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比陈毅大八岁,一个是湖南人,一个是四川人,从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相识,直到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在长达44年交往中,两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但是在多年的交往中,他们也发生过不愉快,对于其中的原因,曾有许多研究者认为,毛泽东的个性是“天马行空”,陈毅的个性是比较独立坚持,最终导致二人产生误会。
其实,真正导致二人不愉快的是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陈毅对毛泽东的“夺权”。这件事情不仅极大地伤害了毛泽东,并且最终令毛泽东出走。
纵观毛泽东一生,共有三次被剥夺权利的经历:一次是1932年10月,毛泽东在江西宁都小源召开的宁都会议上被中央夺了权;还有一次是在中央苏区被博古、李德、周恩来组成的中央最高三人团夺了权;而较早的一次就是1929年6月22日,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上陈毅对毛泽东的“夺权”。
与前两次都是自上而下被“夺权”不同,这次“夺权”是自下而上的。红四军是毛泽东亲手开创并建立的,陈毅至始至终都是他的下属,毛泽东一生最恨的就是以下犯上,陈毅的“夺权”对毛泽东的刺激很大,这也给毛泽东、陈毅以后的交往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文革”时,这件事成为陈毅历史上反对毛泽东的最大罪状,也是陈毅一生中最大的历史包袱。
朱毛分歧,陈毅“调和”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转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同年6月4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此后,红四军的机构设置虽然时有变化,但决策领导层里始终离不开毛泽东、朱德、陈毅三人。
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平江起义的红五军一部也来到井冈山,井冈山的革命力量日益壮大。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任命第35军军长何健为总指挥,调集湘赣两省8个旅约3万兵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会剿”。为了打破敌人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红四军党代表、前委书记毛泽东在宁冈县柏路村主持召开前委、湘赣边特委、红四军军委、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研究粉碎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对策。
此前,毛泽东与朱德在军事作战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毛泽东认为井冈山地势险峻,易守难攻,主张巩固井冈山根据地、建设湘赣边区,敌人来则集中对敌,去则分兵发动群众,根据地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发展。朱德则认为井冈山位于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区,东西两条大江无法徒涉,南北方向又难以发展,在军事上井冈山缺乏回旋的余地,因此主张红军应该远道进行大规模游击战争。为此,毛泽东与朱德常常争论不休,彼此都说服不了对方。朱德认为毛泽东的主张是“保守主义”,毛泽东则认为朱德的主张是“游击主义”。
此次在宁冈县柏路村召开的军委联席会议,再一次将二人的不同观点摆到了桌面,而出席会议的人员对究竟是采用毛泽东的“保守主义”,还是朱德的“游击主义”方针,一时也拿不定主意。
在局势紧要、相持不下的情况下,人们都将目光投向了红四军第三号人物——陈毅。此刻,陈毅的意见可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会议上,陈毅提出了“围魏救赵”的办法。陈毅分析毛泽东和朱德的建议后,认为井冈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难得的好地方。但井冈山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如果红军不分出一部进行远地游击,引开敌人,不仅很难打破敌人第三次‘会剿’,同时也很难解决井冈山面临的经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