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居座落在洗砚池街的中部,整座故居占地约为五十余亩,经过一年多的修缮,于1990年对外开放。故居中建筑有书院、洗砚池、晒书台、碑廊、水榭、砚碑亭、留香亭还有拱桥等。整座建筑是一种古典的园林式。洗砚池,顾名思义是幼时王羲之洗涮砚台的,后成了墨黑色。洗砚池北面有个高出两米的晒书台,台面的北面是五间被称为琅琊书院的建筑,内部陈设的是王羲之的资料和书法拓片。在王羲之故居中,游人既可以一窥当年他生活居所,又可以欣赏他的书法。
王羲之行书欣赏《官奴帖》
《官奴帖》又叫《玉润帖》,一共是十一行,一百二十个字,是一篇行楷书。帖子一开始提到的雨润就是官奴的女儿,但是我们不知道说的到底是王羲之七个儿子中的哪一位。
王羲之官奴帖
这篇帖大致说的是雨润病重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从行文的形式上看,有点像道家文化里的“上章”,上章是一种向天庭说明自己的过失,通过主动承认错误,起到向上天祈福的效果,从而换来和平安宁。
王羲之本身就信奉道家,在晋书中也有关于王羲之家族,向上天祈福的记载,所以从帖的本身看来,这件事的真是性相当可靠。
这帖子的书法温润雅驯,用笔凝滞,隐隐包含着自我反省的意思,作为王羲之的行书经典,被历代的书法家喜欢。
这个帖的墨迹本曾经被宋代的米芾鉴赏,他认为这篇帖子的精湛程度可以和《兰亭序》相必,可见米芾对《官奴帖》的评价很高。
清代的杨守敬也对该帖盛赞,肯定了王羲之的真迹被很多人追捧的事情,当时的人都为能得到王羲之的字而高兴。
王羲之被成为书圣,是书法史上耀眼的明星,人们对于他的了解大多是那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兰亭集序》但对于王羲之的其他我们了解到的不多,所以只有从他的一些尺牍和手札中了解王羲之的点滴。
尺牍是古人写的一些书信,这一类问题都是比较随意,字体也都是草书为主,因为写在布匹上,篇幅一般比较短,以《官奴帖》为例,我们可以体会出王羲之的心情,不仅如此甚至可以进一步了解王氏家族的文化,为官生涯,可以对当时政治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王羲之何如帖书法作品欣赏
《何如帖》是《平安三帖》之一。与《平安帖》、《奉橘帖》合裱为“平安三帖”。何如帖死王羲之用行书书写尺牍作品,现在留存的墨迹是唐代双钩摹搨的。
何如帖
《何如帖》共二十七字,又叫《不审尊体帖》或《中冷帖》。《何如帖》行中带楷,规矩俨然又不拘板,看上去有飘逸流畅的妙处,王羲之用笔圆劲流利,以中锋为主,风格艳丽动人,并且秀骨清相,笔纤墨浓,如果不是鉴赏文字功力很深厚的人,是察觉不到其中的妙处所在的。书法作品中用笔用墨的轻重变化都会在作品上显现出来,使作品显得别有韵致,重笔会给观赏的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轻笔则和谐协调,引人入胜。简单的说,《何如帖》中的文字字势结体欹正有致,不作正局,但是如果端端正正写出来,那是唐代楷书的写法,这就不是东晋时候晋人的写作手法了。而“欹侧”正是王羲之的行书最典型的特点,从动态中寻求平衡,达到“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的境界。
而且《何如帖》笔画清劲,雅静宜人。整篇作品的气息是平静秀美的,没有沾染上一丝尘世的尘埃。用笔干爽利索,就像是用铁在削泥一样,表现出一种肯定与从容的意态。线条看上去虽然细小,但筋、骨、血、肉无一不全,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用笔有用到很多的侧锋,但并没有显现出扁薄的毛病。结体秀长飘逸,已完全脱去隶书的痕迹。魏晋时期的那种简远、高贵、不激不厉的风度已经在《何如帖》上全部展现出来,没有一丝遗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