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件事就是平定了自康熙以来的西北叛乱。稳定了自康熙以来的盛世局面,使中原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保持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面貌。第二就是设立了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两千年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第三就是设立密诏立储制度,从而杜绝了康熙晚年诸皇子因夺嫡之争而引起的手足相残局面。第四就是实行新政,而对于他所提出的“摊丁入亩”这一制度,包括在了实行新政当中。
当时的雍正帝,根据明朝的“一条鞭法”制度,以及康熙提出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政策,在此基础上做出调整,提出了“摊丁入亩”制度,并投入实行当中。
清摊丁入亩有什么历史背景
对于清朝时期的“摊丁入亩”这一赋税制度来说,这一制度在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更是中国在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中的一次重要改革。那么摊丁入亩的背景又什么呢?
摊丁入亩
首先是关于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据说在清朝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战火不断,百姓伤亡的也是很多。因此导致了后期阶级矛盾的出现,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起义暴动事件。于是面对这样的状况,清朝统治者为了招抚流亡,恢复国内政治和发展社会经济,以及缓和阶级矛盾, 稳定社会秩序,巩固自己的政权,于是毅然决然的抛弃了关外的赋役制度,开始向前朝曾经小试过的“ 摊丁入亩” 制度看齐。在清朝初期的时候, 清政府便以仅存的《万历条鞭册》为依据,进行赋役的征发,并且此过程中,清朝统治者逐渐体会到了一些“ 摊丁入亩” 措施的合理性,再加上在康熙后期的时候,国内的土地兼并比较严重,于是就实行了 “ 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
其次就是现实背景。当时在康熙在二十年时期的时候平定“三藩之乱”,使得清王朝在中原的威胁不复存在,但是在入主中原的政治合法性却屡次遭到怀疑,于是为了其中孤立造谣的这些人,于是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一定的政策,其中就在经济上实行了蠲免钱粮,“永不加赋”,的政策,并以此借助宽松优容的赋税政策来固结中下层民众, 瓦解“遗老”们的社会基础。
摊丁入亩与火耗归公改革解析
通过对大清帝国的相关史实的了解,我们得知在这一时期对前朝的税制进行了两项重大的改革,一是摊丁入亩;二是火耗归公;对于这两次的税制改革来说,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次赋税制度的改革。下面我们分别来了解一下关于“摊丁入亩”与“火耗归公”这两项改革。
摊丁入亩的提出者
首先是“摊丁入亩”。它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纳入到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它主要是来源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其主要的内容是:废除人头税,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此之后中国人口得到了迅速的增长,客观上放松了统治者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当然这一改革,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关于“火耗归公”制度来说,首先火耗指的是在明代一条鞭法后,赋税普遍征银,百姓所缴的银子由于纳税量不太多,所以是以小块的碎银为主,每当各州县衙府汇总上缴国库时,再将这些收缴上来的碎银熔炼成比较大块的银子。此外,在熔炼的过程中会发生一定的损耗,对于这一缺陷,州县官吏就会要求百姓补足,于是在之前缴过的税银之外,纳税人还需要多缴一些,而这些这多缴的部分则被称之为“火耗”,主要是用来补偿熔炼碎银损耗和运输费用。对于这一赋税制度,他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财政,遏制了地方上的私自征收税费的风气。
怎么评价摊丁入亩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赋役制度改革的“摊丁入亩”赋税制度,是目前史学界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有很多的学者认为:“‘摊丁入亩”不仅仅废除了编审制度,还解除了许多世纪以来加在农民身上的一条锁链;在政权上也通过此次的赋役制度成功实现了对人身控制的削弱。那么关于摊丁入亩的评价又有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