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在那个时候的说法就有了雍正篡位的说法,而到了现在,雍正究竟是继位还是雍正篡位,这个说法也是到现在都是在讨论着,而今天我们就来借此讨论下这个历史悬案吧,那么历史上的雍正真的是篡位吗 雍正篡位还是继位打破地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历史上的雍正真的是篡位吗 雍正篡位还是继位
为什么说雍正是篡位登基
在展览现场看到康熙传位遗诏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其中写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礻真,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有关雍正(胤礻真)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谜案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卧床已久的康熙患病急剧恶化,戌刻(晚7时至9时)逝世于京西畅春园,终年69岁。根据康熙皇帝遗诏,7天后皇四子胤礻真即位,即雍正皇帝。但遗诏公布之后,在朝廷内部、诸子之间引起轩然大波,对其真假产生了质疑。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夺取了皇位。雍正皇帝是合法继位还是阴谋篡位,成为惊动朝野之间的一大疑案。在几百年里,不仅是史学界专家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也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和民间文艺的一部分。
在2004年第3期的上海《史林》杂志上,金恒源撰文《雍正帝篡位说新证》从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现存遗诏满文部分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也没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礻真,人品贵重”这最重要的一句话。雍正在当了7年皇帝之后,突然举出证据:康熙在临终这一天的凌晨1至3点间“急召”胤礻真,在胤礻真到达畅春园之前的早上7点左右,康熙已将7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宫,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贵重……着继皇帝位”的决定。金恒源认为,如果这件事情属实,以胤礻真的一贯为人和即位合法性斗争的惨烈程度,胤礻真断无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7年以后再作宣布。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一说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编造的伪证。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精通满文的清史专家李学智也指出,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内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着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可见,康熙去世时胤礻真、隆科多并没有拿出遗诏来,是隆科多抢先“口述”了由皇四子“继承大统,即皇帝位”的康熙“遗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独自起草了遗诏,16日宫内宣读的遗诏虽然是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但底本却出自隆科多之手。
除了金恒源的质疑,雍正篡位的故事早已在民间演绎得活灵活现,高换婷曾归纳出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康熙帝弥留之际,想传位于皇十四子允礻题,便叫隆科多(雍正帝的舅舅)传旨,召回皇十四子。但因讲话舌头謇塞,当说到“十”字时,停了一会儿,方说出“四子”二字。这样一来,隆科多便钻了空子。故意大声喊道:“皇上有旨,诸皇子到园,不必进内,单召皇四子见驾。”就这样,皇四子胤礻真,继承了皇位。第二种说法是:康熙皇帝本意是想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礻题,所以诏书里写了“传位十四子”的字祥。而胤礻真在舅舅的帮助下,偷偷把“十”字改写成“于”字。于是诏书里“传位十四子”变成了“传位于四子”,所以皇四子胤礻真便成了皇帝。第三种说法是康熙遗诏是康熙皇帝死后,胤礻真即位后几天公布的,这期间胤礻真有可能篡改了遗诏的内容。
研究清史多年的高换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一反驳了这些观点,尤其是流传甚广的第二种观点。第一,清朝对皇子的称呼,一般不会直呼四子、十四子等,而是在这些称呼之前冠于“皇”字,称他们为皇四子、皇十四子。按照这一习惯,遗诏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那么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于”,就念不通了。第二,清代“于”、“于”二字是不通用的,传位给谁,应该用“于”字,用“于”字也是说不通的。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从当时文书制度来看,也不能令人信服。清代的文书,特别是清代前期的文书,都是满、汉文合璧的。康熙帝的遗诏,不用满文,只用汉文书写是不可能的。而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写成的遗诏,汉文可以篡改,那么满文是不容易改的。所以说第二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满语是清朝的国语,康熙的诏书不可能只改汉文,不改满文。满文是竖写的,把“十”改成“于”是不好改的。高换婷认为,对于雍正皇帝继位之谜,目前还没有发现新的不同的档案文字,所以无法作出最后的定论;在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现存的《康熙皇帝遗诏》是惟一的物证。上海市档案局的冯绍霆也赞同这个观点:“在只有传言的情况下,现存的《康熙皇帝遗诏》可能是比较接近真实的。”
