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胡适与新文化运动有什么联系
新文化运动指的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当时一批接受了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进步青年所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一次思想革新和文学革命运动。这次运动的开端是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之后改名为《新青年》),在杂志上刊载文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和专制。这场运动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它在客观上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解放了大众的思想。下面来看一下当时的著名的学术大师胡适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胡适照片
胡适作为一个学识渊博,满腹经纶的学术大师,较早地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的熏陶,使他对于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认同,他也是当时新文化中的主将和领袖之一。他对于新文化运动主要的贡献有三点,先来看第一点:大力提倡白话文,反对迂腐落后的文言文。他在《新青年》发表了多篇文章,比较有名的有《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谈新诗》等,这些文章的共同点都是大力宣扬白话文的好处和优势,号召人们摒弃繁复难懂的文言文,多用白话文交流和写作,他的这种主张在当时起到了十分大的作用。
胡适的第二个贡献则是出版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本完全用白话文写作的诗集《尝试集》,在这本诗集中,胡适抛弃了古体诗原本的种种束缚和规矩,写出了完全不同于古体诗的白话诗,这一点为现代诗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个贡献则是提出了“充分世界化”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思想和旧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应该说胡适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他为新文化运动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新文化运动领导者之一胡适照片
这幅图就是胡适的人物图。作者很巧妙地将胡适这个人栩栩如生的展现在画面上,它大面积运用水彩画来表现人物的轮廓,使充分展现他的身姿,整个画面的背景与胡适人物的色彩有着鲜明的对比,更突显了人物形象。
胡适图片
我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就会发现,作者笔下的线条时而苍劲有力,时而温柔而富有弹力,画面干净清晰,并没有多余的笔墨痕迹,这也充分体现出作者的深厚功力。在色彩选择上,作者挑选了大面积的橘色作为底色,用黑色来填充整个人物的衣服颜色,粗犷中却不失细心认真。虽然作者笔下的胡适只穿了一件全黑的衣服,但能一眼就看穿胡适这个人。这也体现了画家深厚的作画功底,用简介的色彩展现强有力的画感。再来,看人物的面部表情,胡适微带笑容,手中拿着书,畅游在书的海洋,能够感受到他此时十分享受。贯穿整个画面,整幅画都给人一种舒适自在的感觉。虽然橘色给人一种冲击感,但在此幅画中并没有感觉很是突兀,是一幅成功的作品。
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后来改为胡适,字适之,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文学家、哲学家。他先后毕业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并且在他导师杜威的帮助下获得了博士学位。胡适一生有很多文学作品,在193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后参加新文化运动,并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之一。
胡适作品我的母亲赏析
《我的母亲》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胡适的作品。这部创作是胡适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和感激之情。《我的母亲》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胡适通过写了7件关于母亲的事来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做人的处事方法等,体现母亲的慈爱、善良。
胡适与母亲
《我的母亲》一文中,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候,母亲对自己的严格和深情关爱之下的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严慈相济、懂得进退、识大体的好母亲形象。让我们对胡适母亲的形象深深地映入脑海。胡适在母亲的影响下,并没有因为从小失去父亲而变得自卑,而是更加努力,最后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