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撒手人寰之前,他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完成,那就是为徐州选取新的管理者,即自己的接班人。遍观徐州所有的军政要人,他都不中意,认为均无力担待此等重任。而自己的两个儿子偏偏又不是玩政治的料,最后,他把眼光放在了刘备的身上——这个人此刻虽然落魄,但日后绝对非池中之物。
陶谦的病一日重于一日,渐入弥留状态,在临死之前,陶谦对别驾麋竺留下了遗言:“非刘备不能安此州。”这相当是政治遗嘱了,意义很明确,要让刘备成为徐州的最高权力官,徐州官员皆听他号令。
在忙完传位这一件事后,陶谦就没能撑住了,时年六十三岁。
“这样就没了?”我的搭档有些意犹未尽地问道。
“不然你还怎滴?陶谦的一生也算是过得充实了,有人赏识,有小官当,能和领导对着干,还能对皇帝发牢骚,之后还有仗打,当上了一方大官,还能过一把治理地方的瘾,死后还能得到让贤的好名声,人能活成这样,也可以知足了。”我的语气有些平淡,但心里对于陶谦这个人还是由衷的敬佩。
若是他所在的时代是一个太平时代,没有昏君,没有奸臣,也没有乱军,更没有军阀,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好官,像魏征姚崇这些名臣一样,因政绩而世人知受传颂,至少在人生的结局也不会那么不尽人意了。
首先陶谦为官足够清廉,在如此混乱的年代里,你不想当贪官简直就不是人。但陶谦不想当贪官,反而尽力尽力地处理好公务,理清国家大事。而且他也足够忠心,皇帝让他随皇甫嵩出征平叛西羌,他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之后随张温出征的时候,他和主帅虽然不和,但最后也成功击破叛军,得胜回朝了。之后出任徐州牧之时,也未曾怠慢延工,而是亲自过问徐州政务,之后徐州富强起来后,陶谦也没有鱼肉百姓,反而做出了更高的政绩,并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在董卓之乱时,陶谦也积极响应朱儁的号召,奉迎献帝。
再者,陶谦也足够勤奋。曹军两次血洗徐州,让当地的所有机能设备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后来刘备被告知就任为徐州牧的时候,连连推辞,这时候典农校尉陈登前来说服,“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时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据守境,书功于竹帛。”意思就是:徐州还有十万兵马,朝廷的话想听就听,不想听还可以自己创业。要是知道,徐州被血洗了两次,人口制度已经崩溃,从曹操离开再到陶谦病死这几个月的时间,徐州居然还有十万兵马,可见其恢复能力之强,哪怕是陈登夸大其词,对半打折,也有五万之众,这对于汉末军阀的发展前期来说,这已经算是很强的实力了。
而且士兵也是人,有了五万兵马,也就相当于多了五万张吃饭的嘴,若是以回到解放前的徐州的生产能力,想必负担不起,可要是解放后呢?战后,陶谦绝对尽了最大的努力让徐州重新恢复生机,方能维持军队的高消耗。最重要的是,战后,老百姓流离失所,若是无粮可吃,肯定会发生民变,而在史书中,刘备在任徐州牧的前期,并没有任何的民变事件,反而相安无事,努力重建家园。
最后便是陶谦的贤能,他见到自己的两个儿子不成材,不是治理一方的料子,于是便把州牧之位让贤于刘备,在这里又看出,陶谦看人始终是以才能为先,和个人交情无关。这样的让位和刘表、刘备在临终的托付完全是不同的性质,刘表刘备传位于自家人,说到底终究是放不下那一层亲人关系,而当时在阵营里比自家儿子有才能的人比比皆是,但陶谦呢?他并没有选择这样做,反而举贤避亲,以能为大。
再来说说陶谦的儿子,陶谦生有两个儿子,长子陶商、次子陶应,有些奇妙的是,作为官二代,他们却没有进入仕途,终身不仕,和当上一方大官的老爹走的完全是两条道,在他们的眼里,被别人羡慕的陶谦功业,是空的,空得如同青烟散去,这需要多高的思想境界,方能有此等觉悟?可见陶谦的教育方式还是一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