,当地人惊叹道:“天眼先见,我等怎能不施?”古碑和金像经德宗贞元、穆宗长庆年间两次火灾,因此遗亡了。曾睡在贺跋氏家,身体忽然比床榻各长出三尺左右,人们无不惊异。接着现十一面观音形,贺跋氏全家欢欣庆贺,更加信重,便捐献出住宅。那香积寺原址,即今普光王寺。从此奇迹不断。

中宗景龙二年,遣使召僧伽到内道场,唐中宗至法筵,与僧伽促膝占卜吉凶,合如符节。又褒题寺名为普光王。四年,僧伽病,救从宫内迁往荐福寺安置。三月二日,庄严坐化,神采如生,仅闭上双眼罢了。俗龄八十三岁,法腊不知。在本国三十年,在大唐传法五十三载。中宗悲痛伤神。当时秽气四散,但形体仍旧不变,多次出现灵迹。救有司给绢三百匹,使归葬临淮,令众官路祭,观者挤满了寺阁。五月五日,抵达普光王寺。中宗因仰慕不忘,便问万回师说:“僧伽究竟是什么人?”回答说:“是观音菩萨化身。佛经不是说应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现沙门之相吗?”

当初僧伽行化江南时,住在嘉禾灵光寺。那里是水乡,老百姓经常捕鱼射鸟。僧伽苦苦劝化说,杀生造孽,应赶快别寻生计。当时就有许多人撕渔网折钓竿。一次伽僧闲居休息,见神相告:“天将大旱,百姓苗死怎么活命?恐怕是懒龙。”僧伽问:“怎么办?”神

说:“你今晚只将小指伸出窗缝外,看它能对你怎样?”僧伽照这样做,当晚雷击异常,黎明看小指,略有红线脉在上面。僧伽说:“我与这里无缘。”即离开到晋陵,见国祥寺荒废,就将衣留在殿梁上走了,后来人们闻到异香浓烈。僧伽曾写下:“此寺有‘人王’重兴。”后三十年,果然有一俗姓“全”的僧.人布施修寺。武周万岁通天年间在

山阳民众中遥知有人鄙薄自己,即高声说:“我有五十万钱奉助功德,不要胡言乱。”僧伽在淮河岸上招呼一船说:“你有财施舍给我,可免刑狱之罪。你船上装的是抢来。”强盗依言把财物全舍给他,佛殿因此建成。不久,强盗罪行败露,关在扬子县牢。僧伽驾云而下,安慰他说不会受苦。不两天,果下赦文,免死。过去在长安,马都尉武枚暨有病,僧伽用澡罐水喷他,病就好了,名震京城。后有病人求告,有时用柳枝拂拭,有时叫洗石狮子而愈,有时抛水瓶,有时叫病人悔过,行事都有神验。向人要马是为免人之灾;借扇是警告人预防风患。或认出强盗的赃款,或惊咋将下地狱被斩的颈子,或寻到罗汉井,或劝悟溺水的裴氏,或预知大雪,或降雨救旱,神通万变,无法猜度。中宗赐恩度弟子慧岸、慧俨、木叉三人,各赐衣钵,令继承香火。僧伽死去多年后,曾现形到汉南买漆器,当商人李善信.用船运到寺院,找买斋器的僧人时,僧伽忽然现身塔中,形像庄重,李指着说:“正是这位僧人来买的。”远近的人都惊叹。又曾在洪井募化木材,编成木筏运来。代宗大历年间,州将勒令普光王寺负责十个释站,使出钱供给释使。到十五年七月初更时分,僧伽在皇宫内殿现形,乞免供养释站的劳役。代宗救中官马奉诚宣布免除,还捐赠三百匹绢、千段杂绛、金澡罐和一套皇太子衣服,令画僧伽像放宫内供养。又肃宗乾元年间,有星占术士对太守李某说:“为土宿加临,灾当恶。”僧伽忽然现形,抚李某背说:“我来福至,汗出灾消.。”后来果然没有灾祸。又曾到燕师求毡厨,自称是泅州寺僧。燕师派人送来所求的东西,认出确是塔中僧伽,于是画像带回,从燕、蓟展转传画,无处不有。僧伽于穆宗长庆元年半夜在太守苏公寝室前吟唱:“淮南淮北,自此福焉。自东自西,无不熟焉。”当年只有临淮境内粮食丰收。二年,寺塔都被烧了,只有僧伽遗体完整无损。鼓宗咸通年间,徐州戍卒庞勋擅自离开桂管,沿路掠夺,围攻烟州。僧伽在塔顶现形,城外盗寇就全都沉睡不醒,城中偶然出击,盗寇惊窜而被击破,宿州上奏这件事,皇上加赐僧伽为证圣大师。嘻宗文德元年,外寇侵袭,州将守城抗敌。僧伽在城西北角现形。敌寇看见了,知道城坚难攻,害怕而于夜间撤退。昭宗大顺年间彭门帅时溥命令张谏进攻泗州北城,除杀戮外,还将五百余人关押在鞠球场中,张谏伏在桌子上恍惚间见一僧人身穿紫衣,教海他说:“这是些平民,怎能杀呢?不如放了他们。”说完便不见了。张谏于是放走他们而撤走。乾宁元年,太守台蒙梦见僧伽说:“寒东南少备。”台蒙不懂话意,施给僧伽绵宽法服。十二月三十日半夜,有兵士翻越城墙进来,台蒙开始不知。又梦见一僧人把锡杖放在他心上,冷彻心骨,惊起。台蒙令击鼓吹角,贼兵惊逃,抓获首领姓韩,到这时才懂了僧伽托梦的意思。从此塔顶上经常出现小僧人模样,全城瞻礼。凡有凶吉都能预先示兆协求风有风,求子得子,听说现在躬行礼拜的不可猜度人,往往见不到僧伽形相,有时见他笑容就吉,否则就凶。周世宗在江南起兵时,先攻取泗上。说不能轻易抵抗。此事被太守听到,都不相信。僧伽托梦给州民,但自此每家都作相同的梦,告诉太守,于是投降,保全了一郡人民的生命.全靠了僧伽的福荫。各地凡造佛寺,必立僧伽真相,榜上写“大一圣僧伽和尚”。如有求告,多能如愿。北海李琶、著作郎胡浩都为他撰碑颂德。当今

