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的人物形象是怎样的
曹刿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名大夫,是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在鲁庄公十年的时候,齐国要攻打鲁国,曹刿就为其出谋划策,认为先取得人民的信任再开战,这样作战就会有一定的胜算。
曹刿画像
在《曹刿论战》这篇文章中就能看得出,不仅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人物,还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见义勇为的平民知识分子。在军事战争上,也算的上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对于他优越杰出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他非常注重战前的一些准备,他认为先取得民众的信任,得到大众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样才能保证战争有取得胜利的预算。只有具备了“民意”“民从”的条件,才能够上战场,若果连这个条件都没有就去上战场,毋庸置疑肯定战败。
第二点就是他深谋远虑,考虑周到,能够运用正确的战术达到战争胜利。在战争过程中,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并且还善于选择有力的作战时机进行反攻。他善于了解敌方的背景,知彼知己,又不畏强敌,走的每一步都很小心谨慎,最终凭借自己的聪明头脑和军事才能战胜了齐国大军,其次,从鲁军的胜利足以看得出曹刿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
总而言之,在《曹刿论战中》曹刿将他的聪明才智和军事头脑发挥的淋漓尽致。对于战争,也说明了作战要善于把握时机,取信于民。再次,表现了曹刿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品德。
鲁庄公与曹刿是什么关系
《曹刿论战》历年来都会出现在历史课本中,关于这场战争,主要讲述了在公元前684年,齐国和鲁国在“长勺”发生的一场战斗,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讲述最多的就是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
《曹刿论战》
从部分人认为,曹刿在这场战争中起的是决定成功失败的关键作用,鲁国是否能胜利全靠曹刿聪慧的头脑,以及优越的军事才能。在这次事件里的鲁庄公却是一个昏庸无能,军事上急躁冒进的一位国君;文章中的鲁庄公只是曹刿的一个陪衬。
事实上,从“长勺之战”出发,鲁庄公是个贤能的君主。在与曹刿三问三答中,鲁庄公的观点被认为他把所有的取胜的希望取决于神灵的保佑上,可事实上从他们回答的方式方法上可以看得出来,鲁庄公为了考察曹刿是否有能力才有意识这样回答,然后一起总结出必须取信于民才能取得战争胜利。在国家存亡时刻,曹刿凭着一腔热血,挺身而出,直言进谏。而作为一国之君的鲁庄公必然要对他进行试探才能任用他。
在这本书中,两者都是其中重要的人物。这篇文章以曹刿为中心点,他的言行贯穿了战前到战后的全部过程,作为同样是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他们两个人相互衬托。鲁庄公衬托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军事才智,而曹刿同样也衬托了庄公的善纳雅言。就是这样,这个作品塑造了两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讲述鲁人曹沫的一生
《鲁人曹沫》一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是由司马迁编撰的纪传体。其中主要讲述了曹沫这一人物的生平。
曹沫画像
曹沫,是鲁国人物,曾凭借着自己的勇力侍奉鲁庄公。鲁庄公那时非常喜欢喜欢一些勇士,那时的曹沫还是鲁国的的将军,齐军来犯,曹沫出兵与之相抗,结果大战了三次,都败了下来。后来鲁公得到消息后十分害怕,就将遂邑这块地方献给齐国作为求和。虽然战争失败了,但曹沫仍然一直被重用。
一次,齐桓公答应和鲁公会合签订盟约。那天,桓公和庄公一同签完盟约时,就被曹沫用手按着匕首胁迫,桓公身边的人害怕他会有危险,于是都不敢轻举妄动,便问道:“你到底想干什么”曹沫:“齐国一直比鲁国强很多,却一直还要处处压榨鲁国。而现在鲁国的城墙一旦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大王还是谨慎些!”桓公迫于害怕,于是答应归还之前占领鲁国的所有土地。于是当齐桓公说完这句话时,曹沫丢掉匕首面色从容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此时的齐桓公很是气愤,打算要背弃自己的诺言,管仲立即上前进行劝阻:“不能这样做,贪图小利只会让自己深陷泥沼,不但在各大诸侯国之间失去信义还丢失了其他国家的帮助。”听完管仲的话,努力压制了自己的怒气,归还了曾经侵占鲁国的领土。之前曹沫大战三次时割让的领土再次回到了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