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尔德林画像
荷尔德林1770年 3月20日生于内卡河畔的劳芬。父亲是当地修道院总管,荷尔德林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是牧师之女,1774年改嫁。荷尔德林曾经在修道院学习,1788年进图宾根大学神学院,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最喜欢的作家是卢梭。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他与同学写作了大量的革命诗歌。1793年荷尔德林神学院毕业,但是却因为信仰古希腊诸神而不能做牧师,荷尔德林这个时候写了大量诗歌发表在席勒的刊物上。
1794年荷尔德林去了耶拿,次年回到尼尔廷根。1796年荷尔德林到法兰克福银行家贡塔尔德家当教师,爱上了雇主的妻子,这段时间内完成了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1798年,与贡塔尔德发生争吵,离开法兰克福,创作出悲剧《恩沛多克勒斯之死》。1801年,荷尔德林再次做家庭教师,这期间创作了一些挽歌和赞歌。1802年回到斯图加特,精神失常。1804年他翻译的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出版。这一年他的朋友辛克莱接他去洪堡从事图书馆工作。1806年进图宾根精神病院医治。后期住在木工齐默尔的家里。1826年赫尔德;林的诗集出版。1843年 6月 7日,荷尔德林去世。
从荷尔德林简介中可以看到荷尔德林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不幸的人,早在其创作的高峰期就精神失常,让人不禁想到一句话:“天才的一半是疯子。”。
荷尔德林与诗意地栖居
荷尔德林是德国著名的诗人、作家、翻译家,其最杰出的成就就是写出了大量的诗歌,被称为古典浪漫主义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中有很多至今还被人传颂,特别是荷尔德林的那首《人,诗意地栖居》更是被几个世纪的人广为传颂,成为了荷尔德林最著名的诗句,现代人还在追求着诗人的这种境界,下面分析一下荷尔德林诗意德栖居的话题。
荷尔德林照片
关于荷尔德林的诗意地栖居的话题自从荷尔德林这首诗创作出来的那一天开始就被人们所谈论,甚至是争论,诗意地栖居是一个多么好的境界啊,难道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这样一个境界吗?为什么荷尔德林说是“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而不是说诗人自己?难道是所有的人在诗人的眼中都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吗?很多人都在问这样一个问题。
其实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是任何年代任何人都想要达到的一个境界,这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境界,也许你富可敌国,但是却并不能像荷尔德林说的做到诗意地栖居,也许你穷的没有一间小屋,但是只要心中充满诗意,那么就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一种感受,是心灵的一种满足程度,是一种快乐与欣慰,是一种油然而生的心旷神怡。所以诗意从外界的物质丰足中找不到,需要从内心的丰足中去寻求。
荷尔德林的诗意地栖居让几个世纪的全世界的人为之孜孜以求,为之魂牵梦绕,为之奋斗终生。
荷尔德林的诗作风格是怎样的
荷尔德林是德国十八十九世纪的诗人,其生前可谓是贫病交加,写出的作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是其去世百年之后其作品却风靡整个世界,荷尔德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并且获得了非常高的赞誉,让人不禁唏嘘感叹。荷尔德林的作品中成就最高的要数诗歌,荷尔德林被称为古典浪漫主义先驱。下面介绍一下荷尔德林的诗作风格。
荷尔德林照片
荷尔德林的诗作很大一部分是用来抒发自己对某一理想,如自由、友谊、博爱等的向往与追求的情怀,这部分作品被称为“人类理想的颂歌”,语言新鲜、自然、真纯、简洁;诗中的比喻形象,含蓄,引人深思。荷尔德林对未来社会的歌颂,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以及他的哲学思想的不妥协性是其后期诗歌的重要特点。荷尔德林的作品简洁清晰的表达了自己想要使得自己的祖国摆脱专制主义的理想,他主张应该积极的教育新一代人,使新一代人的个性得到和谐而全面的发展。他的诗歌作品中多带有乌托邦色彩的古典主义的内涵,同时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被称为古典浪漫主义的先驱。同时荷尔德林又注重自己的个人感情的抒发,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展现出了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的不可调性,可以说荷尔德林用他的作品成功的在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