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甲午中日战争败给了日本人,这次战争的失败还给任日本割地赔款什么的,不仅仅如此,在战争失败之后日本还把一些战俘带回去了日本。于是,清军战俘们的命运,尤其是他们被运往日本之后的遭遇,却很少得到关注。我们先来看下甲午中日战争中战俘数据。
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海陆军将士总计阵亡24600余人,被俘1790人。当日国势累卵,生还者尚且落实不了抚恤,战死者也未获享祭之所,战俘们的命运,自然更是无人关心。所幸的是,日方所保存的一些史料,使我们对这些清军战俘们当日的命运,还能够勉强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从这个轮廓里,不难窥见日军当日战俘政策的实质。
柴山矢八在信函里说得明白,俘虏政策主要是做给西方世界看
最能说明日本甲午战争期间的战俘政策之本质者,莫过于佐世保镇守府司令柴山矢八致函海军大臣西乡从道的一封信函。在信函中,柴山矢八请求将关押在镇守府内监狱的清军战俘转移到别处,理由是这些战俘关押在镇守府内监狱的清军战俘如同囚徒,若被外人探知实情,将对“国家之前途”产生不好的影响。柴山在函件中说道:
“(清军战俘)同囚徒没有丝毫区别。如为内外人窥知内情,可能会产生种种中伤和妄评。虽然在待遇上不是与囚徒同视,但毕竟与大臣阁下之意见相悖,至有不少遗憾之事。此次日清战争系帝国之侠义和威信展现给(世界)诸国之好机会。更何况我国平素尊重国际公法慎重有加,在文明之动作上并无耻辱之事。然今日对归顺者如囚徒一般待遇,实为国家之前途担忧。毕竟世人今日对彼等同囚监禁,不会感到其间之异同,定会有感而发。况当地并无适当之家屋,故此应在他处选定适当位置是为上策。谨此上陈”。
日本赤十字社当年的一份《俘虏宣传单》,也很明确地表明日本政府的俘虏政策与西方世界“文明之公法”之间的紧密关系。该传单说道:
“我国古来与外国交战,善待敌国俘虏和负伤者,久有世论记载。天皇陛下布告本邦加盟赤十字条约,其主旨即教育我军人遵守,善待,爱抚敌伤兵及放下武器之敌。战是国与国之战,非个人间的相互仇恨。敌伤兵、病兵、降兵的救护和仁爱心,此乃必遵文明之公法。即便对敌将之尸,也须以官礼相待。天皇陛下的军人,刚勇和仁爱之行为须受到表彰。”…[详细]
1000多名清军战俘被运到了日本,另有600余名被关押在辽宁海城首批登陆日本的清军战俘,是海战中被俘获的北洋水师“操江”号上的82名海军官兵。这些战俘,也就是关押在柴山矢八镇守府监狱内的那些清军战俘。1894年9月,他们被押运到广岛,并从广岛押运到松山长建寺。平壤战役后,日军开始陆续将收容在平壤附近的清军战俘也押运回日本国内。这些清国陆军战俘首批抵达日本的时间是1894年9月7日。抵日后,他们先期被收容在丸龟临时战俘营,后又被押运至松山长建寺战俘营,与先期抵达的北洋海军战俘汇合。
阅读推荐》》》》》戊戌政变真是由袁世凯告密引起的吗?
1894年9月20日,第二批清军战俘登陆广岛。鉴于平壤战俘营押送来的清军战俘“六百余名”将“不日抵达”,日本陆军省向日军第1、第3、第4和第5留守师团下达通知,要求各相关师团设置战俘营房,安置清军战俘。日军第1师团管区从1894年12月至第二年3月共3次接收清军战俘,将他们分别关押在东京浅草本愿寺、千叶县佐仓和群马县高崎。其中,东京本愿寺关押清军战俘179名、千叶县佐仓关押61名、群马县高崎关押42名,另有5名战俘伤兵在东京红十字会医院接受治疗,合计287名。此外,日军在名古屋、大阪以及仙台市东渐寺等地也设立了关押清军战俘的战俘营,其关押人数在200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