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邑考是怎么死的 解析伯邑考的死亡之谜

    伯邑考为文王姬昌的长子,周武王姬发的兄长,在文王生前去世,那么,伯邑考是怎么死的呢?伯邑考的死亡之谜是怎么样的?下面小编将一一为您叙述。
    周文王十三岁,长子伯邑考出生。十五岁时,次子周武王出生。一说据《封神演义》,他生性敦厚仁爱,是一名孝子。父亲因触怒纣王而被监禁,伯邑考为了营救父亲,带了七香车、醒酒毡与白色猿猴三样异宝,献给纣王。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后,伯邑考在殷商做人质,为纣王驾车。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并说:“圣人应当不会吃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周文王最后还是吃下肉羹。纣王说:“谁说西伯昌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另一说周文王舍弃伯邑考立次子周武王为太子。王国维等认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及伯邑考的儿子而立周武王为太子,是遵循殷礼。梁玉绳则认为伯邑考是早死,并非被周文王废掉太子之位。
    第一个说法靠不靠普我们先不管,先来说说第二个说法吧。
    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伯邑考是这样记载的:“同母昆弟十人,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及文王崩而发立,是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这段话说明伯邑考在姬发继位之前就死了,也就是说伯邑考比他爹死的还早。一个“舍”字又说明:在伯邑考还活着的时候,姬昌就把姬发立为了太子。这就对得上第二个说法了。

    在周文王姬昌还未被抓时,在那么多嫡子中偏偏对老二姬发和老四姬旦比较看重(唯发﹑旦贤),并且已经指定老二姬发为接班人(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也就是说,姬昌已经废长立幼了,当他不在的时候岐周的事将由二儿子姬发说了算。那么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当时是伯邑考赶往朝歌去救父而不是姬发等其中一人去了, 因为如果按照当时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是继承人不可能派长子去。但以上仅仅是《史记》的说法。
    只是《史记》中对伯邑考的死因也没有明确记载,那么史记中为什么没有记载伯邑考是怎么死的呢?
    这只有两种可能:一,写史记的司马迁也不知道伯邑考的死因。二,司马迁知道但没写。
    对比这两种可能,司马迁知道伯邑考的死因但是没写的可能性最小。因为司马迁说了“以发为太子”的原因是“唯发﹑旦贤,左右辅文王”,也就是司马迁说姬昌是“立贤不立长”。司马迁又没有去问过周文王姬昌,他怎么知道姬昌“舍伯邑考而以发为太子”是因为“唯发﹑旦贤”呢?
    只有一个原因,司马迁也不知道伯邑考是怎么死的,他是根据周朝的教科书里宣传的,周文王周武王光荣伟大正确的形象而推断出立姬发为太子是因为“唯发﹑旦贤”的。
    那么,司马迁(包括西周以后的人)为什么不知道伯邑考的真正死因呢?
    答案就是:有人故意隐瞒了伯邑考的死因!
    最大的嫌疑人只能是,周朝的开国领袖周武王以及他的功臣们。
    为什么要隐瞒呢?
    为了维护开国领袖伟大光荣正确的美好形象,以免有人不服,找个由头造反。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姬昌众多的儿子们中,很可能发生过争夺继承权的事情,二儿子姬发或者别人,用阴谋或者其他方法,导致了伯邑考非正常死亡。从而姬发取得了世子地位。
    我们用这个结论就可以解释通关于“姬发继承权说法”三个版本中所有不合理现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