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读到《三国演义》后半卷时,不少读者不得不感叹诸葛亮的识人之明。因为他看中的接班人姜维真的很努力,后者不仅完美执行了诸葛亮兵出陇右的战略决策;而且在蜀汉亡国之后,姜维还孜孜不倦想着复国。在姜维的挑唆之下,钟会神奇地出现了野心,遂与姜维策划了谋反。不过两人办事不密,致使消息走漏,最终都死在乱军之中。
说到这,或许有读者感到奇怪,钟会本是司马昭的心腹,他为什么如此轻易的就被姜维策反了?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要明白,钟会自己的态度。从正史中记载的来看,即便姜维不策反钟会,他也生出了异心。而且钟会谋反,其实是临时起意,跟姜维的教唆并没有太大关系。在不少人看来,钟会刚刚立下灭蜀大功,他在这时候却选择谋反,岂不是无比愚蠢的行为吗?其实恰恰相反,钟会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才让他一时鬼迷心窍。
钟会出身颍川,乃是太傅钟繇幼子。《三国志•钟会传》中便提到过,钟会从小便很聪明,颇有才气,而且“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当时不少人都非常看好钟会,王独就称钟会为“王佐之才”,甚至还有人把他比作张良。这样聪明的钟会,他竟然日后会谋反,这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的。
说到这,便不得不提魏国伐蜀之战的深层原因了。当时的魏国内部,曾发生了一场叛乱。司马氏的掌权人司马师在平叛过程中,受到惊吓,旧伤复发而死。魏帝曹髦觉得这是一次翻盘的机会,于是他暗中制定了翻盘的计划。不巧的是,阻止曹氏重新执掌朝政的人,正是钟会。在他的帮助之下,司马昭顺利接过了兄长司马师的权力。但此时的魏国内部,经过这次内乱,似乎隐隐分为了两派。为了转嫁国内矛盾,司马昭决定通过战争来缓和一下。从这方面考虑,司马昭此举和昔日诸葛亮北伐,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就这样,作为司马昭的心腹,钟会被任命为镇西将军,总览讨伐蜀国事宜。但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邓艾竟然带两千兵马偷渡阴平,打了蜀国一个措手不及,进而一鼓作气拿下了蜀国。对此,恐怕魏蜀吴三国都没想到吧。钟会接到消息之后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反而是惶恐;因为功高震主的道理,钟会太了解了。
钟会的求生欲不可谓不强,他甚至在大军开拔之时,便已经采取自污的手段了。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钟会)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许仪乃是许褚之子,但钟会却不由分说斩杀了他。此举看似鲁莽,实则是钟会为自己留下的一条后路。此时的钟会,确实没打算立功,他甚至还有退兵的打算。据《三国志•姜维传》记载:“会不能克,粮运县远,将议还归。”
钟会与姜维在剑阁相持了一段时间,这时候正要退兵,但是一个大功劳就砸在他头上了。邓艾带了二千人马,就让蜀后主刘禅投降了。尽管这个奇功不是钟会立的,但他毕竟是魏国统帅,理应受到嘉奖才对。钟会这个聪明人脑子一热,最终生出了反心。他先是将另一位副将诸葛绪的兵权给夺走,然后上书给司马昭,说邓艾有谋逆之意。不仅如此,蜀国投降以后,钟会还主动拉拢姜维等蜀汉大臣,以求得他们对自己的好感。钟会种种行为,都是发生在邓艾灭蜀以后;因此不难发现,钟会确实是为了自保临时生出了谋反的念头。
不久之后,司马昭的回信来了,他支持钟会对邓艾采取措施:“司马文王惧艾或不从命,敕会并进军成都,监军卫瓘在会前行,以文王手笔令宣喻艾军,艾军皆释仗,遂收艾入槛车。”但让钟会更为惶恐的是,邓艾已经被自己给控制住了,司马昭竟然还派大军前来。因而在钟会看来,司马昭是想把自己也给一并收拾了。钟会情急之下,最终选择了谋反。当然,钟会是一个聪明人,他选择谋反也是有自己的一番考虑的。
一方面,钟会刚刚取得了大胜,“独统大众,威震西土”。在此情形之下,钟会又控制住了姜维,此时他“自谓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卒皆在己手,遂谋反。”可以看到,钟会对自己的实力还是很有信心的。他甚至打算让姜维带一支兵马直取长安:“欲使姜维等皆将蜀兵出斜谷……以为五日可到孟津,与骑会洛阳,一旦天下可定也。”而另一方面,钟会也安排好了自己的退路。一旦谋反失败,他干脆可以学刘备那样,退守蜀中自成一派,继续维持着另一种三国鼎立。“今来大重,必觉我异矣,便当速发。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汉,不失作刘备也。”
想到这里,钟会便与姜维两人迅速发动了叛乱。钟会这个聪明人,在做出这个决定后,反而得意洋洋:“我自淮南以来,画无遗策,四海所共知也。我欲持此安归乎!”然而讽刺的是,钟会聪明反被聪明误,他自以为魏军都被自己掌控在手中,从而忽略了事情的机密性。在有心人的传播之下,钟会要谋反的消息一夜便传尽了整个魏军。在胡烈的刻意引导之下,魏军内部最终发生了兵变,邓艾、钟会、姜维三位良将最终都死在了乱军之中。钟会屡立战功,最终却落到这个结局,也难免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