关于雍正的继位问题,近代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为雍正是正常继位。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一批专着和文章有力地支持了雍正合法继位说,包括1985年南开大学历史系冯尔康教授出版的《雍正传》、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韦庆远教授发表了《论封建皇权和皇位继承问题》、1999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员李国荣、张书才合着的《实说雍正》、2000年海外学者杨启樵教授撰写的《揭开雍正帝隐秘的面纱》。作家二月河也承认自己在小说里是戏说,“今天社会上流传的传位于十四子诏书的更动,绝不可能。第一,满洲人的诏书,像这样重大的国书是两种文字,改得了汉字改不了满文。第二,我们今天用的‘于’,在当时的民间有使用,但是在这样严肃的政治文件里,是不会用这个‘于’字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传位十四子,必须写传位皇十四子,在位次之前必须加上皇帝的皇,必须表示出民间与阿哥的区别。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从故宫的档案里,已经找到康熙的传位原件了,雍正得位绝对是正统的。”
中国社科院清史研究室主任杨珍认为,雍正虽未篡改遗诏,但是他在康熙病危前限制其他皇子的自由,有伪造遗诏的嫌疑;南开大学教授冯尔康认为,目前对于雍正作假的结论只是推测,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推翻康熙皇帝遗诏。
记者综合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媒介报道发现,《康熙皇帝遗诏》共有4份,其中两份在大陆、两份在台湾地区。针对记者的说法,高换婷认为,不排除其中有两份是底稿。因为按照常规,皇帝的圣旨一般都有专人起草,等皇帝提了建议后再正式盖章颁布。也许,只有将这4份《康熙皇帝遗诏》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才能够接近答案。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这只能是一个空想。
历史上雍正到底是继位还是篡位
历史记载是隆科多传康熙遗照,四子胤禛继位为帝,当然了,历史从来都是统治阶级美化自己的工具,坊间野史也有几种不同说法。
历史记载
九子夺嫡发生在康熙末年废黜太子后,众皇子看到了自己成为皇帝的希望,接连兄弟相残的事。众所周知,皇帝只有一个,九子夺嫡后,其余的皇子的下场就悲惨了,死的死,被驱逐的驱逐,几乎没有人能安全的度过九子夺嫡。
康熙十五年(1675年),康熙立二阿哥胤礽为皇太子(2岁),日后皇太子变得骄纵与蛮横并结党营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在木兰围场的布尔哈苏行宫,康熙皇帝以皇太子胤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理由,宣布废除太子。之后众多阿哥开始了对于皇位的觊觎。
大阿哥胤禔是庶长子,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祀,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祀必大贵”,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同时对胤祀严加提防。胤祀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这时三阿哥胤祉揭发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之事,康熙将大阿哥囚禁。康熙厌胤祀勾结胤禔,也将其关押,后又释放。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胤礽再度被废之后,八阿哥胤祀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禵(四阿哥同母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祺附庸八阿哥胤祀。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胤禛在太子首次被废后,敢于为胤礽说好话,属太子党。胤礽二度被废之后,胤禛看到胤礽绝无复立之可能,开始结党营私,窥视储位。这时形成了以胤禛为首的四爷党和以胤祀为首的八爷党两大势力。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病故于畅春园,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禵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日后八爷党人惨遭迫害。九子夺嫡以雍正取胜告终。
