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时期是怎样的(2)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人员往来很畅通,基本没有什么障碍,那些有才华的各流派的人物终日不辞辛劳,周游列国,寻找欣赏他们能够让他们实现理想抱负的君主,孔子就曾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到处宣传他的儒家思想。而且,由于是诸侯纷争的分裂时代,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所以对思想学术的禁锢很小,各种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自由发表对天下大势的看法,好往往要著书立说,宣传自己。苏秦张仪这些人靠着一副能说会道的嘴巴就能搅得天下局势的转变,这大大鼓励了民间学术的发展以及一大批思想流派的涌现。只要能被诸侯赏识采纳,往往就是朝为布衣暮为宰相,荣华富贵就是只争朝夕的事情,这极大的促进了当时先进的地主知识分子的参政热情。孔子所说的“学而优则仕”,就是对这一局面的客观描述。

关于百家争鸣的故事介绍

百家争鸣虽然是对先秦时期中国出现的各种思想学说的总结,但是这些学派的观点虽然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实也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的。

孔子拜老子为师

孔子拜老子为师

比如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曾经拜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为师,孔子曾经专门请教老子如何做学问,并且称赞老子是传说中龙一般的人物,非常高深莫测,非常敬佩老子。

事实上老子也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相传他一出生便头发花白,一副老者的形象,而且还做过周王朝的图书馆馆长,可见学问很大。后来守卫函谷关的将军尹喜忽然看到东方有紫气飘来,断定有贵人前来,果然老子来到函关谷,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便带着尹喜一起出了关,不知所终了。

法家的创始人韩非子竟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的弟子,而且跟李斯是同学,荀子主张人定胜天,法家就强调严刑峻法,试图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维护社会的稳定。

纵横家的苏秦张仪,靠着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合纵连横,就实现了秦国远交近攻的战略构想,这其中的权谋诡计是后人经常使用的。

兵家的兵不厌诈、三十六计、围魏救赵等经典思想是中国历代军事家所必学的。

名家的诡辩思想,最典型的便是惠施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是抓住对方的漏洞来加以攻击,使得对方不得不屈服。

总之,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故事非常多,有些是很有智慧的,很值得我们去学习领悟的。

百家争鸣的意思是什么

百家争鸣是对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学术流派相互争论、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各种思想主张并存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局面的总称。后世常常用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来鼓励要允许有不同观点,不能禁锢人们的思想的意思。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用来描述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说相互争论的局面。当然“百家”只是虚指,不是正好有一百个人,而是泛指有很多流派。

这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解放时期,虽然政治上四分五裂,但是文化上却百花齐放,涌现出像孔子、孟子、老子、墨子这样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怀揣着不同见解不同主张的人奔波在各国之间,去宣传推广自己的观点,合着双赢,君王以礼相待,给予高官厚禄,士子竭尽所能报答知遇之恩。不同意也没关系,道不同不相为谋,那就再换另一家了,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肯定会得到赏识的。

后人之所以很羡慕那个时代,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君求贤如渴,臣必当誓死效力,君臣之间惺惺相惜,引为知己,这是一个文人士大夫最理想的时代,虽然有战争有杀戮,但这都能阻碍士子们周游历国,推荐自己和自己的学问。这是一个中国社会从来没有过的开放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发言,家家可以著书,人能尽其才。百家争鸣是后世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不仅对中国,甚至整个东亚文化圈都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迥异于西方文化的独具特色的东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