皇上登基时一也留心于此。那年三月,有尼姑游五台山回来,因见僧伽在塔顶现婴孩形相,于是登上刹柱、舍性命供养。太平兴国七年,救高品白承睿重修塔,务求高拔宽敞,增加塔层。八年,遣使另送舍利宝货,同葬塔基下。那天有个叫怀德的僧人预先架起柴楼,手持腊烛,焚身供养。烈焰之中,诵经之声不断。又将建佛塔时,有三根大木头沿淮河漂下,到接近浮桥时停下,捞起用作塔心柱。接着救殿头高品李庭训主持修塔。当初建寺时挖出的金佛像刻着“普照王”等字,即以此为该寺牌额。后避天后武则天御名讳,以“光”代“照”字。近宣取《僧伽实录》,皇上看后,令恢复“普照王寺”的题额。

弟子木叉,名是西域语,汉义解脱。从小跟僧伽作削发弟子,也常显灵异。嘻宗中和四年,刺史刘让的父亲中垂忽夜梦一紫衣僧人说:“我有弟子木叉埋.在寺西,已很久了,你可挖出来。”又告诉他埋葬的地点。初作这梦时全不介意,第二次又作同样的梦。中承找到梦中指示的地点,准备发掘,见此地被一户人家占居,于是出高价买下。挖开地面约三尺,挖出一棺材,打开后,骨头上有舍利放光。把骨头焚烧,收得八百多粒舍利,上表进给嘻宗皇帝,敕用烧后的骨灰塑像;再赐溢号叫真相大师。至今侍立于僧伽左面配祭。

弟子慧俨,姓氏不详,在世时常待澡瓶锡仗随侍师僧伽,从楚州到淮阴,一同劝说东海裴司马,他妻子吝惜白金沙罗而落水肝胎,开罗汉井。住贺跋玄济家,慧俨侍于十一面观音菩萨旁后才诏僧伽上京师。中宗另救度慧俨和慧岸、木叉三人,各赐衣钵。

1.唐朝时期,袁天罡和李淳风两位大牛,完成了“中华预言第一奇书”--《推背图》。其中有这么一个预言:“头有发,衣怕白;太平时,王杀王”,有没有觉得很神奇,这不就是说的太平天国的内讧吗,也就是天京事变。

袁天罡曾在武则天还是个婴儿时,曾给她看过面相,并看出了武则天的帝王之相。在唐太宗晚年,宫外还流传了“女主武王”的谣言,吓得李世民睡不着觉,本想大开杀戒,但被李淳风的一番话阻止了。

2.在五代十国,有一位绝世美女,被称为“花蕊夫人”。因为赵匡胤迷恋上了他的美色,就把他老公毒死了,并非她为贵妃。花蕊夫人一直在房间里放了一幅男人的画像,并且他手里拿着弓箭,她是想暗示赵匡胤,自己被这把弓箭射死,而这个人将会弑君。后来,花蕊夫人果然被赵光义射死,通过“烛影斧声”,赵匡胤暴毙,估计就是弟弟赵光义干的。直到死去,赵匡胤仍然没看明白花蕊夫人的那副画是什么意思。

3.郭璞(276年—324年),被认为是风水鼻祖,他对南北朝曾经有这样一句预言:“江东分王三百年,复与中国合。”最后,果然如他所料,隋文帝杨坚在589年统一了全国。从东晋开始,直到隋朝统一全国,历时近三百年。