雍正为防止再出现兄弟间争夺皇位的惨剧,从此实行秘密建储制度(当然自他之后的大清王朝逐渐衰落,到最后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所以这个制度也没怎么实施),不再公开设立太子,由皇帝写诏书并放置于干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直到皇帝驾崩后人才能打开并宣布继承人。
关于胤禛坊间野史的几种说法
第一种,修改遗诏说,在单田芳的《童林传》,梁羽生的《弹指惊雷》等作品中,都把雍正的继位写成由国舅隆科多将正大光明匾后康熙遗诏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传位于四皇子”。随着电视剧的热播,这种说法在民间形成了绝对的权威。证据有以下是几点:
(1)康熙意中的继承者是皇十四子,派他做抚远大将军,就是让他立军功、掌军权、树威信以备接班。
(2)有的学者认为康熙临死之前,没有留下让雍亲王继位的遗诏。所谓《康熙遗诏》是伪造的。康熙刚死,就传出雍正党人将康熙遗嘱“传位十四子”,篡改作“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共有胤禛改诏、隆科多改诏、年羹尧改诏三种说法。
(3)康熙临终前本来发了一道诏谕,叫远在西宁的抚远大将军、皇十四子允紧急回京继位,却被步军统领隆科多捏在手里不发,改作“传位于四子”。
但是细细想来,这简直纯属胡编乱造。首先,繁体中“于”作“于”,以十改于具有绝对的难度。根据道光帝立储诏书“皇四子奕宁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封为亲王.”诏书以汉满两种文字书写。所以,在清代“十四皇子”称呼不对,而应是“皇十四子”,但如果称呼皇十四子,遗诏便无从改起,更重要的是,满文的十和于没法互该。再次,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元年八月,世宗御干清宫,密书上名,缄藏世祖所书正大光明匾额上”:“雍正十三年八月,帝崩,庄亲王允禄等启雍正元年立皇太子[即乾隆]密诏,宣诏即位。”这是最早秘密立储的记载,--将立储遗诏置于正大光明匾后始于雍正,至于是否这种做法更早始于康熙末年,没有任何文字记录。至此,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修改诏书说,纯属子虚乌有。
第二种,参汤弑父说。
康熙染疾,养病畅春园,后四皇子胤禛进参汤一碗,康熙服用后,不久便驾崩。但是据记载,颇懂医术的康熙生前并不爱食人参,他曾说过,人参对南方人合适,对北方人并不适合,[见康熙《起居注》]江宁织造曹寅病重之时,苏州织造李熙曾上奏康熙代请赐药。康熙在奏折中就曾批示道:“曹寅元肯吃人参,今得此病亦是人参中来。”康熙不喜人参对于暗中关注着父皇的雍正来说. 不可能不知,俗话说,送其所爱,投其所好,故参汤弑父之说也无法立足。
第三种,年羹尧遗子说。
雍正之母德妃入宫八月即产下雍正,因而有人怀疑年羹尧曾与德妃私通,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私生子,改诏的事是年羹尧干的。对于这种说法,也是后人胡编乱造的一段风流韵事。
首先,当雍正还只是亲王时,就曾在信中大骂年羹尧是个恶少。试想,儿子怎会骂父亲恶少呢?更加有力的证据是在雍正《起居注》一书中曾有言“朕长于年羹尧…..”因此断言,从雍正是私生子说到年羹尧助其继位说纯属后人主观臆断。
皇四子胤禛之所以能力压众皇子而登基为帝是凭借其才华和智慧。雍正能否继位的原因在本身,当然隆科多、年羹尧等力挺之人功不可没,但是最能影响雍正能否继位的是康熙皇帝。
胤禛早年韬光养晦,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情商高,能忍,雍正的韬光养晦使他成功的做到了"热爱手足,诚孝父皇"。在太子被废的时候,他站出来为太子求情。也许是他看到了太子还有复位的希望,又也许是他想表现出爱兄弟的样子,又或者只是逢场作戏给老爹康熙看,也许以上几种理由都有。总之,在当时只有雍正站出来替太子说话。就算是作秀,也作的很成功,晚年康熙最恨结党营私,兄弟相残,这次求情成功的获得康熙的信任。这个作秀说的轻松,但是一做那么多年,而且做的不露声色。隐忍的级别是练到很高的地步了。
晚年的康熙对权力的敏感更高:凡大臣上疏立储者,或处死,或入狱,绝不容情。如此一位君主是绝不会给人留机会更改皇位继承人的。英明的君主在弥留之际一般都会将自己身后政事尽力安排妥当,英明如康熙帝,即便病体弥留之际无法掌控权利细节,但此等关乎皇位继承的大事皇帝还是游刃有余的。仔细分析康熙晚年的行为,不难看出皇帝早已将身后大事安排妥当了:破格擢升与胤禛关系密切的隆科多、年羹尧,先后拜隆科多为步军统领,执掌京畿,封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总军政实权,于驾崩前夜密旨赦出被幽禁十年且和胤禛生死相交在军中威望甚高的皇十三子胤祥。凡此种种都说明一个问题:皇帝在为新君胤禛安排臂膀,以使万一在自己身后家国有变,新皇胤禛可以从容应对、安定天下。
由康熙皇晚年对朝局的安排,可以看出胤禛才是皇帝属意的继承人。
康熙皇自身性格与其晚年举措加以推断,胤禛是康熙帝生前选定的唯一继承人,用其话说:“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因而我认为雍正继位是名正言顺的,是正位而非夺嫡。
无论雍正皇正位或是夺嫡,他都没有辜负康熙皇晚年期望,铁腕手段整饬吏治、力排众议锐意改革、设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改土归流、摊丁入亩、管理西藏、安定边河,治理朝政,夙兴夜寐、呕心沥血,终使大清国富民强、府库充盈、四夷臣服、万国来朝,终成乾隆时期“康干盛世”之局面。从此而论,无论其帝位来源如何,雍正皇无疑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为中国历史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历史上的雍正真的是篡位?
