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原文及翻译介绍
城濮之战的原文是出自于《左传—城濮之战》,描写了城濮之战交战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内容详尽、手法简练,非常客观地记录了这一场战争。
城濮之战
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楚国实力不断膨胀,与陈、蔡、郑、许等国进行会合,自称为王,但是晋、宋等国不赞同楚国的做法,拒绝与众国进行会合。于是,楚国召集其他国家准备对宋国进行讨伐。
其次,写了事情的经过,宋国被众多楚军和其他诸侯国的兵队所围攻,宋国选择向晋国请求帮助。晋国认为这是一个称霸中原的好机会,于是答应援救宋国。在援救的过程中,晋国先是通过攻打楚国的附庸国来诱导楚国来进行相救,但是这个办法行不通。晋国又想出了一个让楚国与同盟国秦、齐产生矛盾的计策,顺势让秦、齐与晋国进行结盟来增强晋国的实力。这个计策非常奏效,楚国不得已将军队撤出了宋国的都城。但其中楚国的主将子玉非常不服气,请求楚成王答应他出兵消灭晋军,楚成王答应了他的请求。子玉先与晋国进行谈判,但是晋国没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还把楚国的使者进行关押,导致子玉愤怒之极。子玉追晋军到达城濮之地,派人前去向晋国发起挑战。晋文公接受了子玉的请求,在城濮进行了一场声势宏大的战役。晋军针对楚军的弱点进行进攻,导致楚国失去了左右兵力,最终楚军选择了撤兵逃跑。
最后,介绍了事情的结果,结果就是以晋军的胜利而宣告战争的结束。晋文公还被周襄王命为侯伯,实现了称霸中原的目标。
关于城濮之战的成语是什么
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成语的意思是主动退让九十里,也比喻退让河回避,避免发生冲突。
城濮之战
晋文公继位以后,整顿内政,大力发展晋国,使得晋国渐渐地强大起来。楚国这时候正在不断扩大自己的领域范围,此次率领楚、陈、许等五国攻打宋国。宋国派人请求晋国进行援救,大臣们对晋文公说:“楚国总是欺负中原诸侯,主公要辅助有困难的国家来成就自己的霸业,现在正是时候。”于是,晋文公扩充队伍,建立军队,去救宋国。
之后,晋国攻下了依附于楚国的曹、卫两国。后来利用齐、秦跟楚国的矛盾又与齐、秦进行结盟。楚成王听到三国攻打楚国,便立即宣布退兵。但是成得臣并不想中途而废,让楚成王答应他出兵,楚成王只派了少量的兵力给他。成得臣先让晋军释放卫、曹两国,但是晋文公却在暗地里答应恢复他们的地位,但是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成得臣听到后非常生气,于是他便下令进攻。
楚军一进攻,晋文公立即命军队往后退,晋军有点不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国君要让一个臣子呢?狐偃解释说:“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曾经答应过楚王要是两国交战会退避三舍。今天撤退是为了实现当初的诺言。要是我们对楚王动了兵我们就理亏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善罢甘休,那我们再打不迟。”晋军一口气退到了城濮,但是成得臣并不甘心,还很傲慢地下战书。晋国选择了迎战,运用对策,把楚军杀的七零八落,楚军的士兵纷纷逃走,成得臣在半路上觉得没法进行交代于是选择了自杀。
晋、楚两国的城濮之战性质是什么
城濮之战是战国时期,奴隶制国家之间的争霸战争,最终以晋国胜利而告终,晋文公从此当上了中原地区的霸主,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城濮之战的路线
俗话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在军事上也有“先发制人”的策略,意思都是主张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是要运用“先发制人”这种战术的,历史上也有“后发制人”的军事策略,这种策略主要是积极进行防御,在掌握敌方的基本情况后以反攻为主要的作战策略,它常常运用在较弱的一方对抗较强的敌方时来制胜的法宝。春秋时期的城濮之战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