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轶事:大禹会盟诸侯为何会选在南越的会稽?

  汉代以后,登会稽之山而探禹穴、访苍梧之野以拜舜陵,为读书人的一种雅兴。西汉的司马迁去过,北魏的郦道元去过,唐宋以后的文人墨客、迁者骚人去的多不胜数。我在“文革”期间,借大串连之名,也曾经效仿古人附庸风雅去过这两个地方。我是河东人,河东是虞舜和大禹的故乡,想到他们为国家为百姓劳瘁一生,却最终客死他乡,油然而生出许多伤感来。后来,读了一些书,发现了一些不对劲的地方:虞舜卸任时已经百岁高龄,何以能够爬山涉水去了湖南?大禹会盟诸侯,按照惯例应在自己国家的疆域,何以会到荆莽未开的南越大地?疑问有了,答案却没有。及至最近研读了许多资料,有了一孔之见,却又踌躇起来,深恐个人见解落入乡土文人“借助名人以光大桑梓”的窠臼。后一想,所有学问无不是由个人见解而来,遂即释然。本文所述即是力辨大禹会盟诸侯之会稽不在浙江之绍兴而在山西之运城。

大禹轶事:大禹会盟诸侯为何会选在南越的会稽?

  从《禹贡》说起

  有关大禹的记载,传说多于文字。

  《尚书》里的《禹贡》篇是有关大禹的最早记载。关于《禹贡》是否是大禹时代伯益所写,后人质疑颇多,其中最有说服力的理由是,《禹贡》里有一些地理名词是春秋以后才有的。另一种意见是,虽然《禹贡》里有一些春秋以后的地理名词,不排除是后人在整理时加进去的,但纵观整个《禹贡》关于山川地理描写以及行文风格,尽管不能确定是夏代伯益所写,起码也应该比西周更早一些。《禹贡》之成书年代,学界向称不一,迄无定论,晚近有代表性的说法大凡有四:一、辛树帜的西周说;二、王成组的春秋孔子说;三、顾颉刚的战国中期说,四、日本内滕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其中顾颉刚先生的战国中期说,学界尊此说者较多。《禹贡》所述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大禹治水的路线,二是九州土地等级、物产以及贡赋。据《禹贡》所述,大禹治水是从冀州开始的,由冀州往东再往南,接着向西到凉州、雍州结束。天下九州都是大禹所管辖的疆域,亦即当时所谓的“天下”。《逸周书》说:夏代疆域“南望过于三涂,北望过于岳鄙,顾瞻过于有河,延瞻过于伊雒。”三涂即三涂山,即今河南嵩山,《左传》昭公十七年:“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雒与三涂。”岳鄙乃太岳山,在今山西中部。左右看去都有黄河流经,当然伊水洛水也在疆域之内。西汉末年黄河治理专家贾让说:“大禹治水,凿龙门,辟伊阙,析砥柱,破碣石。”龙门在今河津市东,伊阙在今洛阳,砥柱在今三门峡,关于碣石。《书·禹贡》:“冀州,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导岍及岐……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可知当时的碣石在冀州境内。不会是秦始皇东临的碣石。何况那时黄河入海并非今日路线,今山东境内的黄河线路古时是济水线路,后世黄河泛滥,夺济入海。济南、济宁、济源实源于济水。由此可知,大禹治水时虞舜国家的疆域并不大,范围也就是冀州、雍州和豫州,即现今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以及陕西东部,可能还有山东西部和安徽北部一部分。大禹治水也就是在这个范围之内。据钱穆先生在《古史地理丛论》一书的考证,大禹首先治理的乃是蒲、解两州的水患。蒲州、解州在今运城境内,运城的地方戏今称蒲剧。钱穆先生认为,华夏族团世居河东,河东西南平野,东北高丘,唐尧时境内黄河、涑水为患,族人流离失所,被迫居于高丘之上,才有治水的必要。大禹之父鲧治水无功,被舜处死,大禹继承父业继续治水。《禹贡》说大禹治水“既载壶口,治梁及岐。”亦即说大禹治水是从冀州的“壶口”开始的,壶口西北扼控河东盆地,为治水之关键。大禹治水为解本族群之困,以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大禹不可能遍治天下九州之水。所以大禹的行迹也只能仅限于冀州、豫州和雍州。若果《禹贡》是由战国人整理,定然是后人加了许多想象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