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述原文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机会当中,有得以实施的,有没实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是,即使失败了,对于曹魏集团并无多大损失,而成功了,却会给曹魏集团带来重大的战略利益。司马懿非常善于把握机会,对于战略利益轻重的权衡更是非常准确。而这一点正是诸葛亮不如司马懿的地方。
诸葛亮智过于人,所向披靡,曹操、周瑜、曹真、孟获皆甘拜下风,唯有在与司马懿的交手中,虽屡屡取得局部胜利,但就整体而言,却没有能够取得一次胜利。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司马懿清楚地认识到,诸葛亮足智多谋,与其交战十有八九会失败,所以没有足够的把握,不要轻易与其交战。只要不给诸葛亮机会,就会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不轻易失去机会的司马懿因此丧失不少局部战机,但却牢牢地把握住了全局,那就是只要打持久战,就可确保国力强大的曹魏取得战略上的决定性胜利。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个性弱点有准确认识,这一点,诸葛亮也是深有感触: 第103回 诸葛亮送"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给司马懿,使者辞去,回到五丈原,见了孔明,具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某如此应对,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孔明叹曰:"彼深知我也!" 诸葛亮的这一句"彼深知我也!"发自肺腑,如果仅仅是指"寝食及事之烦简",思维严谨的诸葛亮绝不会有此叹息。这是指司马懿对诸葛亮整个人的深刻认识啊!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无功,关键是有这样一位深知诸葛亮弱点的对手。诸葛亮深感克复中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最终病死在五丈原。能被诸葛亮叹为知己,司马懿对诸葛亮可谓知之甚深。
如果说诸葛亮气死周瑜,骂死王朗,气死曹真的话,那么司马懿却是一语送终诸葛亮!
司马懿是如何认识诸葛亮的弱点的呢?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晋书·帝纪第一》)。司马懿的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对诸葛亮自负与临机不决的个性弱点的深刻而又具体的诠释。这段评语应当这样理解为:"(诸葛亮)志向很大却把握不住机会,多有谋略却难下决断,喜好用兵打仗却缺乏权衡轻重的能力和权变的能力。"
《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此有深刻认识,但为了小说整体思想的需要,并未专门地明确指出,只是在小说中只言片语的提及,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进行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