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宋朝才在军人脸上刺字?晚唐军队早已流行

  核心提示:这里不能不说一句,朱温能得天下绝非偶然,其治军的手段非常严格。在士兵入伍之时,便会在其面部刺上军号,以防止其逃走,每逢作战,凡将校在战役中身亡,其所属部队若是退回,则全部斩首,称之为“跋队斩”。

  本文摘自《血染刀锋八十年-屠唐枭雄卷》 作者:英雄旗主 出版社:武汉出版社

QQ截图20161229114442.png

网络配图

  朱温在东、南方向主要有三个敌人,即治在郓州的天平军节度使朱瑄,兖州的泰宁军节度使朱瑾,以及徐州的感化军节度使时溥。朱温与朱氏兄弟曾于光启三年汴州大捷后反目,当时朱温先是攻下了天平军的曹州和濮州,并在濮州刘桥一役中斩天平、泰宁军数万,重创了朱氏兄弟,而后来朱温的部将朱珍中计,又将曹、濮二州丢掉,此后两家摩擦不断,但并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因为在这一期间内,朱温把扩张的矛头主要指向了徐州的感化军节度使时溥。

  朱温与时溥的积怨由来已久。时溥是徐州彭城人,初为感化军部将,骁勇善战,中和元年(881年),黄巢攻入长安,感化军节度使支详派时溥率五千兵马入援京师,大军行至途中发生叛乱,返城驱杀了支详,共推时溥为感化军留后,其后时溥被朝廷正式委任为感化军节度使。黄巢兵败后,首级被时溥的部将得去,因此论诛灭黄巢之功,时溥排名第一,被加官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封钜鹿郡王。后来朝廷征讨秦宗权时,又因为时溥在中原地区实力最强,命他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统领征讨事宜。此时的时溥,论威望比朱温高,论功劳比朱温大,论实力比朱温强,处处压朱温一头,所以两家关系相处得还不错。

  但在朱温取得汴州大战的胜利后,情况就全变了。这时的朱温地盘大了,威望高了,实力强了,一举超越了时溥,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藩镇,而朝廷又因为时溥在对秦宗权的*中毫无建树,下旨免去了他蔡州四面行营都统的职务,转由朱温接替,这就引起了时溥的强烈不满。不过一个蔡州四面行营都统的头衔,似乎还不足以让这两大临近的强藩兵戎相见,要找出真正引发这场战争的原因,还要从朝廷任命朱温为淮南节度使说起。

  前面讲过,光启三年(887年)四月,淮南发生内乱,大将毕师铎和宣州刺史秦彦赶走了当时在淮南掌权的吕用之,并杀了淮南节度使高骈。而后,庐州刺史杨行密又出兵赶走了秦彦和毕师铎,占了扬州。而秦宗权在汴州惨败在朱温之手后,其部将孙儒不敢孤军留在河阳,转而和秦宗权的弟弟秦宗衡合兵进入了淮南,与杨行密争夺扬州。其后秦宗权在与大唐联军交战时,曾派人去淮南召这支队伍回去会师,但这个时候,孙儒已起了自立之心,所以不尊秦宗权的号令,称疾而不往。这样一来,就与主帅秦宗衡翻了脸,双方都起了杀心,最后还是孙儒手快,趁宴会的机会,于座上斩杀了秦宗衡,然后向朱温递出降表,带着部队留在了淮南。在这之后,争夺淮南实际控制权的主要就是杨行密和孙儒这两个人。

  在朱温汴州大捷后,朝廷命其代替时溥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又因为这个时候淮南也是大乱,而争夺淮南两方之一的孙儒是向朱温投的降,所以索性又将他封为淮南节度使。要知道淮南是当时天下最富庶的地区,镇所扬州素有“扬一益二”之称,比号称天府之国的益州还要富庶,这么大个馅饼砸到朱温脑袋上,把朱温美得三天愣是没能合上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