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到具体的疯狂程度,这本书在日本绝对是第一。在日本先后出现了15个版本的《海国图志》,但还是供不应求。《海国图志》在日本出版的两年里,价格上涨了4倍。最后此书成为日本政界、商界、文化界的必备书籍,日本的明治天皇对这本书的评价是不亚于英国大宪章。
只可惜这本书在清朝几乎成了绝本,而在日本遍地都是。
从一个国家的求知度上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未来,而清朝很显然在这方面已经输了。
洋务运动为何成不了明治维新?
发生在一百五十年前的明治维新,一直都被拿来和东方邻居同时期的洋务运动做比较。在感叹洋务运动的最终失败和明治维新的巨大成功时,我们要弄清楚的是哪些因素规定了它们的发展?而洋务运动为何就成不了明治维新?
1、维新基础已有别:清朝不具备日本的有利条件
虽然是同时期的改革,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在开始时所具有的基础就大为不同。双方在起跑线上就拉开了差距。
日本是在中央集权下,相对的地方上存在一定的分权。其地方分权较多的特点与同为中央集权体制的中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即与中国长期以来绝对的中央集权相比,日本具有西方国家分权制度的某些特点。
日本是在中央集权下,相对的地方上存在一定的分权
故唐德刚先生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说者以日本明治维新前之社会结构,实与西欧封建末期之社会结构,极为相似;而此一相同之结构则为欧洲‘产业革命’之温床也。日本既有此温床,蓄势待发,因此一经与西欧接触,符节相合,一个东方产业革命乃应运而生矣。此一‘欧罗巴社会结构’说,颇能道其契机。”
日本虽闭关锁国 但留有渠道了解世界
16世纪起,西方的自然科学和技术,主要是荷兰人传到日本。因主要是通过荷兰语进行研究的。日本人就把这种学问称为“兰学”。
从1633到1639年,幕府连续五次发布“锁国令”,限制日本与外国的一切往来,只剩下长崎这一个地方与中国及荷兰维持着微弱的联系。但是兰学的传播,已经使日本人开始意识到汉学的不足之处,也开始认识到西方科学文化的先进之处到了1720年,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终于解除了“不准许输入荷兰书籍”的禁令。于是在日本的知识阶层中,又重新出现了“兰学热”。
兰学主要在医学、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中发展起来,日本人通过荷兰语,也了解到了西方近代的地理、博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同时,维新前的日本本身教育发达。江户末期在男子中有40%-50%的人识字,在妇女中有15%的人识字。识字率在当时世界上处于第一位。
在鸦片战争被英国用大炮打破国门之前,清朝人对国门外的世界接近一无所知。就连号称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林则徐,实际上也对外知之甚少。直到战争开战前,他还认为英国兵到了陆上就会“一仆不能复起”。而他更是坚信英国必须购买中国的茶叶和大黄。
“外夷若不得此,即无以为命”,统统便秘而死。对于世界的一无所知可见一斑。林则徐尚且如此,当时普通清朝臣民可想而知。就算被英国的大炮打开了国门,清朝臣民对于世界也毫无兴趣。
鸦片战争结束后22年的1862年,日本幕府派出商船“千岁丸”,前往上海进行贸易,年仅23岁的高杉晋作(不久后创建了著名的“奇兵队”)随船前往以开眼界。在上海,他发现,日本几乎家喻户晓的畅销书、魏源的《海国图志》,居然杳无踪迹,甚至乏人知晓,这令他深感震撼。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清日两国对于了解和接受世界的态度实有天渊之别。