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会挟天子令诸侯?这背后有什么的隐情?

  “挟天子令诸侯”向来被称为曹操重要的政治战略。 “挟天子”的事情,董卓作过,李催做过,可都没得到什么好处。反而成了众矢之的,招致天下诸侯的攻击。凭什么汉献帝到了曹操手上就可以“令诸侯”了? 曹操为了“挟”这个天子,背了一世的骂名,孙权刘备口口声声就是“汉贼”如何如何。可笑的是,曹操临死也没有篡位,倒是孙权刘备迫不及待地称帝。 也不知道这中原军阀割据,豺狼猛虎横行,究竟是谁高举汉旗平定的。

为什么曹操会挟天子令诸侯?这背后有什么的隐情?

  孙权靠了父兄的基业,一个荆州是和刘备争得头破血流才夺回来。而刘备自命汉室正统,在中原混了几十年,每战必败,大大小小的诸侯几乎都投奔过了,最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连哄带骗的弄到了益州,荆州还不小心搞丢了。这些就是他们自以为能够称帝的丰功伟绩。 也不知道孙权、刘备对汉室做过什么贡献?对结束中原军阀割据做过什么努力?更有什么资格指责曹操? 这“不挟天子”的政治优势,他们倒是利用了个充分十足。

  曹操曾说过“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果不其然,曹操死后,刘备、孙权如释重负,先后称帝。 看看曹操是怎么做的。 当董卓专权之时,“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觽各数万,推绍为盟主。”浩浩荡荡几十万兵马,好不威风。 董卓闻起兵,“徙天子都长安。留屯洛阳,焚宫室。” 其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术屯南阳,□屯颍川,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 有这么强大的军力,可是他们各怀私心,不愿损兵折将,这些自命忠心耿耿诸侯们的表现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这个时候,曹操挺身而出,认为“举义兵以诛暴乱,大觽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

  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 在这个时候,天下间谁在担当起拯救汉室的重任?只有曹操。 曹操见诸侯们没有反应,竟独自率领自己的几千兵力追击董卓,结果被董卓部将徐荣所败。 好不容易逃了条性命回来,见到“联军军兵十余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 ,曹操怒道:“诸君听吾计,使勃海引河内之觽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曹操终于看透这些诸侯的用心,走上了靠自己、靠实力的道路。曹操清楚的明白,要号令诸侯,凭的只能是自己的力量。没有实力的威胁,没有利益的诱惑,就算是天子的名义,也不可能指挥任何一个诸侯。 曹操对迎汉献帝有过疑虑,后来在荀彧的建议下才决定的。荀彧是正统的兵家,虽然后人对曹操的迎汉献帝的目的多有猜测,但是对荀彧的评论还是比较公正客观的,至少认定荀彧对汉室、汉献帝保持了相当的尊重,甚至后来为了曹操加封魏公一事触怒曹操,试问荀彧怎么可能提出不利于汉献帝的计策呢?曹操疑惑迎汉献帝,荀彧对汉室衷心有加,这算计汉献帝,图谋“挟天子令诸侯”又从何谈起?

  对汉献帝来说,从李催手上逃出来,已经是天大的福气了。 可是汉献帝并不会因此满足,他需要的是权力。 然而天下有哪个诸侯会将兵权还给汉献帝?就算是刘备,将汉献帝迎了回来,能把政权和兵权全部交给汉献帝指挥?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情。首先汉献帝缺乏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再说刘备手下能听汉献帝的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汉献帝最忌讳的并不是强敌,而是朝中的权臣。想想就算曹操将汉献帝送给刘备,刘备也不敢笑纳呢。 在曹操、刘备、孙权的战略中,都有胸怀天下的抱负。汉献帝的立场不同,他才不会管人民死活,不去考虑怎样攻克强敌,他需要的只是权力在握。 这个天子不好“挟”。汉献帝很不简单,他写衣带诏,就是要致曹操于死地。从而引出吉平设计下毒,马腾反叛,汉五大臣的纵火谋叛等一系列暗算事件。后院起火,曹操也是应接不暇,这样的君臣猜忌,乃至献帝心怀对曹操杀之而后快的念头。想必也令曹操很困扰吧。 曹操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坐以待毙,加强防卫,限制汉献帝的行为,根本就是理所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