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明
明时科举制进入了鼎盛时期。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由礼部主持,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正统年间的商辂一人而已。
·清
清代的科举制度,民族歧视色彩严重,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享有特殊的优特。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首先是科举的初步考试,包括童试、岁试、科试。童生合格就可以当“秀才”。秀才一年考一次,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科试”。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包括乡试、会试、殿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会试考中了,称为“进士”。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
古代的科举考试分哪几个等级?
隋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分为乡试(解试)、省试两级。北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期间,开始创立殿试制度,科举考试变成为乡试(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乡试、会试、殿试。唐宋时期,称取得解送京师参加省试资格的考试为“解试”,这相当于后世的乡试一级的科举考试。隋唐五代时期,“解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北宋中期以后,“解试”改为“每三年一开科场”。
考试一般在各州府举行。元、明、清时期改为“乡试”。乡试(解试)一般都在当年的秋季八月举行,录取名额按地区分配,各地名额多少,并不一致。解试合格被称为“得解举人”,即后来乡试合格的“举人”,第一名都称为“解元”。唐宋时期,针对解试合格举人进行的复试,在中央政府的尚书省举行,因而称为“省试”。
唐代省试合格后,即赐予进士及第。宋朝创立殿试制度之后,省试成为取得殿试资格的一种考试。元、明、清时期,改称为“会试”。省试或会试都是由礼部主持,在当年春季的一二月份举行,一般也有大致的录取名额。省试第一名称“省元”,即后来会试第一名所称的“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对省试或会试合格举人的复试,是科举考试三级考试中最高的一级考试,一般都在皇宫禁苑的大殿内举行。如宋朝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清代的殿试在保和殿举行。宋、元、明时期的殿试,一般在三月份举行。清朝乾隆年间,殿试改为在四月二十一日举行,以后遂成为清朝的定制。
北宋中期以后,参加殿试者一般都被恩赐及第,不再黜落,只是根据殿试的成绩,重新排列名次而已。宋代殿试,一般分为五甲:第一二甲赐进士及第,第三四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甲赐同进士出身。明、清时期的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名次排定后,要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