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江湖上的无数高手,为争夺黄裳的《九阴真经》,打得你死我活,而独孤求败一脉则不然,只须明白其中关键诀窍所在,又有一定的内功作为基础,则人人可以修炼,成就绝顶武功,山洪与怒潮又不比《九阴真经》,却又不属于你独孤求败或者杨过一个人的,按说,练习黄裳武功者怀璧招灾,还不等练到一半就多半死于非命,而修炼独孤求败武功却不怕深更半夜被人砍了脑袋,最后的结果应该是独孤求败一派弟子无数,而黄裳门前冷落才对。
然而,常识告诉我们,普天之下,又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事情的真相却是《九阴真经》成就高手无数,而独孤求败只成就杨过一人,答案只有一个,独孤求败这一脉在成就背后极有可能存在某种不可思议的重大隐患,杨过之前那些武林高手可能正是因为很早就发现这个隐患,所以舍易求难,宁肯冒着生命危险争夺黄裳那部《九阴真经》,也不敢修炼独孤求败的内功,只有杨过少年气盛,既不知深浅,又不曾和其他高手共同参详,研究其间利害(期间陪伴杨过的只有不会说话的神雕!),等到武功达到极高境界时才发现问题,却也追悔莫及。
而独孤求败内功修炼的详尽过程我们虽然不得而知,只知道须在山洪与怒潮之中,但是后果却是有目共睹的,一灯大师初见杨过时,就认为其人内功虽然厉害,却过于霸道,而以独孤求败本人事迹而论,其墓志铭似乎也在表明,这种内功的修炼方式的确存在某种重大隐患。独孤求败其人生平不仅天资过人,其武学修为更是每十年一大成,当年为求一败而不能,只能退出江湖,此公又有每隔十年做一次总结报告的习惯,然而,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遗书内容却只有独孤求败三十岁前如何,四十岁前如何,丝毫没有关于独孤求败五十岁前如何,六十岁前如何的记载,只有一句十分含糊的四十岁后如何如何,就匆匆忙忙戛然而止。
以《射雕三部曲》众绝顶高手的生平而论,四十岁只是事业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还远远没有达到巅峰状态,例如旧五绝,张三丰等人,四十岁时的成就自己后来肯定认为不值一晒,而以独孤求败的天资,四十岁后更是极有可能还有其他更大的成就,就算独孤求败只活到六十岁或者八十岁,其后也还有二十年到四十年的进境,四十岁也只相当于其人生的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也就是说,如果认为独孤求败四十岁后的成就与四十岁时相差无已,因此并不值得记录的话,那就等于承认独孤求败后来的人生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武功没有任何进境,这有可能吗?自然是没有可能的。因此,有绝对的理由相信,独孤求败的墓志铭之所以到四十岁后就戛然而止,可能正是因为独孤求败为自己的内功心法所累,四十以后不久五十不到就撒手人寰。此外,纵观杨过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充满太多的悲欢离合,又始终为情所困,三十六岁时就已两鬓如霜,际遇的多变也可能促使杨过英年早逝。杨过先把郭靖黄蓉当成杀父仇人,最后才发现郭靖对自己绝无任何恶意,并且恩同再造,又羞愧万分,无以复加,而杨过与小龙女的结合更是聚少离多,这种际遇下的心情不是大悲,就是大喜,与内功深湛的武林高手的晚年修为显然属于背道而驰,杨过其人更堪称古墓派“十二少、十二多”正反要诀的反面教材。
然而,杨过回到古墓后,虽知命不久矣,却也没有就此消沉,除生儿育女外还做了不少大事,即,托人将玄铁剑送往襄阳城,郭靖黄蓉才能铸造倚天剑和屠龙刀。
杨过临终前的另一重要工作,就是闭关精研独孤求败的武学,杨过的本意,显然是想变害为利,杨过本人所学又十分驳杂,对全真教与《九阴真经》的内功心法也有所了解,既然独孤求败的武功过于霸道,因此第一想到的就是像郭靖将《九阴真经》心法运用到降龙十八掌和张三丰以道家调和“九阳神功”一样,以道家冲虚圆通、阴阳互济之道与独孤求败的武功互相融合,然而这个工程实在太大,而天不假其年,并且杨过的想法虽与郭靖与张三丰殊途同归,对道家修习的造诣关键时刻却又远远不如两人,如果杨过有全本《九阴真经》,并且再活二十至四十年年的话,或许能够完成这个庞大的工程,然而现在却只有退而求其次,于是杨过以自身所学驳杂的武功与独孤求败武功的精髓互相映证,同时将独孤求败武功中关于内功心法部分统统删除,创立另一部十分繁复的绝世武功,冠以《独孤九剑》,留传后世。这也就是后世《独孤九剑》充满道家术语却只徒有其表的原因,也合理解释了《独孤九剑》以剑法而论堪称冠绝天下,论内功心法要么没有,要么即使有也平淡无奇,甚至不如少林寺《易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