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死后为什么不与皇太极合葬

  康熙二十六年,也就是1687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太皇太后死了,最终的寿数是75岁。按照清代的规矩,倘若皇后或者太后,应该在皇帝陵墓外面,修建一座专门的“后陵”;有趣的是,孝庄太后并没有这么做。她的陵墓非常特殊,是修建在了孝陵红墙外。原因很多,而且是各说各的理。有人说,因为孝庄太后,当年碍于权势,不得不“下嫁”权臣——多尔衮,仔细想想,已经改嫁的女人,怎么还能和“前夫”葬在一块儿呢?当然,也有人反对这种意见,觉得孝庄太后的安葬问题,只能凭她自己思索、做主,其他臣子根本就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1901年,史学家章太炎先生,将南明张煌言的手抄本《张苍水集》排印出版,里边有一首诗写道:“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这一下,不得了啦。孝庄太后曾在居住的“慈宁宫”大婚,还明确地写出了“太后婚”,就因为这诗,孝庄太后极为庄严的名节开始不保。然而,那位作诗的张煌言又是什么人呢?他怎么对皇家秘事这么了解呢?

  史料记载,张煌言这人和大清皇室早就闹成了“死对头”。他属于民俗小说里那种极度边缘化的“抗清义士”,而且,在南明鲁王政权当中,充当主要角色,他组织的义师和郑成功的大军一样,都是东南沿海的主要抗清力量。

  康熙三年,张煌言抗清失败,于是,他跑到一座小岛上藏了起来。可惜,清军还是不依不饶,硬是扮成和尚上岛,把张煌言逮捕并且处死。显然,张煌言这人和清廷可谓“血海深仇”,比如,乾隆皇帝之类的顶级角色,在他们眼里,都属于“猥琐小人”。

  此外,有人说了,孝庄太后根本就没嫁给多尔衮,那么,为什么顺治皇帝要叫多尔衮“皇父”呢,原本不是“皇叔”吗?

  没错,顺治皇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很小。自己即位,又是多尔衮出了很大的力气。那时候,“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两个人都摄政,年纪轻轻的顺治皇帝便称呼叔叔为“皇叔摄政王”。后来,多尔衮打败李自成,趾高气扬起来,在他眼里,顺治皇帝就是个不摄政事的“小屁孩儿”。于是,顺治五年,摆布着顺治皇帝叫他“皇父摄政王”。当时,顺治皇帝可是老大不愿意,他憋了一肚子气。要是母亲孝庄已经“下嫁”多尔衮,顺治皇帝肯定会被当场气死。

  值得申明的是,在清代各级史料中,压根儿就没一份文件公开点明,孝庄太后曾经“下嫁”这件事。如此看来,乱臣摄政,并不能侮辱孝庄太后被迫“下嫁”。多尔衮不过是个玩弄权术的低级角色吧。

  其实,孝庄没有和丈夫合葬,主要是她自己的意愿。孝庄一生可谓政治女强人,而且有康熙这位伟大的孙子罩着,各位王公大臣们尊敬着,还有什么事情能够违背她的意愿呢?况且康熙是个乖孙儿,非常听奶奶的话。给自己的陵墓选址,八成就是孝庄自己的想法了。

  孝庄太后在病重期间,专门写下了叮嘱孙子——康熙皇帝的遗嘱。原文如下: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

  后事果然是这么办的。雍正二年,也就是1724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一日,朝廷正式将孝庄文皇后的陵命名为“昭西陵”,孝庄太后终于得以安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