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开始,听政需要垂帘
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从宣太后到贾后,本文都是称“后宫临朝”,而不叫现在流行的“垂帘听政”,这是因为:秦汉时期后宫临朝并没有“垂帘”的记载,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垂帘”是在唐高宗时期,“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这是中国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还在幕后的时期,所以还要“垂帘”。
武则天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到了宋代,真宗赵恒临终前,因为嗣君年幼,指定章献明肃刘皇后裁决朝廷军国大事,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长达11年,而且是和平归政于仁宗,可谓善始善终。而民间野史中的“狸猫换太子”,说的正是这位刘皇后,或许大家更熟悉。
整个两宋时期,朱子彦指出:“综现史实,在宋代摄政的九位皇后中,除了章献太后听政时间达十一年,宣仁太后达九年外,其余七位皇后垂帘时间,最长者不过一年而己,最少者仅一天。如光宗末年,吴太后垂帘仅一日。”
宋辽之争中,辽朝有位太后不得不提,那就是萧太后——萧绰,也叫萧燕燕,是宰相萧思温的女儿。因萧思温拥戴辽景宗有功,景宗选了萧绰入宫,封为皇后,而景宗体弱多病,萧绰常常协助处理朝政。最后,景宗遗诏“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因此辽圣宗继位后,萧氏以“承天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长达20多年。大家熟知的“澶渊之盟”就是萧太后主政时签订的。而此间上演的杨家将故事,或许观众更为熟悉。至于小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虚虚实实,那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
两极分化的元、明
而元代呢,胡务在《蒙元皇后与元朝政治》中对比道:“皇帝共有1 3人,而严重干政的皇后多达11人。其中,摄国称制者有之、垂帘听政者有之,甚至有支使皇帝、威震数朝者;并且皇后对朝政的影响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在胡务看来,这主要是因为元代没有完善的帝位继承制度,所以在前朝皇帝驾崩到新皇帝选出之前,皇后可以掌控朝政。如脱列哥那皇后在太宗崩后,摄政了四年。
为什么元代后宫临朝如此频繁呢?胡务的解释是:“它反映了蒙古社会的发展形态。因为11—13世纪的蒙古虽然处于父权家长制氏族的发展阶段,但还保留了许多母权制的残余。”
明代就完全不一样,太祖朱元璋严禁后宫干政,立下了规矩,有明一代,并无后宫临朝的事。
末代太后
随着各类清宫剧的热播,大家对清史人物并不陌生。关于后宫垂帘听政呢,必须先说说孝庄文皇后。看过《康熙王朝》的读者,一定对斯琴高娃饰演的孝庄太皇太后赞赏有加。抛开孝庄秘史之类的传说,她连续辅佐了顺治、康熙,对清朝前期的政局贡献极大,然而孝庄并没有公开地垂帘听政。
到了慈禧太后,咸丰皇帝驾崩后,她发动“辛酉政变”,第一次垂帘听政,不过名义上是与慈安太后一起听政的。同治亲政后,慈禧移居颐和园,卷帘归政。同治病逝后,光绪年幼,两宫太后又一次垂帘听政,自然也是慈禧掌握大权。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的权力更加巩固,她已经不再垂帘了。《清稗类钞·帝德类》中的“德宗抑郁”一条说:最初两后之垂帘也,德宗中坐,后蔽以纱幕,孝贞、孝钦则左右对坐,孝贞崩,孝钦独坐于后,至光绪戊戌训政,则孝钦与德宗并坐,若二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