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什么说关羽不姓关

  关羽姓关,是史书所载。后人也有说关羽本来不姓关。毛泽东当初跟张治中的一次谈话中就曾说:“曹操并不姓曹,关羽并不姓关。”(见《张治中与中国共产党》一文,载《文汇报》1992年1月27日) “曹操并不姓曹”,确是史实。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过继给宦官曹腾为子后,才改姓曹。曹操部下夏侯惇夏侯渊等,都是曹操的本家。

  “关羽并不姓关”,虽未见史书,但也有一定传说依据。毛泽东很清楚这类传说。1945年初春,毛泽东在杭州跟当时浙江省公安厅厅长王芳谈及关羽,问王芳“关公姓什么?”王芳说:“关公,当然就是姓关了。”毛泽东笑着说:“错了,关公其实并不姓关。关公是指关为姓。”接着,毛泽东就讲起“关公指关为姓”的故事: 关羽自小很讲义气,可谓侠肝义胆。一次为朋友打抱不平,在家乡杀了人。他知道杀人是要吃官司的,便立即逃了出来。他打算出潼关,以甩掉官府的追捕。他日夜兼程,来到潼关时,还不到五更天,关门紧闭。他好不容易熬到开门的时候了,却又犯了愁。那时,官府有项规定,凡过关人都要登记。这可怎么办?千万不能报出自己的真实姓名,要露出马脚,那可不得了啊。眼看就轮到他了,他还没想出好办法。他心急如焚地望着这高大森严的关门,忽然来了灵感:“在关门前,我何不就说自己姓关呢……”这就是指关为姓的由来。

  王芳听得入神,说《三国演义》、《三国志》上都没有这些记载,很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出处。毛泽东要他“查查其它书,看看是不是这样。”王芳为此阅读了不少有关书籍,终于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上找到“关羽并不姓关”的依据。 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考》一书中说,关羽本不姓关,而姓冯,名贤。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大概因为关羽老家今山西省运城市常平乡原先是汉代解县宝池里下冯村,“冯贤”之名跟“下冯村”有关。 关于“关公指关为姓”的故事,在关羽故里早就流传。当地民间相传,关羽本是卖豆腐佗家老汉的儿子,他有一柄随身宝剑,原是一条莽蛇所变。上学时他用此剑杀了欺压百姓、奸污妇女的恶霸雄虎员外全家一百零八口,被官兵追杀。当他欲逃出潼关时,被守关关吏盘问,他随手指关为姓,遂得逃脱,以后不复改姓。在这则故事里,关羽本姓佗而不姓冯。姓佗,大概跟挑豆腐担子压弯腰有关。

  到了清代,在文人笔下对关羽为何改姓关又作了些改造。清人梁章钜的《归田琐记》和褚人获所著《坚瓠集》等所载的《关西故事》,是这样写的: 蒲州解梁县关公,本不姓关。少时力最猛,不可检索,父母怒而闭之后园空室。一夕月甚明,启窗越出,闲步园中,闻墙东有女子啼哭甚悲,兼有老人相向哭声,怪而排墙询之。老者诉云:“我女已受聘矣,而本县舅爷闻女有色,欲娶为妾,我诉之尹,反受叱骂,以此相泣。”公闻大怒,仗剑径往县署,杀尹并其舅而逃。至潼关,闻关门图形捕之甚急,伏于水旁,掬水洗面,自照其形,颜已变苍赤,不复识认。挺身至关,关主诘问,随口指关为姓,后遂不易。

  上述记载跟毛泽东向王芳讲的“指关为姓”故事大体相同。这些故事讲关羽本不姓关后来所以姓“关”,都跟为民除害出逃至潼关有关。当时关羽怕暴露自己身份,不敢讲真实姓名,在情急之中指关为姓。由于“公关指关为姓”的故事流传很广,清代《关帝志》、《关圣帝君圣迹图志》以及近年出版的《武圣关羽》等书中均收纳载入。这个故事主要反映关羽在青年时代就有一付侠义肝胆,使人感到颇为真切。 关羽到底原本姓不姓关?《三国志》关羽传未作交代。关羽传只说:“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按陈寿所著《三国志》为三国人物立传,只说某某字什么,而不说其姓。因为某某已包括了姓名,无需再说其姓什么、名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