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相继退出政坛。如果不带偏见去理解,这实际上是为年龄尚轻的摄政王扫除组建新班底的障碍。
或许摄政王在这一系列问题上也有失误,于是伴随着这些事变,传闻越来越多。一个最惊人的看法,是光绪帝弥留之际曾给载沣一个郑重其事的委托,让他伺机干掉袁世凯,以报戊戌年所谓“告密”之仇。
据说载沣召见御史赵炳麟,赵郑重建议宣布光绪帝诛杀袁世凯的手诏,明正其罪,以靖内奸,任命康梁等人为顾问,实行宪政,收揽人心。尽管其真实性值得怀疑,但摄政王的政治权威确实遭到了侵蚀。
真正让摄政王陷入万劫不复政治深渊的还是一年后的国会请愿运动。
对于国会请愿运动,实事求是说,摄政王还是给了一些善意回应,做出了巨大让步。但是不久,当第一届责任内阁名单发布,铁路干线国有政策出台,这时的局势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已经没有办法控制、约束了。
摄政王如果在这两个问题上继续让步,比如及时解散第一届责任内阁,及时废除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或许可以平息各地的动荡,但是这种处理方式也一定对政治统治构成极大的信誉危机。
局势相激相荡,终于因武昌新军哗变而破局。稍后,滦州兵谏,摄政王在各方压力下,一方面宣布接受加快宪政改革步伐,发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改组内阁,授权袁世凯组阁;另一方面见机行事,宣布辞去监国摄政王职务,以便袁世凯协助隆裕太后从头来收拾旧河山。
对于载沣这几年的作为,特别是最后的辞位之举,见仁见智,各有说辞。但不可否认的是,载沣最大的功绩,就是和隆裕太后一起避免了国家的再次内战,以一个王朝的退出换来了勉强的五族共和。
后人多叹惜于载沣的平和,甚至平庸,但实际上载沣性情敦厚,有大局意识和国家观念,没有在最终关头强硬地领导王公贵族们负隅顽抗。谁又能说这不是最优秀的政治品质,谁又能说这不是对国家民族负责任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