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背后有何真相
1911年,正值清末辛亥年。继四川民众发起保路运动后,同盟会革命党人随即在文学社、共进会的大力协同下发动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在隆隆的枪炮声中,清政府延续二百多年之久的封建统治势力土崩瓦解。时革百年后,人们拨开历史的风尘,探寻武昌起义真相,从中获得许多宝贵的启发。
武昌起义图
有关武昌起义真相,历来比较有争议的是,本次起义的领导人究竟是谁。尽管有传言说起义的直接发起人是时任同盟会总理的孙中山,然而就近代有关文献记载,武昌起义虽经过前期周密的计划,可是在1911年10月10日爆发当晚,却是在几乎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开始的军事行动。
直至起义进行至高潮后,才在一个与反清革命军毫无关系清朝新军协统黎元洪的指挥下取得成功,因而比起无据可考的“孙中山领导论”,反而是黎元洪领导革命军的事迹在武昌起义的历史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由此,可以认定,虽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策划的这场革命运动,然而起到领导和推动作用的,则是黎元洪这位清廷的军事统帅。
当然,武昌起义真相远远不止这些,比如打响起义第一枪的人究竟是否如民间传闻的那样是黄花岗起义的领导人黄兴,也值得细细推敲,因为据史料记载,武昌起义的枪声最初由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因此,有确切资料表明率先开枪的是湖北新军工程营代表熊秉坤而非黄兴。
武昌起义的性质是什么
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起义持续了两个月,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武昌起义的性质无疑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战争,这场战争推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迫使溥仪退位,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武昌起义配图
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起义军领袖中混入不少封建军阀顽固分子,孙中山就任总统没多久就被迫辞去职务,袁世凯借机篡夺了革命果实,“民国政府”的实权落入封建旧贵族的手中。
当时世界范围内,也不缺乏封建贵族为了自救而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如日本的民治维新,但日本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使得日本走上富强之路。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照理来说应该更加彻底,但中国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确是更加混乱,20世纪初“一盘散沙”的局面也正是袁世凯死后形成的。
在武昌起义之后的十多年里,中国南北军阀割据,“占山为王”,民主共和体制名存实亡。当我们结合之后十年内的中国局面,回头看武昌起义的性质时,发现,这场战争只是表面上有着民主共和的“幌子”,背后实则为旧势力旧贵族的操控,武昌起义的性质也随着战争进程的变化而变化,武昌起义前期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推动,后期逐渐演变为旧势力军阀贵族间的分赃战争。
总之武昌起义的性质的不能一概而论,随着战争阶段的变化,武昌起义的性质也随之变化。
武昌起义性质分析
谈到武昌起义,中国历史上一起重大的起义革命,武昌起义的爆发将中国带入了一场新的革命中,那就是辛亥革命。通过对武昌起义目标以及一些准备可以认识武昌起义性质。
武昌起义图片
武昌起义的主要性质就是一场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压迫统治的起义,因为中国已经长时间受封建统治压迫,在这个时期,终于有一些有为之士意识到了改变社会现状的重要性。于是便开始了这场起义,主要就是针对封建压迫统治,为民众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是武昌起义的其中一个性质,其中还有另一个性质就是资产阶级领导的,要建立一个与封建统治相对立的社会。这两个方面的性质都可以反应出来中国此时已经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封建统治在社会上存在的时间已经可以进入倒计时了,因为这个资产阶级的力量十分强大,加上它所进行的一些措施都对民众十分有利,自然得到了更多的拥护。武昌起义性质就是武昌起义目的的一个写照,它指明了此次起义的目标与宗旨,就是要推翻封建的压迫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