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伐郑最后赢了吗

楚庄王伐郑最后赢了吗

楚庄王问鼎之后觉得时机不妥,于是就不准备取周王室而代之,而是回国养精蓄锐,时刻准备着做中原的霸主。

楚庄王出征

楚庄王出征

公元前597年,春天,休整了一个冬天的楚军已经蓄势待发,楚庄王顺势揭竿而起,亲率楚国的军队开始北伐。这一次楚庄王发起了他执政以来规模最大,攻势最猛烈的一次进攻,从进攻的形势来看,楚庄王对这次战役的胜利已经是志在必得了。不久之后,楚国的军队就把郑国给团团围住了。

郑国被楚军围困了十七天,郑襄公卜卦,卦象言郑国出兵乃是大吉,于是准备与楚军一战,郑国上下一片哀嚎。经过了三个月的持久战,楚军最终还是占领了郑国,郑襄公于是袒胸露臂,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向楚军请罪并求得和解的机会。楚庄王同意了郑国的请求,于是楚国和郑国就结盟了。

因为这个时候郑国早就已经不是强大的楚国的目标了,楚国的目标已经变成了当时中原的霸主,诸侯之中最强大的晋国了。所以楚庄王伐郑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征服郑国,而是想以这个机会接近晋国,在经过边上安排好自己的兵力,以此与晋国一较高下。也就是说伐郑是楚庄王的一次战略部署,不得不说,楚庄王也有有勇有谋,他的智慧也足够撑得起他的野心了。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楚庄王最后打败了晋国,一度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楚庄王的成语有哪些

因为有许多史书和典籍中都记载了关于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的故事,因此在这故事中也衍生出了许多的成语,这些成语到今天也都被人们所广泛的使用。

楚庄王

楚庄王

在这些与楚庄公有关的成语中,最著名的一个成语就应该是“一鸣惊人”了,现在比喻那些平时没什么表现,但是却突然做出惊人成绩的人。所以历史上第一个“一鸣惊人”的人,其实就是楚庄王了。因为当时楚庄王上位的前三年根本就没有什么作为,没有颁布法令,也没有处理政事,楚国上下都为此感到担忧,于是就有人用一只不飞不叫不展翅的鸟来暗比楚庄王,楚庄王这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然最后楚庄王也实现了自己的承诺,使楚国成为了春秋的霸主。

另外还有一个成语“问鼎中原”,现在也多用“问鼎冠军”来说明一个人得了冠军。“问鼎”两个字也是和楚庄王有关。楚国强大到击败了晋国之后,楚庄王就到了周天子面前询问鼎的大小和重量,一般臣子是不能询问鼎的大小的,这就是楚庄王展现出了打算一统天下的野心。

最后还有一个词叫做“因猎求士”,说的也是楚庄王,楚庄王喜欢狩猎,于是楚庄王就在狩猎的过程中发现人的长处,在各种情况下用不同方式处理事情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在他身上看出些特质,这也是这个成语的主要意思。

楚庄王问鼎故事介绍

“楚王问鼎”这件事情最早出自《左传》,之后在司马迁的《史记·楚世家》中也有详细的记录,是楚庄王称霸野心的一次体现。

楚庄王塑像

楚庄王塑像

想要了解这个故事首先要了解“鼎”的含义。西周的时候人所有的鼎的大小以及多少都代表着所用之人他们贵族身份的等级,在《公羊传》中就有提到说“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九鼎是象征着帝王的地位和权利的。

当时楚庄王以朝拜天子的名义,向周王室询问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这明显就是在向周天子宣战。但是周王室的王子公孙也不是吃素的,王孙满就说,统治天下不在意的是德行而不是鼎的大小。楚庄王就很不服气的说,你们不要以为有九鼎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楚国有的是铜,把兵器上的刀片切下来就能够做九鼎了。王孙满又说,楚王你别忘了,当初夏禹时期,他们就是因为自己的德行受到了拥戴,才坐上了首领的位置,各地都贡献了铜材,所以才铸造成了象征权力的九鼎。后来夏桀昏庸,鼎就到了商汤的手中,纣王暴虐这个鼎才转移给了周。所以如果天子有德的话,鼎就算小却是重的难以转移,但是天子如果无得,那么鼎再大也能轻易移动。周朝的国运还有结束,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