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被苏蒙击落,是说林彪座机越过中蒙边界后,由于事出突然,在苏蒙警戒雷达上出现大飞机回波,苏蒙方面以为是中国方面入侵的轰炸机,便发射地对空导弹,将其击落了。
(三)迫降失事说:
此说是坠机现场中方勘察人员、军内有关专家通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
此说认为256号飞机的坠毁,是迫降失败造成的。在漆黑的夜间,在异国不明的土地上,又是在没有地面组织指挥的情况下迫降,是极其危险的。这一点,林彪座机的飞行员肯定清楚。但飞机之所以要实施迫降,也是万不得已,原因是油料不够,已经无法继续飞行。三叉戟飞机加满油为21吨,9月12日晚从北京西郊机场飞往山海关时,没有加满,只加了15吨油。而林彪从山海关仓皇出逃时,由于急促,没有来得及加油。据估算,飞机从山海关机场起飞时,油箱存油12。5吨,从山海关到坠毁地点,共飞行约120分钟,耗油约10吨左右,这样,飞机存油量只有2。5吨左右,而这时油箱还有一部分油,因为油泵抽不上来,不能使用。这样,飞机要为避开雷达继续低空飞行,最多只能飞20多分钟。尽管坠毁地点离温都尔汗的简易机场只有六七十公里,如果到那里降落的话油量是够的;但由于机上没有领航员,地面没有导航,夜间飞行员很难确定自己的确切位置,加上这是一条生疏航线,飞行员心情紧张——一则因为仓皇出逃,技术方面毫无准备;二则属于偷越国境,担心被苏蒙防空部队击落,这诸多因素,决定了飞行员急于夜间迫降求生。正是由于地形复杂,心情紧张,机组人员不齐——专机机组原本9人组成:机长、第一副驾驶、第二副驾驶、领航员、通讯员、主管机械师、机械师、特设师和空中女服务员。但匆忙登上专机的机组人员只有4人:机长潘景寅和3名机械师——没有地面导航,迫降动作又没有做好,结果导致了飞机的失事。
(四)机上搏斗说
此说认为飞机的失事,是因为飞机上发生了搏斗,导致飞机失去控制而坠毁。
1972年1月英国《新观察家》驻莫斯科记者报道说,他听苏联人讲,苏联专家把已经烧焦的林彪尸体整理出来,发现尸体上中了9颗子弹,呈蜂窝形。而在温都尔汗的坠机现场,也发现了散乱的几把手枪和多发子弹。这位记者和这家报纸的意思是想证明,机上有人得知林彪要叛党叛国,于是向林彪开枪,引起混战和搏斗,导致飞机失去控制,从而机毁人亡。
(五)自杀殉职说:
此说将矛盾的焦点集中在驾驶员潘景寅身上,基于对潘景寅是位优秀的忠诚于祖国的飞行员的分析而成。
潘景寅原先并不知道林彪要往苏联跑,他以为林彪要连夜回北京,或者去大连、广州。作为林彪专机的机长,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技术上讲,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忠诚可靠的。平时,潘景寅当然是绝对服从林彪、叶群、林立果命令的,林彪、叶群、林立果让他往哪里飞,他就往哪里飞,不会打半点折扣。但当林彪、叶群、林立果命令他越过边界,飞往蒙古、苏联的时候,他动摇了。他很明白飞出国境意味着什么,很明白“苏修”、“蒙修”都是中国的敌人,也很明白叛党叛国这个罪名的极端严重性,那样不但会葬送他本人的政治生命,还会连累他的家人,使他们一夜之间变成反革命家属。况且,林彪的叛逃会在国内外引起严重后果,给祖国和人民带来无法预料的灾难。从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出发,受党教育多年的他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决定横下一条心,不惜和飞机同归于尽,也要粉碎林彪叛国投敌的罪恶阴谋。于是,他采取了看起来是因油料不够而迫降逃生,实际上是用自杀殉职来报答党和人民培养教育,用同归于尽来中止林彪可能给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壮烈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