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摄政王载沣为何没能挽救清朝

  载沣步入历史舞台

  摄政王载沣生于1883年,1951年去世。历经大清、民国、共和国,但其最风光也是最难受的时间段只在清末那几年,尤其是光绪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后直至清朝终结那3年。过去,说到摄政王载沣,不免要将清亡的责任归罪于他。

  后来的研究者普遍认为载沣上位属于机缘,并不表明他的智慧、能力可以掌控复杂的中国。

  确实,载沣生长于王府大院,其智慧、能力不可能超过其兄长光绪帝。但也必须承认,载沣确实为晚清第一个出洋游历的宗室要员,这个特殊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也是他在清最后10年脱颖而出的关键。载沣的见解也会反过来影响他的哥哥,以及慈禧太后。

  载沣真正步入政治舞台是在欧游几年后,在宪政改革过程中。宪政改革是满洲政治统治现代化的关键,也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重构的重要节点。

  宪政的实现意味着满洲人的“私天下”必然变为“公天下”,满洲人怎样才能在公天下背景下利益不受损,中国怎样才能避免宪政改革引发政治危机,是那几年中国政治的焦点。载沣等一批满洲青年才俊在这个时候相继加入政治改革进程,应该说合乎历史发展大势,是势之必然。

  假如载沣在军机大臣位置上能有更多历练,相信随着年龄增长,经验积累,性格也会有很大改变,更随和,更沉稳。

  历史没有办法假设,载沣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不过2年,转正军机不过几个月,中国历史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光绪帝、慈禧太后在1908年11月14日、15日前后不到24个小时内相继去世,载沣在匆忙中成为大清帝国实际上的最高负责人——监国摄政王。

  载沣和隆裕太后的权力组合

  晚清最后几年的历史扑朔迷离,许多传闻在疑似之间,但仔细考究许多传闻又很难成立。特别是因为帝制架构依然存在,宫中的故事真相并不能全部为外人所知。

  因此,研究晚清那个特殊时间段的历史,特别要注意区分正史、野史、传闻。

  隆裕太后

  载沣出任监国摄政王的时候,至多29岁,他的搭档隆裕太后40岁,小皇帝宣统3岁。其权力组合,很像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慈安太后与恭亲王奕?配对的“叔嫂组合”。

  那一年,恭亲王奕?也是29岁,慈禧太后26岁,慈安太后24岁,小皇帝同治5岁。隆裕太后的年龄比慈禧太后、慈安太后当年年长十几岁,而且隆裕太后在慈禧太后、光绪帝身边见习了20年。

  摄政王与隆裕太后的组合,是一个并不太坏的权力组合,在那时的政治格局下,也是一个大致无可挑剔的组合,毕竟是爱新觉罗的家天下,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是保证皇权万世一系的唯一办法了。

  而且,就大清当时所面临的政治问题看,光绪帝、慈禧太后经过近10年维新、新政、宪政摸索,一路上磕磕绊绊,总算在这一年8月27日发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并确定了宪政改革路线图、时间表。

  慈禧太后、光绪帝留给摄政王、隆裕太后的,就是萧规曹随,按部就班。只要不出重大意外,再有几年时间,大清完成了宪政改革,实行了责任政府,爱新觉罗家族就可以像宪政改革之初所期待的那样:皇权永固,万世一系。

  可惜的是,摄政王载沣接手之后,情形有变。按照帝国王朝政治的一般规律,一朝天子一朝臣,权力重组天经地义,势之必然,一批老臣、重臣诸如端方、岑春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