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家鲁迅谢绝诺贝尔奖提名始末

文学家鲁迅谢绝诺贝尔奖提名始末

诺贝尔奖作为对人类科学、文化与和平事业成就的肯定为世界瞩目,不单单是由于其丰厚的奖金,更由于它启示着人类向文明的高阶不断进步,同时,它也是世界文明交流与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在于使积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之中。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据独特的位置。在中国近现代作家中,林语堂、老舍、沈从文、胡适、鲁迅等人都曾进入过诺奖评委的眼帘。

鲁迅

鲁迅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四卷五号上发表了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从此鲁迅“一发而不可收地做起小说来”,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陆续出版。鲁迅一生创作小说、散文、杂文近三百万字,译著近三百万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文学家。

1927年,鲁迅曾有机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拒绝了。但多年以来,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始末并不甚清楚,而且还有一些质疑的声音。

在鲁迅好友许寿裳、学生魏建功的回忆录中都曾记述了这件事。1927年9月中旬,魏建功在北京中山公园举行订婚宴,北大同人刘半农、钱玄同、台静农等都前往祝贺。席间刘半农把台静农叫出去,说在北大任教的瑞典人斯文·赫定是诺贝尔奖的评委之一,他想为中国作家争取一个名额。当时有人积极为梁启超活动,刘半农认为不妥,觉得鲁迅才是理想的候选人,于是请台静农写信问鲁迅的意见。9月17日,台静农给鲁迅的信中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上海时听说鲁迅的名字,想请刘半农帮助,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鲁迅在给台静农的回信中果断地谢绝了此事。

文学家鲁迅谢绝诺贝尔奖提名始末

斯文·赫定(1865—1952)是瑞典籍的世界著名探险家,曾任瑞典学院院士近40年。从1890年起,他多次对中国新疆进行探险考察,1900年发现了楼兰古城的遗址。1927年至1935年间,斯文·赫定和北平研究院史学组考古组主任徐炳旭率中外科学考察队对中国西北进行考察。开始,赫定的考察计划虽然受到北洋政府的批准和支持,但北京的学术界却激烈反对,刘半农就是学术界人士的谈判代表。1927年4月,赫定与“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达成协议,共同组建“西北科学考察团”,刘半农被推举为北京考察团理事会负责人。在他与赫定的接触中,赫定谈及推荐中国作家提名诺奖之事。

鲁迅

鲁迅

斯文·赫定是最早将诺贝尔文学奖向中国推荐的学者,他曾于1939年、1940年分别提名胡适、林语堂为诺贝尔候选人。而1927年刘半农托付台静农的事,魏建功在场,他认为“斯文·赫定是用阴谋手腕的老手,拿瑞典诺贝尔奖金的华冕来取悦中国学者是一份现成的人情”。

瑞典汉学家马悦然是诺贝尔文学奖18位终身评委之一,曾在一次《羊城晚报》的记者采访中说:“鲁迅的情况纯粹是他的译文跟译本出版非常晚才出现。一直有谣言说鲁迅拒绝提名,瑞典学院因此不给他奖,这个说法完全违反常理。鲁迅自己不肯提名,据鲁迅所留下的文字可能是真的,但瑞典学院从来不问任何一名作家愿不愿意接受提名。”他还在一次“诺贝尔文学奖与华文文学”的主题讲座中说:“我查了瑞典学院的档案之后,敢肯定地说这只是谣言。瑞典学院从来没有问过一个作家愿意不愿意接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