关于雍正的继承帝位,历史学界从来就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雍正是由康熙临终传位的合法君主;另一种认为雍正继位是夺权篡立。后一种篡立说由孟森、王钟翰、许曾重、杨珍等学者的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而坚实的证据。
雍正帝(1678年-1735年),姓爱新觉罗,名胤禛,满族,康熙帝第四子。胤禛是德妃所生之子,《清史稿·世宗本纪》上说他“有异征,天表魁伟,举止端凝。”他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为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晋封雍亲王。此间诸皇子为谋求储位,各结私党,勾心斗角极为激烈,当时的太子胤礽两立两废。胤禛竭尽孝心,友爱兄弟搏取了父皇的好感。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死,他继承了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曾一度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描述并赞扬了雍正帝的历史功绩。雍正的确是安邦治国的杰出政治家。电视剧围绕当年太子的废立、皇位的争夺、惩治贪污、西北用兵等展开了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斗争。我这里只是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对雍正继位的问题谈点个人见解。
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帝在热河和南苑行猎之后“偶感风寒”,住在畅春园休息,命皇四子胤禛往天坛代行冬至祭典。十一月十三日凌晨,病情恶化,至夜间猝然逝世。据称:临终遗言由皇四子胤禛继位,即雍正帝。官书言之凿凿,似无可怀疑。但当时社会上流言四起,说雍正系篡立夺位。较早见于记载者为《大义觉迷录》,其中说:
“先帝欲将大统传与允,圣躬不豫时,降旨召允来京,其旨为隆科多所隐,先帝宾天之日,允不到,隆科多传旨,遂立当今。”
“圣祖皇帝原传十四阿哥允禵天下,皇上将‘十’字改为‘于’字。”“圣祖皇帝在畅春园病重,皇上就进一碗人参汤,不知何如,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随将允禵调回囚禁。太后要见允,皇上大怒,太后于铁柱上撞死。”
此处所说雍正夺位的情节,曲折离奇,与官书记载大相径庭。一方面官方文书不可全信,因为它是雍正即位后编写的,自然不会有篡立的痕迹。另一方面民间流言,亦不可全信,因这些流言多出自雍正政敌之口。雍正继位之谜,遂扑朔迷离,成为千古疑案。例如改写遗诏之说是不可能的。因清朝的书写格式,允禵写作“皇十四子”,胤禛写作“皇四子”,第一个“皇”字不可省略,改诏是不可能的。但否定这一民间传言,并不排斥雍正的矫诏篡立。雍正继位确实存在许多疑点,这件公案扑朔迷离众说纷纭,成为千古疑案。
康熙晚年,因太子废立,闹得举朝不安,储位虚悬已十年之久。但康熙心目中似乎已将皇十四子允禵视为自己的接班人。当时准噶尔入侵西藏,清援军入城战败,西线军情紧急。康熙五十七年,允禵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军西征。这次援藏之役,出兵多,任务重。当时,太子人选正待确定,康熙给允禵这一重大任命,当意有所属,大概是为了考验和锻炼允禵的才能。为了树立允禵的威信,此次出兵仪式隆重,规格甚高,康熙“亲诣堂子行礼”。允禵可用正黄旗纛,称大将军王。随允禵出征的有一批亲王、郡王及康熙的几个爱孙。康熙十分看重允禵的才能,对蒙古亲王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即与我当面训示无异。”(《抚远大将军奏议》)
胤禛虽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胤祀为首的当年争夺储位的劲敌,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们散布流言,制造事端,以发泄愤懑之情,动摇刚刚易主的皇权。雍正帝着手巩固皇位:
他严厉打击朋党、政敌。雍正有兄弟多人,雍正对部分兄弟予以坚决打击。雍正二年七月印制他的《朋党论》,发给诸王和要员。文中强调臣子要与君王同好恶,指出朋党的危害。做罢舆论后就立即处置他们: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先是降爵为郡王,拘禁汤山,后来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康熙的皇九子胤禟发往西宁,由年羹尧监视并名其为“赛思黑(狗)”,皇八子胤祀被圈禁,改名为“阿其那(猪)”。康熙皇十二子胤祹被革职,康熙的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禁锢。
排除兄弟方面的威胁后,雍正帝又对倚功自傲或倚亲自矜,结党营私,企图争夺九鼎的年羹尧、隆科多开刀。年羹尧历任川、陕巡抚、总督,有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的功劳。骄纵揽权,用人自专,企图夺权。雍正三年(1725),雍正调他任杭州将军,十二月他以92大罪令其自尽。隆科多是皇亲贵戚:其姑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其姊是雍正养母孝懿皇后。康熙在世时用为一等侍卫,临终时被任为惟一的传诏大臣。雍正登基后,隆科多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吏部尚书。他恃亲自矜,招权纳贿,笼络党羽。雍正五年以41大罪将他圈禁,六年死于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