4.萧鸣凤,在明朝有个叫萧鸣凤的御史对于算卦看相非常精通,给他算过卦看过相的人都说非常的准确,萧鸣凤像往常一样无聊的在吏部衙门给人算卦看相,这个时候呢一个叫张璁的人来到了吏部因为他已经是第七次落榜了要是在考下去估计都可以和自己的孙子一起上京赶考了,所以他想早早的来到吏部衙门报道看看有没有空缺可以当个小官,说来也怪这么一个小人物在要走进吏部衙门的时候被萧鸣凤拉住了,并且还要给他算上一卦,张璁心想算上一卦也好反正都已经这样了,总不会比现在更惨把,就算上了一卦。一卦之后萧鸣凤郑重的对张璁说在考一次,只要再考一次你必然会高中,而且还能入阁为相,张璁以为萧鸣凤拿他寻开心便要离去,萧鸣凤抓住了他语气非常的严肃只要在考一次就好,张璁这时心里也动容了,便放弃了去吏部报道又考了一次,果然不久后他不仅考中了后来还入了阁,这当时张璁自己都不相信以为是玩笑的一卦竟然改变了张璁的命运也实现了卦象上所现的一切。

5.张三丰,武当派开山祖师。名全一,又名君宝,字君实(一作“君宝”),号玄子,以其不修边幅又号邋遢,生于淳祐七年四月初九(公元1247年5月15日),南召县人,元末明初著名道人。史书记载张三丰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雨雪天气蓑衣着身。

张三丰是一个道士,清代的朱仕丰说过张三丰是中国几千年来的那么多修道者中修到大成境界的人,他把中国的道家文化给推广的很好,他留下了很多传奇,包括他的岁数,在人类历史上算是一个奇迹吧。在元朝的时候被称为“忠孝神仙”,每一代的皇上都对他非常尊重。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了一个新的道派——三丰派,掀起了中国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并成为武当武功的创立者。到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170岁仙逝。

6.刘伯温。刘伯温叫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朱元璋多次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也。"他是元末明初军事家、大政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辅佐朱元璋平天下,开创明朝,完成稳定国家,因此才名扬四海九州,比肩于诸葛亮,也是凭借着自己的神机妙算,扬名立万于世。他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

7.气运之子汉光武帝刘秀,刘秀曾经被几十万大军包围,眼看弹尽粮绝,但居然有陨石落下砸中了敌军的大营,史书中这样记载:“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随后刘秀带兵与敌军继续作战,然后又发生了“会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战,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刘秀赢得这场关键战斗,自此建立东汉,这些都是记录在正史之中的,让人不得不信。

8.鬼谷子,鬼谷子晚年归隐云梦山,一则聚徒讲学,二则孝敬老母。一日,王瑞霞把鬼谷子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娘为你饱受人间疾苦,如今为娘两鬓斑白。

风烛残年,娘无他求,我死后,只求你把我葬在九龙聚汇的地方。儿若想娘,就在我墓旁挖一口井,从井水中可以看到为娘的身影。”话刚说完,就谢世归天了。

鬼谷子悲痛不已,眼含热泪在九龙聚汇之处安葬了母亲。为早日再见慈母的尊容,便率弟子在母亲墓旁挖井不止。整整挖了九九八十一日,方才把井凿成。

果然井水中映出了他母亲的容颜。朝看母亲十八九,暮观老母鬓如霜。从此鬼谷子朝朝暮暮都跑到井边瞻仰母亲的遗容。星转斗移,天长日久,鬼谷子又发现了此井的一个奥秘。

根据井中的水位升降,可以洞察天气阴晴变化。井水上升,天阴有雨,井水下降,则无雨天晴,因此这口井又被称为“井中洞天”。此井是鬼谷子为怀念其母而凿,故曰“鬼谷井”。

9.汉宣帝刘洵,《西京杂记》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汉宣帝幼时被收系在郡邸狱时,胳臂上还佩戴着祖母史良娣编织的彩色图案的宛转丝绳,上面系着来自身毒国的宝镜一枚,宝镜像八株钱那么大。

传说这枚宝镜能照见妖魔鬼怪,能够佩戴它的人会得到天神的祝福,因此宣帝从危难中得到了解救。

汉宣帝即位后,每每拿起这枚宝镜长时间地感叹呜咽。他曾用琥珀装饰的竹筐装宝镜,用戚里出产的织成锦(又名斜文锦)包裹。汉宣帝驾崩后,宝镜不知哪里去了。

万里之遥的印度宝镜出现在西汉并非无稽之谈。张骞出使西域时曾身处大夏。并从大夏商人那看见了身毒国的商品。

此镜或是得于彼时。张骞还朝后或将宝镜赠与太子刘据,刘据希望长孙病已能逢凶化吉,便让史良娣编织丝绳,系起宝镜。

10.杨贞媛,杨贞媛是光绪年间的一位奇异女子。生来喜欢蓄养指甲,护养了十多年,那指甲长有二尺余,并可以使之弯曲,折成数寸,传闻其指甲可以用来预知天气变化,天将雨,爪纹间会泛出黄白颜色;天将晴,爪色尽白;天热,则护甲内有水汽;天冷,则指甲根部就会干燥,更让人称奇的便是指甲断了小儿子被强盗给杀死了。

