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徒守困,空对旧山川.龙岂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也许正是蔡瑁为了诬陷刘备而写的这首所谓的反诗正能完全反映出刘备的一生。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纵然不能流芳百世,亦要遗臭万年!
刘备的形象,由于是在演义中作为正面角色来塑造的,而且又要与演义中曹操的奸诈作对比,所以给人一种仁德宽厚、悲天悯人,而且动不动就爱哭鼻子的柔弱感觉。那么刘备在历史上的真面目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擦亮眼睛来看一看吧。
刘备生于汉延熹四年即公元161年,据说是汉景帝的儿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虽然说是帝室之胄,但不幸地是,这个中山靖王刘胜是个出了名的乐酒好色之徒,有子一百二十余人,因此刘备这一支可以说是量产型皇室宗亲,其号召力自然要打很大的折扣。皇室宗亲的出身并没有给刘备带来很好的环境,刘备很小就成了孤儿,家境也很贫寒,《三国志·先主传》说他“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而三巨头中的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宦官家庭,孙权出身于地方豪族,又承父兄之业。与他们相比,刘备的基础就显得薄弱了许多。汉熹平五年,刘备十五岁的时候,母亲让他去游学,拜当时的儒学大师卢植为师。
《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可见是个不肯好好学习的问题学生。这次游学对于刘备来说,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结识了同窗公孙瓒,《三国志·先主传》载“瓒深与先主相友。瓒年长,先主以兄事之”,这一点对刘备日后的起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历来史书中记载的“帝王之相”都必然有与常人不同之处,刘备当然也不能免俗。
《三国志·先主传》说刘备“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垂手下膝”不知是上肢长还是下肢短,“顾自见其耳”想必是耳朵大而且向前伸展。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配合刘备帝室之胄的身份,有夸大的成份,反正这个形像现在想来似乎更象是返祖现象。游学归来后,刘备开始交结豪侠,阴蓄部众。关羽和张飞应该就是在这时归附刘备的。这里有一个疑点,所谓交结豪侠是一种很费钱的行为,而刘备一贫如洗,连游学的费用都是叔父赞助的,他哪里来的这许多钱呢?
而这时两个中山大商的突然出现就显得更微妙了,《三国志·先主传》说“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这两个人是贩马大商,与刘备一不沾亲二不带故,只是因为没见过长得这么诡异的人,就提供赞助,这笔生意未免太亏本了。如果说是为了保障商路的安全,那么找保镖找官府不是更合理一些吗?为什么要赞助一穷二白的刘备呢?如果把这笔钱财理解为保护费,倒是合理了许多。如果是的话,那么刘备当时的行为就很值得研究了。刘备正式进入官途是在汉光和七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朝廷见黄巾势大,于是从各州郡招募义兵,共同讨伐黄巾军。刘备时年二十二岁,由于协同讨伐黄巾军有功,被授为安喜县尉。演义中怒鞭督邮的情节就发生在这时,不过主角并不是张飞,而是刘备。
《三国志·先主传》中载:“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当时的具体情况如何,现在已经不得而知。单以这段材料来看,只因为上司不肯见他,便破门而入,视上司之命如草芥,打了他二百大板,然后就丢官落跑,这种粗暴行为哪里有半点仁爱之心。演义中把这个黑锅背在张飞身上,可真是冤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