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的影响分析(2)

当然,除了上述的这些外在因素,战场上真刀实枪的内在因素也是赵国输掉长平之战的重要原因。长平之战中,秦国使用的两次计谋都非常有效。一次是导致廉颇被撤换的“反间计”,一次是白起诱赵括出击的战术,最终导致了赵军全军覆没。而赵国这边,看清楚战局的老将廉颇选择了“固守不出”的战术方案,但却已经来不及看到结果了。后来的赵括又只会“纸上谈兵”,非常缺乏实战经验和灵活变通的能力。

因此,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一方面是由于在综合国力上,秦国占有相对的优势,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在用人和战略运用方面的差异。

长平之战尸骨坑介绍

战国时期,赵国的长平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在战争中,交战双方秦、赵两国的兵力伤亡数目令人震惊。赵国前后死伤约45万人,此后元气大伤。而秦国也伤亡过半,国内空虚。

长平之战尸骨坑

长平之战尸骨坑

在长平之战的最后阶段,赵军主将赵括死于秦军的乱箭之下。赵国军队失去了主将,剩下的士兵便不成气候了,全部向白起投降。可是令人没想到的是,白起并没有放过这些降兵。他认为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留下他们,可能会再生其它事端。于是,他便用了欺骗的手段,将赵国的四十余万降兵全部予以坑杀,只放回了年龄较小的240名士兵。这样的事件的确骇人听闻,但也足以让人见识到战争的残酷性。白起临死前,也曾说过自己做了这样的事情,早就足够死罪了。

在1995年的时候,位于山西高平市的长平之战遗址正式开始了相关的考古发掘行动,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工作人员没日没夜的努力下,终于将当年战争中的尸骨坑逐渐挖开,并将其分为一号坑和二号坑。两者均为深坑,并不像是秦军人为所挖,而更像是天然形成的。可以想见当年那四十余万赵国士兵死后被抛入这里,再将一层薄土掩盖上去。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些尸骨也终究都被深埋于地下了。

因为这个尸骨坑是在永录村发现的,因此也被叫做“永录尸骨坑”,其出土了大量的尸骨、刀币、箭头等文物,为长平之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长平之战后的秦国扮演什么角色

长平之战后,赵国损失惨重,元气大伤,实力被大大削弱,秦统一六国的脚步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秦国虽然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同时也付出了伤亡过半的代价,导致国内空虚。

秦灭六国形势图

秦灭六国形势图

秦国在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就将秦军分为了三路,继续攻打赵国,打算扩张战果,一举灭亡赵国。原本,白起的战略是没有错的。赵国正受重创,国内人心惶惶,军事和经济上都损失惨重,大不如前。而秦军虽然也有伤亡,但毕竟不像赵国那么严重,利用这个机会乘胜追击,赵国极有可能就此灭国。但是,秦国的范雎一方面嫉妒白起的军功,一方面又接受了赵、韩两国的重金游说。于是他便以秦军的疲劳现状和现今应该休养生息的理由去劝说秦王,建议其接受赵、韩的割地求和。秦王认为他说得有理,便同意了。

此后,赵国违约,没有割让城池给秦国,反而和其余诸侯国联合对付秦国。秦王大怒,遂开始攻打赵国首都邯郸。白起曾劝说秦王不应在此时攻打邯郸,一是因为长平之战后,秦国伤亡较大,国内空虚,这些都还未调整过来,实在不宜再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二则是各诸侯国对秦国恨之入骨,它们与赵国联合起来,里应外合,那么秦国战败的可能性就太大了。然而秦王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执意攻打邯郸。最终,秦军伤亡惨重,大败而归。

长平之战后随即发生的邯郸之战,让秦国几乎将之前在长平之战中获得的胜利战果全部吐出,严重消耗了秦国的实力,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也由此推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