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的鲧是怎么死的(3)

禹在位期间,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伟大贡献。禹之所以被成为“大禹”,就是因为他做出的突出贡献,人们对他推崇备至,大也就是伟大的意思。在禹当上天子之后,立了自己的儿子启为继承人,以前一直实行的禅让制度被终止了,替代的是长达几千年的世袭制。野蛮的原始社会也逐渐向文明过渡。

鲧治水失败的原因分析

在上古神话中大禹是治水的功臣,解决了影响人们多年的洪水灾害,禹也受到人民的爱戴和舜的赏识,于是继承了舜的帝位。非但如此,禹的父亲鲧也是善于治水的,说到这里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了,鲧治水不是失败了吗?怎么能说他善于治水呢。我们可能忽视了一点,在尧问大臣谁去治理洪水最好的时候,大家都举荐了鲧,这就说明鲧是当时的治水能臣。至于鲧治水失败是由于他采取的治水方式不正确,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鲧治水的方法以及鲧治水失败的原因。

鲧伯治水

鲧伯治水

上面说到了鲧被推荐去治水,虽然当时尧认为他名声不好且不听号令,不愿意让他去,但不能找到更好的人选,所以最终还是派他去了。鲧去了水灾发生的黄河地区,查看了具体情况之后便开始行动了,那么他采用了什么办法呢?他采用的是用土来堵洪水的方法,俗话说水来土掩,他取土筑起堤坝,想让水在堤坝的范围内流淌,所以才有了“鲧伯取土”的故事。

一方面我们要知道,黄河中泥沙非常多,致使河床比较高,所以堤坝中的水几乎在地面上流淌了,形成了地上河。这是很容易出决堤的。另一方面,用土筑起的提拔不如现在混凝土那么结实,且和流多弯曲的地方,也容易造成决堤。

当然结果也正像我们分析的那样,鲧经过九年时间才筑起的堤坝,却禁不起考验,再次遇到大水时就垮塌了,流域内的灾情也更加严重了,鲧治水以失败而告终。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鲧采取的治水方法是:堵,筑造河堤。当然这也就是他治水失败的原因,我们也不难看出鲧之所以失败,是他对地理情况分析的不正确,采取的方法不恰当,失败当然也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