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会逼死刘伯温 温料事如神的刘伯温为何难逃一死

  人们经常用 “一统江河刘伯温”之言来称赞刘伯温的谋略、功业和识见。但是,朱元璋在登上帝位不久,便设计逼死了这位有旷世才名并有功于他的军师。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朱元璋为什么会逼死刘伯温呢?料事如神的刘伯温为何会难逃一死呢?这还得从刘伯温的才能贡献说起。

刘伯温

  刘伯温的才能与贡献

  刘伯温又名刘基,自幼聪颖,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与宋濂、叶琛、章溢合称浙东四大名士。他是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他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民间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以此来称赞刘伯温的神机妙算,旷世之功。

  朱元璋杀刘伯温的原因

  按理说,刘伯温为朱元璋登上帝位做了这么大的贡献,朱元璋应该对他礼让有加,深为爱重才是。但是,朱元璋再怎么说也是一个皇帝,自然是不容许别人比他厉害,更无法容忍一个臣子在民众中的份量太大。试想,每个皇帝都希望自己的政权是高高在上的、自己更是受到百姓们顶礼膜拜,但民间居然流传“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之词来称赞刘伯温,简直是太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日复一日,这种不愉快的情绪渐渐让朱元璋越发的看不惯刘伯温,并想把他除之而后快。  

朱元璋

  朱元璋逼死刘伯温的三步计划

  但刘伯温功劳太大,本领太高,分量太重,无法一锄头将他铲除。不然,您“老先生”、“吾子房也”恭恭敬敬地刚刚喊过没几天,突然就翻脸不认人那不是太流氓了吗?于是,朱元璋专门为其量身汀做了温水煮青蛙策略。

  降低刘伯温的威信

  为了让刘伯温在众人之间的威信降低,控制他的权力,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封侯者多矣,而这个功不下张良的国师竟然排到了第36名,只封为伯,年薪240石,而与其功劳不相上下,同为核心,同被朱元璋视为左右手的李善长却被封为韩国公,年薪4000石。职务上更是泾渭分明,李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的丞相,而刘是负责给百官挑毛病的御史台的副长官。朝堂上一站,30多人都在你前边,完全是一副有你不多没你不少的架势,就这一招,刘伯温的气势就被打压了一大截,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也降低了很多。

  为刘伯温制造敌人

  朱元璋在开国初年就以多年知己的口气异常诚恳地和刘伯温品评几个重臣。朱元璋先后向刘伯温询问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这三个人能否担当宰相,刘伯温是一个忠诚之人,他也不会想到朱元璋会这么阴险的算计他,于是就事论事的谈论了这三个人的不足之处。朱元璋将他与刘伯温之间的对话句句都不露痕迹地传到当事人的耳朵里,所幸杨宪素来敬仰刘,而汪广洋是个忠厚之人,二人都没有挟嫌报复。由于二人不能充分领会领导意图,因此很快就和相位拜拜,有的还没有好下场。而胡惟庸就不是这样了,他把刘伯温的话深深地记在了心里,伺机报复。  

朱元璋和刘伯温等

  诬告刘伯温有不臣之心

  洪武三年,朱元璋亲自召见刘伯温,以关心刘伯温身体为由,让刘伯温辞官回家养老。刘伯温就这样“光荣”地退休了。无官一身轻的他,偏偏轻不下来,处江湖之远还要忧其君,他看到某个地方社会治安隐患不少,于是热血了一把,上书朝廷,建议在这里设置一个管理机构。这本是个发挥余热的报国之举,应该大张旗鼓地表彰,可是在丞相胡惟庸的鼓动下,竟然有多名官员诬蔑他有野心,想占据有“王气”的地方图谋不轨。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争议的,究竟事实如何,派员下去查一查就真相大白了。可是朱元璋偏不这样做,而是不问青红皂白,下诏撤销了刘伯温的朝廷给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