很遗憾虽然中国的奇能异士不像美国漫威宇宙那么体系性强,但其实深入挖掘中国的历史奇能异士,很多都是漫威的异能原型。(不算神话人物)

1、不死之躯

死侍,被砍成肉泥都能再生活过来;中国有位老祖宗刑天,头被砍掉后依然可以大杀四方。

2、长生

金刚狼非常长寿,抗衰老;中国古代有位彭祖,据说活了800岁;秦始皇时期就开始着手研发长生不老药,如果真的成功将还有一批吃过长生药的老祖宗存在。

3、神射手

绿箭侠箭无虚发,命中率非常高;中国的历史人物后羿能射下太阳,超强射程秒杀绿箭侠。如果有争议,历史中真实人物如名将李广等都有“百步穿杨”的神射技能。在射箭准确度和武器精密程度上,中国肯定都是外国老祖宗级别的。

4、神速(跑步快)

闪电侠以超光速奔跑;中国跑步快的是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日行八百里。

5、无心术

钢铁侠的能力来自机器心脏的驱动;历史中有比干摘心典故,因传闻比干有七彩琉璃心,妲己陷害比干挖出心脏。

6、大力士

绿巨人浩克有无坚不摧的身体和超大的力气;中国历史上比较多,有名有的项羽力能扛鼎、水浒传中鲁智深倒拔垂柳,可以与浩克正面硬杠。

欢迎大家一起来挖掘中国的超能英雄。

搜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名,里面有一群小孩子,遭到坏人追杀,男女主角负责保护。年代是清朝

是不是《小醉拳》。

主要剧情是:五王爷假借皇命到少林寺,要方丈交出小活佛替皇上治病。方丈拒绝,王爷大开杀戒。方丈临终托侄女欣宜护送十八小和尚,去找寻唯一知道小活佛身份的师叔三德。宜带着小和尚们及其中一名肥仔的妹妹上路,途中得戏班的王德荣相助逃过官兵耳目。宜误将荣当三德,荣以东洋小醉拳筹盘川泄露了行踪,王爷派高手擒拿,荣又误将神童当做小活佛,官兵追至,荣、宜和一众小和尚失散。神童自行带着肥仔等人上京。途中肥仔妹妹患病,神童不顾而去,众人找大夫。大夫却暗中报官,神童相救,大家冰释前嫌。官兵跟踪前来将一干人等捉回王府,原来皇上误以为杀小活佛拿了舍利子就可病愈;而王爷则以小活佛要胁皇上交出皇位。此时真的三德带着少林弟子前来相救,并向皇上道出肥仔妹妹才是小活佛,各人跪地求饶,皇上终于明白开刀做手术才可把病治好。

渤海国遗址营业时间

渤海国遗址

景点地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渤海镇境内

开放时间:08:00-16:00

景点交通:在牡丹江汽车站可包车前往,车费参考价位20元每人,来回车程约两小时,建议游客可在游览镜泊湖时顺路到该景点游览,从镜泊湖到该景区车程只有20分钟。

景点简介在驰名中外的镜泊湖风景名胜区中,有一个令人瞩目的史迹区,它就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这个中世纪赫赫有名的大都市,当年就座落在距镜泊湖不足20公里的宁安市渤海镇的位置上,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现今可见的遗址有:上京龙泉府遗址、古井址、禁苑址、街坛址、寺庙址、古墓、古桥址、兴隆寺。主要遗物有石灯幢、大石佛、舍利函、大石龟、文字瓦等。现今保存最完整的遗址是兴隆寺,俗称“南大庙”,五重庙宇均为木制斗拱结构,朱栏红廊,雕梁画栋,再加上屋檐上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金壁辉煌。寺前有一大石龟,造型别致,富有浪漫色彩。大雄宝殿中有一尊大石佛,是渤海时期的遗物。石佛身披袈裟,手持宝扇,项挂念珠,双目炯炯有神,造象庄严、慈祥。位于兴隆寺大雄宝殿前,是渤海时期遗留下来的著名佛教石雕艺术品,叫石灯幢。全身高6米,呈灰褐色,雕刻精细,造型古朴浑厚,墩实壮观,虽经千年风雨剥蚀,仍未减当年之丰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